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不速之客
腊月的辽东,寒风如刀,宁远城东的兵工作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工匠们早已在各个工坊间忙碌穿梭。锻造工坊里炉火熊熊,铁锤敲击的叮当声有节奏地回荡着;装配工坊内,匠人们正小心翼翼地组装着新式火铳的零件;火药配制处更是戒备森严,几个老师傅正在仔细称量各种原料。
参将王磊站在锻造工坊中央,手持新打造的燧发枪击锤,正与老工匠张铁头讨论着改进方案。"这击锤的力道还是不足,"王磊眉头微蹙,"燧石打出的火花不够猛烈,偶尔会有哑火的情况。"
张铁头抹了把额上的汗珠:"大人,这已经是第三版改进了。咱们用的都是上好的精铁,淬火工艺也按您说的改良过..."
正说着,忽然一个亲兵匆匆跑来,在王磊耳边低语:"大人,城外来了个自称宋应星的书生,说是从江西而来,有要事求见。还带着几个随从,拉着一车书稿器械。"
王磊手中动作稍顿。这些时日作坊屡遭细作窥探,前日刚抓获两个伪装成商贩的后金探子,他不得不格外谨慎。"带他去西厅等候,多派几个人看着。"他吩咐道,同时暗自思忖:宋应星?这个名字好生耳熟...
西厅是参将府专门接待访客的处所,厅内陈设简朴却整洁。王磊特意换上一身常服,不动声色地步入厅内。只见一个约莫三十出头的青衫书生端坐在檀木椅上,面容清癯,目光如炬,虽着寻常儒服,却自有一股不凡气度。他身旁站着两个书童打扮的随从,厅角堆放着几个沉甸甸的书箱。
见王磊进来,书生从容起身行礼:"在下宋应星,江西奉新人,久仰参将大人威名。冒昧来访,还望海涵。"
王磊猛然想起:这莫非就是后世被誉为"中国狄德罗"的明代科学家?《天工开物》的作者?他压下心中激动,还礼道:"宋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宋应星从行囊中取出一叠书稿,纸张已然泛黄,显然经常翻阅:"在下游历天下,搜集各地工艺技法,近日闻说宁远有新式火器问世,特来请教。"他展开的书稿上,密密麻麻绘制着各种机械图样,旁注工整的小楷,其中一页赫然画着燧发枪的构造图。
这时徐元明闻讯赶来,见到书稿后惊呼:"这...这是《天工开物》的草稿!"他激动地向王磊解释:"宋先生这部书汇集天下工艺精华,若能参详其中奥妙,对我等制造火器大有裨益!"
王磊细看图纸,发现其中不仅有农具器械,更有火炮铸造、火药配制等军事工艺。一页绘有"燧石机括"的图纸引起他的注意,上面详细标注着击发机构各零件的尺寸和材质要求,甚至还有针对不同气候的调整方法。
"先生这图稿从何而来?"王磊故作随意地问道。
宋应星从容应答:"此图乃三年前在广东所得。当时有佛郎机商船遇风浪搁浅,船匠为筹盘缠,出售随身图册。在下以重金购得,这些年来一直在研习改进。"说着他又取出几页图纸,上面用红笔添加了许多批注。
王磊命人取来新造的燧发枪:"既然先生精通工艺,请试射此铳。"
宋应星熟练地检查枪械,手指轻抚铳管,突然眉头微皱:"此铳锻造时淬火不足,内有细微裂痕。"他又扳动击锤,"燧石角度偏差分毫,击发时有力道损耗。"说着从行囊中取出自制的铜制量具仔细检测,所言竟与日前徐应星指出的一般无二。
更令人惊讶的是,宋应星还带来一套完整的冶炼工艺图,记载着如何提高铁料纯度的秘法。"这是江西萍乡的坩埚炼铁法,"他指着图纸解释,"用此法制得的精铁,韧性更佳,适宜制作枪机。"
正当众人专注研讨时,忽然城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满身是雪的探马飞奔而入:"报!三十里外发现一支骑兵,约五十余人,正朝宁远方向移动!"
王磊立即下令:"加强戒备,所有工坊即刻熄炉!"他转向宋应星,目光如电:"先生来得真是时候。"
宋应星却从容不迫,从怀中取出一枚兵部令牌:"在下途中就已发现被人跟踪,故意绕道三日才至宁远。这是南京兵部侍郎的手令,举荐在下协助军工改良。"
王磊验过印信真伪,只见令牌上刻着"工部匠作监"字样,确是兵部特批的通行凭证。但他心中疑虑未消,这个宋应星来得太过巧合,且对火器制造如此精通,实在令人不得不防。
"先生既然精通工艺,不如就在作坊暂住几日,指点一二。"王磊表面客气,暗中却吩咐亲兵加强监视。他要知道这个突然出现的工艺天才,究竟是友是敌。
窗外,北风呼啸,一场关于技术与信任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二节 工艺革新
腊月的寒风在辽东大地上呼啸,夜幕下的宁远城却因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而显得不同寻常。参将府书房内,烛火通明,将三个人的身影投在窗纸上。王磊、宋应星和徐元明围坐在一张宽大的檀木桌前,桌上摊开着《天工开物》的草稿和各种器械图纸,墨香与茶香在空气中交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