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73章 学习与挣扎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73章 学习与挣扎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鲁班工坊,工作台上,梁思成先生留下的新手稿已然铺开。这一次,绘制的并非亭台楼阁,而是一座结构精巧、气势恢宏的木拱廊桥——虹桥。手稿线条流畅,将桥梁的叠梁拱结构、桥屋的营造法式描绘得丝丝入扣,旁边还有梁先生关于其“结构自锚、受力合理”的蝇头小楷批注。

制作缩比木桥,与之前的建筑模型又有不同。桥梁承载的不仅是自身重量,更是跨越的荷载与自然的考验。这对结构的精准、受力的均衡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林墨沉浸其中,先是在鲁班工坊内反复推演桥梁的受力路径,理解每一根梁枋如何通过巧妙的搭接与支撑,将荷载层层传递至桥墩。

他选用了韧性极佳的柞木和樟木,在处理桥梁那富有弹性的拱券时,他将健体操修炼带来的对身体精微力道的控制运用到极致,刻刀在木材纹理间游走,塑造出既符合力学逻辑又充满自然美感的弧度。

搭建桥屋时,他则借鉴之前制作楼阁的经验,将斗拱、飞檐等元素精巧地融入,既要保证桥屋的稳固,又不能给主桥结构带来过重负担。整个过程,是对他空间想象力、结构力学理解和手上功夫的又一次综合锤炼。

当他将最终完成的、宛若飞虹卧波般的缩比虹桥模型轻轻放置在藏书阁的角落时,心中对古人“因地制宜、材尽其用”的营造智慧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步入大四,水木大学的课程设置愈发凸显其深度与广度。《高层建筑结构》解析摩天楼宇的骨架奥秘;《建筑结构抗震》探寻建筑与地动抗衡的法则;

《工程经济与造价》则将技术与成本效益紧密相连;《特种结构》则涉足大跨度、异形等非常规建筑领域。

课堂所学,林墨并没有满足于理论与公式。他白天学完理论后,他更多时间则是在鲁班工坊,尤其是那功能强大的【虚实建造场】。

他根据课堂的理论或者依据前世记忆中去过的、各类着名建筑外形,反向推导其内部结构设计。从基础的砖混住宅,到复杂的钢结构体育馆,再到造型奇特的艺术中心……他先在脑海中构思出详细的结构方案、施工步骤,然后投入“虚实建造场”,进行高中结构的模拟建造。

他不仅关注结构安全,更开始尝试进行工程量的自动统计、造价的初步估算。工坊会根据他设定的当地材料价格、人工费率等参数,实时反馈出模拟项目的经济指标。

这让他对《工程经济与造价》课程中那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无比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这种超越常规的学习方式,也让他脑海中积累了大量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甚至触及前沿领域的疑难问题。在系里向授课老师请教时,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角度刁钻,涉及不同专业的交叉,有时甚至需要老师反复思索、查阅资料才能解答。

偶尔在藏书阁或校园小径遇见梁先生,林墨也会抓住机会请教。他会将自己在“虚实建造场”中遇到的关于古建现代转译、新材料与传统结构结合等方面的困惑和盘托出。

梁先生对于他这种“于无路处辟蹊径”的学习方法颇为赞赏,常常与他进行长时间的深入探讨,感慨于他思维的活跃与视野的开阔。

渐渐地,“林墨的问题很难”在系里老师中间悄然流传。这并非抱怨,而是一种带着惊讶与欣赏的认可。

国营木器一厂的质量风波,也在林墨提出的系统性方案指导下,如同经历了一场及时的外科手术,虽然短期内损失了些许利润,但终究稳住了阵脚。

华联公司按照林墨的建议,迅速与东欧客户取得了联系。携带合格替换部件和专用工具的维修小组,以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上门为出现问题的客户进行了免费维修或更换。

对于潜在的问题批次产品,则主动提供了折扣补偿或召回选择。这一系列操作,虽然让木器一厂的账面短期内不太好看,却在海外客户中树立了“负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形象。

原本叫嚣着要取消订单、索赔的客户,在体验到中方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诚意后,态度纷纷软化,不仅撤回了投诉,部分客户甚至基于对后续产品质量的信心,追加了新的订单。

