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故纸堆中的惊世蓝图
腊月十八,辽东大地银装素裹,凛冽的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将宁远城裹挟在一片苍茫之中。参将王磊踏着深及脚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城西一处僻静的院落。青砖围墙多处坍塌,门楣上"文渊阁"三个鎏金大字早已斑驳不清,只依稀可辨。这里便是宁远军镇的藏书阁,平日里除了个看守的老兵,罕有将领至此。
"参将大人!"守门的老兵王老六从耳房踉跄而出,慌忙拍打身上的积雪,单膝跪地行礼,"这大冷天的,您怎么亲自来了?有事吩咐差人来就是了。"
王磊从怀中取出个锡制酒壶递过去,壶身还带着体温:"查些旧档。老王头,先暖暖身子。"
王老六受宠若惊地接过,连声道:"大人太客气了。西边那几个榆木架子是兵部旧档,东边是历年粮册。这屋里炭盆不够暖,您可别冻着了。"说着掏出钥匙,打开那把锈迹斑斑的大铜锁。
推开吱呀作响的柏木门,一股陈年纸张的霉味混杂着尘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昏暗的屋内,成堆的文书档案杂乱地堆放在斑驳的木架上,许多卷轴已经散开,泛黄的纸页上落满灰尘,蛛网在梁柱间摇曳。王磊举灯细看,只见架上标注着"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报"、"天启元年辽沈失守案卷"、"熊廷弼经营辽东疏"等字样。
他此行目的明确——寻找徐光启的遗作。在现代时,王磊就曾读过这位明代科学家的传记,知道他毕生致力于军事改革,提出"以火器制骑射"的战略思想,却因朝廷党争而壮志未酬。如今既已来到这个时代,他决心要找到那些被尘封的智慧,让这些超前的军事思想重见天日。
油灯摇曳,将他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随着火光跳动而变幻不定。他小心地翻检着,手指拂过那些记载着大明兴衰的文书:有熊廷弼经营辽东的奏疏,字里行间透着无奈与坚持;有孙承宗修筑关宁防线的图册,工笔绘制的城防图精细入微;甚至还有毛文龙在东江镇抗金的战报,字迹潦草却透着战场上的紧迫。每一份文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悲壮的历史,记录着大明王朝在关外的挣扎与坚守。
时间在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中流逝,窗外天色渐暗,风雪愈发猛烈。王磊沉浸在这些故纸堆中,浑然不觉寒冷。忽然,墙角一个紫檀木箱引起他的注意。箱子被压在几个破旧木架之下,上面积着厚厚的灰尘,挂着的铜锁已经锈蚀,但箱体却完好无损,显见当年存放时的用心。
王磊费力移开木架,用力一扳,锁扣应声而落。打开箱盖,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十余卷用油布精心包裹的手稿。他小心翼翼地取出最上面的一卷,展开油布,只见封面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火攻要略》,落款"徐光启"三字苍劲有力。
王磊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他继续翻看,又找出《守城制器术》、《测天约说》、《火器图说》等手稿。最令他震惊的是一份题为《神机营新制》的奏疏草稿,徐光启在其中详细阐述了组建全火器化部队的构想,包括编制、训练、战术乃至后勤保障体系。
"好一个徐光启!"王磊不禁拍案叫绝。手稿中不仅详细绘制了燧发枪的构造图,还标注了每个零件的尺寸和材质要求。更难得的是,徐光启已经考虑到了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提出了"器同制、药同方"的标准化思想,这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革命性的理念。
在《守城制器术》中,王磊发现了更多惊喜:可连续发射的"连弩炮",能投掷爆炸物的"掷石机",甚至还有原始的"火箭弹"设计。这些武器虽然简陋,但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却远超这个时代。徐光启甚至还设计了简易的瞄准器和测距仪,考虑到了火器在实战中的使用细节。
窗外寒风呼啸,屋内油灯摇曳。当王磊翻到最后一卷时,发现这是徐光启写给弟子孙元化的密信。信中痛陈:"今建虏日炽,边事日坏,而朝中诸公犹在争权夺利,视边关将士如草芥。余毕生钻研西学,制器练兵,皆为国强兵。然所上奏疏,多为搁置。今将心血整理成册,藏于多处,待有识者得之,或可挽狂澜于既倒..."
字里行间透着一个先知先觉者的无奈与坚持。王磊不禁感慨,若是徐光启的方略早被采纳,大明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田地。这些被尘封的智慧,这些超前的军事思想,本该在二十年前就改变历史的进程。
"参将大人,时辰不早了。"亲兵在门外轻声提醒,"是否需要属下派人送些膳食过来?"
王磊这才回过神来,只觉得浑身冻得发麻,手指都快不听使唤。他小心地将手稿重新包好,唤来老王头。
"这些书卷本将要带回去细看,明日自会向总兵大人禀报。"
老王头面有难色,搓着手道:"大人,这...按规定,藏书阁的书卷是不能带出去的,若是遗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