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海上来客
初夏,一支特殊的船队驶入宁远港。这支船队规模不大,仅有三艘福船,但船体修长,帆樯整齐,显然经过精心打造。为首的福船格外高大,船头飘扬着醒目的郑字旗号,在初夏的海风中猎猎作响。这是东南海上霸主郑芝龙派来的贸易使团,由他的心腹将领郑彩率领。
王磊早得消息,亲自率领亲兵到码头迎接。当船队缓缓靠岸时,只见郑彩率先走下舷梯。他年约三十,面容精悍,古铜色的皮肤透着常年海上的风霜,虽然身着绸缎衣裳,却掩不住海上男儿的豪迈之气。
"在下郑彩,奉我家主公之命,特来拜会王参将。"郑彩见到王磊,恭敬地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动作干净利落。
王磊拱手还礼,仔细打量这位海上来的使者。郑彩虽为海商,举止间却透着军人的刚毅,这让王磊心生好感:"郑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海上风波险恶,一路可还顺利?"
"托参将的福,一路顺风。"郑彩爽朗一笑,"久闻参将威名,今日极见,果然名不虚传。"
一行人来到督师府,分宾主落座。郑彩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的书信,恭敬地呈给王磊:"这是我家主公的亲笔信,表达对参将的敬仰之情。"
王磊拆信细看,只见信纸是上等的宣纸,字迹苍劲有力。郑芝龙在信中先是客气地问候,随后委婉地提出贸易往来的意愿,特别提到对宁远军工坊改良火药的兴趣。
"我家主公久闻参将大名,"郑彩见王磊看完信,开口说道,"特别是参将改良的火药,威力惊人。主公愿以重金求购配方,价格好商量。"
王磊将信纸轻轻放在案上,沉吟片刻。他深知火药乃军国重器,不可轻售,但眼前是个难得的机会。他缓缓开口:"火药乃军国重器,岂可轻售?不过..."他话锋一转,"若郑公愿意以南洋稻种相换,倒可商量。"
郑彩显然没料到王磊会提出这个条件,不禁一怔。他原本准备了许多说辞,想要说服王磊出售火药配方,却没想到对方会要稻种。随即他笑道:"参将果然非同一般。不错,我家主公确有南洋稻种,是从暹罗引进的良种,产量极高。只是不知参将何以对此感兴趣?"
王磊正色道:"民以食为天。辽东地广人稀,若得高产稻种,可活人无数,胜过千军万马。况且..."他顿了顿,"郑公在海上称雄,当知粮草的重要性。有了充足的粮草,才能养兵安民。"
郑彩肃然起敬,起身郑重行礼:"参将高义,令人佩服。此事在下可做主,愿以千斤南洋极种,换火药配方。不仅如此,我家主公还承诺,日后可持续供应稻种。"
两人当即达成协议。王磊提供改良火药配方,郑芝龙提供南洋稻种,并建立长期的贸易关系。王磊还特意提出,希望郑芝龙能提供一些造船工匠和航海人才,帮助宁远发展水师。
当晚,王磊在督师府设宴款待郑彩一行。宴席虽不奢华,但菜肴精致,显示出主人的诚意。席间,郑彩说起海上见闻,令王磊大开眼界。
"参将可知,"郑彩饮了一杯酒,娓娓道来,"如今海上形势复杂。西有荷兰红毛鬼盘踞台湾,东有倭寇不时骚扰,南有西洋各国争相贸易。我家主公虽在海上有些势力,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王磊认真倾听,不时发问。从郑彩的叙述中,他了解到许多前所未闻的情况:荷兰人的坚船利炮,日本银矿的丰富储量,南洋各岛的物产分布,以及西洋各国在远东的明争暗斗。
酒过三巡,郑彩压低声音说道:"参将可知,如今日本正值幕府更迭,各大名急需火器。若参将愿提供火药,获利可翻数倍。白银、倭刀、漆器,应有尽有。"
王磊摇头:"火器流入外邦,恐生后患。日本虽现在内乱,若得利器,他日必成祸患。不过..."他想了想,"若以火药换倭刀,倒可考虑。倭刀锋利,正合军用。"
郑彩大喜:"此事易尔!日本倭刀工艺精湛,锋利无比。在下可提供五十柄上等倭刀,外加白银三千两。"
这笔交易让双方都获益匪浅。王磊得到急需的银两和兵器,郑芝龙则获得梦寐以求的火药配方。更重要的是,双方建立了信任,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更让王磊惊喜的是,郑彩还带来一个重要消息:"参将需知,荷兰人正在台湾筑城,名为热兰遮城。他们船坚炮利,意图垄断远东贸易。最近更是在澎湖列岛活动频繁,恐对大明海疆不利。"
王磊面色凝重:"此事关系重大,当奏明朝廷。在此之前,还请郑公多加留意,若有异动,及时通报。"
郑彩郑重承诺:"我家主公虽在海上,仍是大明子民。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若有红毛鬼胆敢犯境,必叫他们有来无回!"
次日清晨,郑彩告辞离去。临行前,他特意留下两名造船工匠:"此二人曾在澳门跟西洋人学习造船,精通舰船制造,或对参将有所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