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6章 靶向破题谋良策,乡土根基筑新篇

晨光透过窗棂,落在摊开的《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痛点集》上,每一页笔记旁都贴着用红笔标注的便签——“东部需激活特色产业”“中部缺技术资金对接”“西部要补基础 拓销路”。

叶尘指尖划过这些便签,抬头看向围坐的众人:“两天的巡乡,我们把‘病症’摸透了——

核心是‘产业、技能、销路’三缺,而症结在于‘散’:

散户难抗风险、分散资源难成气候、零散需求难对接。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聚’,把分散的力量拧成绳,在不增加政府预算、不给百姓添负担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地一策’的破局措施。”

柳若璃将三枚“乡业适配令”放在桌上,令牌分别刻着平原、丘陵、高原的纹路,正随着她的话语泛着淡青微光:

“这三枚令牌能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筛选出最适合的产业方向。

我们还是按之前的分组,针对东、中、西三地的痛点,分别制定措施,最后汇总整合,确保每个办法都能落地、管用。”

众人点头应下,各自捧着调研笔记和“乡业适配令”,散开在九忆居的各个角落——有的对着地图标注产业节点,有的在纸上勾勒技能培训流程,有的则模拟着销路对接的链路。

石桌上的“九州民生图谱”随之亮起,东、中、西三地的乡村符号旁,开始缓缓浮现出淡金色的措施轮廓,似在呼应着这场靶向破题的谋划。

一、东部组:锚定“特色产业 品牌化”,让老手艺挣新钱

叶尘三人围坐在铺着苏南县李家庄、浙北县竹溪村地图的长桌旁,“乡业适配令”放在地图中央,令牌上的平原纹路与两地的资源标注隐隐相连。

“东部乡村的优势是交通便利、靠近消费市场,缺的是能变现的特色产业和稳定销路。”

叶尘指着地图上的李家庄,“这里离苏州、无锡等城市近,城里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大,可李家庄的草莓之前种失败了,问题出在‘没技术、没销路’,这次我们要走‘合作社 订单农业’的路子。”

郑蓉翻着李家庄的调研笔记,补充道:“李明亮之前种草莓赔了钱,主要是不懂技术,又没销路。

我们可以牵头让李家庄的农户成立‘果蔬种植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品种——

根据‘乡业适配令’的测算,李家庄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草莓、小番茄等设施果蔬,这些品种在城市超市很受欢迎,价格也稳定。”

“技术怎么解决?不能再让他们自己摸索。”叶婉清提出疑问。

叶尘笑着拿出手机,点开之前存下的联系方式:

“我联系了苏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种植专家,他们愿意免费小说网站提供技术指导,定期下乡培训;

另外,我们可以用‘乡业适配令’的仙力,在合作社建一个‘智能种植监测棚’,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自动提醒农户浇水、施肥、打药,降低种植风险。”

谈及销路,郑蓉眼睛一亮:“李家庄离苏州的大型商超很近,我们可以帮合作社对接商超,签订‘订单农业’协议——

商超提前下订单,合作社按订单种植,成熟后直接供货,这样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另外,还可以发展‘采摘游’,城里人周末来村里采摘草莓、小番茄,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打响名气。”

解决了李家庄的问题,三人又将目光投向竹溪村的竹编产业。

“竹溪村的竹编手艺是非遗,这是最大的优势,可年轻人不愿学、产品卖不上价,核心是‘没创新、没品牌’。”

叶尘拿起桌上的竹篮,“你看这个竹篮,样式老套,只能当买菜篮,要是设计成收纳筐、装饰品,价格能翻好几倍。”

郑蓉提议:“我们可以帮竹溪村成立‘竹编非遗合作社’,邀请年轻的设计师下乡,和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合作,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产品——

比如竹编台灯、竹编背包、竹编茶具,既保留传统手艺,又增加时尚元素。”

“销路方面,除了对接城市的文创店,还可以搞‘直播带货’。”

叶婉清补充道,“培训村里的年轻人做主播,在合作社建一个直播间,直播竹编的制作过程,讲述非遗故事,吸引网友购买。

另外,我们可以用‘乡业适配令’给每件竹编产品生成‘非遗溯源码’,扫码就能看到艺人信息、制作过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叶尘总结道:“东部的措施核心是‘聚散户成合作社,变老手艺为新品牌’,不花政府一分钱,靠整合资源、对接市场,让年轻人看到‘守着家乡也能赚钱’的希望。

李家庄的果蔬合作社,能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问题;竹溪村的竹编合作社,能让传统手艺‘活起来、火起来’,吸引年轻人回来传承。”

二、中部组:聚焦“技术赋能 多元增收”,让土地生金有奔头

柳若雪三人坐在摆满豫西红石村、皖中茶岭村作物样本的桌前,“乡业适配令”的丘陵纹路正对着桌上的玉米、苹果、茶叶样本,似在分析这些作物的改良潜力。

“中部乡村的问题是‘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年轻人创业缺技术、缺资金,我们要做的,就是‘技术赋能 多元增收’,让单一的土地能产出更多收益,让创业的试错成本降下来。”

沈清薇拿起红石村的苹果样本,眉头微蹙:“红石村之前种苹果失败,是因为没技术,苹果品质差。

我们可以帮他们联系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重新选育适合当地气候的苹果品种——比如‘矮化密植’品种,既节省土地,又方便管理,产量也高;专家定期下乡培训,教农户修剪、疏花、套袋等技术,提升苹果品质。”

“资金方面,红石村的农户拿不出钱买树苗和肥料,怎么办?”苏瑶问道。

柳若雪笑着说:“我们可以帮他们对接‘乡村创业互助基金’——

这是由城里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捐赠的基金,专门为乡村创业青年提供低息贷款,还款期限长,而且如果创业成功,带动了村民增收,还能减免部分利息。

张强之前养羊、种蔬菜失败,这次可以用基金贷款,重新尝试种苹果,有技术和资金支持,成功率会高很多。”

除了苹果,柳若雪还提议在红石村发展“林下经济”:

“苹果园里可以套种药材、牧草,药材可以卖给药材收购商,牧草可以养羊,这样一亩地能赚三份钱——

苹果、药材、羊,比单一种玉米、红薯强多了。

我们用‘乡业适配令’测算过,红石村的苹果园套种丹参、柴胡等药材,不仅不影响苹果生长,还能改良土壤,增加收益。”

谈及茶岭村的茶叶产业,沈清薇翻着调研笔记:

“茶岭村的茶叶手工制作,产量低、价格上不去,陈婷婷在城里的茶叶公司工作,懂市场,我们可以让她牵头成立‘茶叶种植加工合作社’,整合村里的茶园,统一管理、统一加工。”

“加工技术怎么改进?买机器要花很多钱。”苏瑶问道。柳若雪解释道:

“我们可以帮合作社对接茶叶加工企业,以‘租赁 合作’的方式引进机器——

合作社租赁企业的加工设备,加工出来的茶叶优先卖给企业,企业按市场价收购,这样合作社不用一次性花很多钱买机器,还能保证销路。

另外,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下乡培训,教农户机器加工的技术,提升茶叶品质。”

“还可以发展‘茶旅融合’。”

沈清薇补充道,“茶岭村的茶园风景好,可以建几间民宿,搞‘茶园观光 茶叶采摘体验’,城里人来茶园采茶、品茶、住民宿,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打响茶叶品牌。

陈婷婷懂网络,可以在网上宣传茶旅项目,吸引游客。”

柳若雪总结道:“中部的措施核心是‘技术改品种、多元提收益、互助解资金’,通过技术赋能让传统作物提质增效,通过多元种植和乡村旅游增加收入来源,通过互助基金解决创业资金难题,让年轻人觉得‘种地也能有奔头’,愿意留在村里创业。”

三、西部组:主攻“基础补短板 特色挖潜力”,让高原山区有新路

吴莲三人站在挂着陇东黄土村、黔东南苗寨村地形地貌图的墙边,“乡业适配令”的高原纹路与地图上的梯田、吊脚楼、河流标注相互呼应。

“西部乡村的问题最复杂,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特色产业缺乏开发,我们要分两步走:先补基础短板,再挖特色潜力,让年轻人在村里创业‘少走弯路’。”

苏晴指着黄土村的地图:“黄土村缺水,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们可以帮他们建‘雨水集蓄池’——

在山坡上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再用管道引到田间地头,解决灌溉问题;

另外,用‘乡业适配令’的仙力,在蓄水池旁安装‘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李建国的大棚蔬菜,有了水,就能稳定生长了。”

“销路方面,黄土村的山路难走,蔬菜运输成本高,容易坏。”

柳若璃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帮他们在县城建立‘农产品集散点’,合作社每天把蔬菜运到集散点,再由集散点统一配送给县城的超市、餐馆;

另外,联系冷链物流企业,以‘团购 配送’的方式,把蔬菜卖给城里的小区居民,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购价。”

除了大棚蔬菜,吴莲还提议在黄土村发展“耐旱作物种植”:

“根据‘乡业适配令’的测算,黄土村的土壤适合种谷子、糜子等耐旱作物,这些作物不仅耐旱,而且营养价值高,在城里很受欢迎。

我们可以帮合作社对接粮食加工企业,把谷子、糜子加工成小米、糜子面,包装成‘高原特色杂粮’,卖给城里的消费者,增加收益。”

谈及苗寨村的苗族服饰加工,苏晴翻着调研笔记:“王小龙想搞苗族服饰加工,缺设计、缺推广、缺销路。我们可以帮他联系贵州民族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让学生下乡实习,和村里的老艺人合作,设计出既保留苗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另外,在村里建一个‘苗族服饰体验馆’,游客可以在体验馆里试穿苗族服饰、拍照打卡,同时购买服饰,增加销量。”

“推广方面,我们可以帮王小龙搭建‘电商直播间’,培训他做直播带货,在网上推广苗族服饰;另外,对接旅游景区,把苗族服饰放在景区的文创店销售,吸引游客购买。”柳若璃补充道,“我们还用‘乡业适配令’给苗族服饰生成‘文化溯源码’,扫码就能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吴莲总结道:“西部的措施核心是‘先补基础、再挖特色’,通过建雨水集蓄池、智能灌溉系统解决缺水问题,通过建农产品集散点、对接冷链物流解决销路问题;通过挖掘苗族服饰的文化潜力,结合旅游和电商,让特色产业‘走出去’,让年轻人看到‘高原山区也能闯出一条创业路’。”

四、三策合一凝框架,乡土盼得春风来

傍晚时分,九人重新围坐在石桌旁,将东、中、西三地的措施汇总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破局方案》。方案分为三大板块,对应三地的不同需求,却都围绕着“产业、技能、销路”三个核心,遵循着“不增加政府预算、不给百姓添负担”的原则。

叶尘拿起方案,轻声念道:“东部——‘合作社 特色产业 品牌化’,激活传统手艺和果蔬种植,对接城市市场;中部——‘技术赋能 多元增收 互助基金’,改良传统作物,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西部——‘基础补短板 特色挖潜力 电商旅游’,解决水、路问题,开发民族特色产业。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落地步骤,从成立合作社到技术对接,从销路拓展到品牌打造,环环相扣,确保能真正解决问题。”

柳若雪补充道:“为了确保措施落地,我们还需要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村级成立合作社,负责具体生产;乡镇设立‘乡业服务站’,负责技术培训、资金对接、销路拓展;县级统筹资源,协调专家、企业、物流等各方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吴莲拿起桌上的“乡业适配令”,三枚令牌的纹路同时亮起,与“九州民生图谱”上的乡村符号相连,图谱上的红色痛点开始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淡金色的希望之光:“这三枚令牌会留在东、中、西三地的乡业服务站,实时监测产业发展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自动提醒我们和当地的服务站,及时调整措施,确保产业稳定发展。”

叶尘看着众人,眼神坚定:“接下来,我们就要选择试点,把这些措施落地生根。东部选李家庄和竹溪村,中部选红石村和茶岭村,西部选黄土村和苗寨村,每个试点安排两人蹲点指导,确保措施执行到位。等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让更多的乡村青壮年能留在村里,赚到钱,让空心的村庄重新充满活力。”

《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破局方案》被郑重地放在“九州民生图谱”旁,图谱上的乡村符号越来越亮,似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乡土振兴。

而九人心中清楚,这只是破局的开始,

接下来的试点之路,还需要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去验证每一个措施,用真心去回应每一个村民的期盼——

要让乡村的土地,真正成为年轻人愿意扎根的沃土;要让乡村的炊烟,重新升起充满希望的暖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