苏曼琪从香港反馈回来的消息称,这次危机处理,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一次成功的“信誉投资”,让“逸云”和“磐石”系列在一些挑剔的市场上赢得了更坚实的口碑。

王副司长肩头的压力稍减,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工作。随着海外订单的稳步增长,以及“滚雪球”计划得到政策层面的正式支持,木器一厂的产能扩张计划被提上快车道。

新车间建设、设备采购调试、人员培训、以及与更多外协厂的协调管理,千头万绪,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统筹。他待在部里的时间越来越少,泡在木器一厂和协调会议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脸上常带着奔波后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干事创业的亢奋。

周明轩总工则全力投入到林墨那份《质量管理体系建议书》的细化与试点中。他组织了厂里的技术骨干,结合“逸云”系列暴露出的问题,将建议书中的原则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检验表格和岗位职责。

先其中几个车间进行试点,强制推行“三检制”和关键工艺参数记录。

起初,习惯了凭经验操作的老师傅和追求速度的生产调度员们都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些抵触,但在周明轩的强力推行和几次因早期发现问题而避免批量报废的实例面前,质疑的声音渐渐小了。一套更规范、更严谨的生产秩序,正在木器一厂悄然萌芽。

与木器一厂内部如火如荼的变革相比,四合院里也因外部运动的浪潮而泛起新的涟漪。

后院刘海中家,近日可谓是扬眉吐气。刘海中心心念念的“进步”,终于在轧钢厂“四清”运动后期,伴随着一些基层管理岗位的调整而得以实现。

凭借其七级锻工的技术资历和在运动中“积极靠拢组织、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现,他被任命为锻工车间新设立的一个生产大组的组长。

虽然这只是个没有行政级别的“大头兵”组长,手下管着大几十号人,主要负责生产任务的分配和协调,离他梦想的“官位”还差得远,但这毕竟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岗位,让他觉得脸上有光,走起路来胸膛都挺高了几分。

在家里,他对刘光天和刘光福的“管教”也更加理直气壮,动辄便是“老子在厂里管着几十号人,还管不了你们俩小兔崽子?”俨然一副领导派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院许大茂家的低气压。许大茂上蹿下跳,平日里没少在李怀德副厂长面前献殷勤,放电影、搞招待更是跑前跑后,指望能在运动后的调整中捞个一官半职。然而,风声雨声议论声声声过后,提拔的名单里始终没有他的名字。

苦闷之下,他有时见到林墨周末回家,便会硬拉着去他家喝酒。几杯酒下肚,便开始抱怨连连:“兄弟,你说哥这能力差哪儿了?厂里招待领导,哪次不是我许大茂安排得明明白白?可这到了动真格的时候,怎么就没我什么事了呢?肯定是有人给我使绊子!”

林墨端着酒杯,默默听着许大茂的牢骚,心中明镜似的。根子出在娄晓娥的家庭成分上。在这个越来越强调“根正苗红”的年代,一个资本家的女婿,想被提拔到领导岗位,难度可想而知。

但他不能点破,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以许大茂的心性,很可能将怨气转嫁到娄晓娥身上,加剧本就紧张的家庭矛盾。他只能含糊地劝慰两句:“大茂哥,别急,机会总会有的。来,喝酒。”

许大茂见林墨不接茬,也只当他是学生,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叹口气,继续借酒浇愁。家里的中药味依旧弥漫,却似乎并未带来任何希望的转机。

中院贾家的日子,则因为傻柱的“外快”锐减而再次捉襟见肘。“四清”运动深入工厂,各项规章制度卡得更严,像傻柱这样利用食堂便利往家带饭盒的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

虽然他还是想方设法偶尔能弄点回来,但数量和油水都大不如前,能接济到贾家的自然就更少了。

易中海对贾家的帮助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有限”,不再是之前那种近乎无条件的帮扶,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关心和偶尔几斤棒子面。

压力再次集中到了秦淮茹身上。车工车间的工作环境确实比钳工车间好了不少,对体力的要求降低,更注重细心和技巧。

她似乎在这方面找到了些感觉,跟着新师父学得挺快,操作车床也渐渐有了模样,心里琢磨着年底工级考核,或许能尝试考一下一级工。如果能考上,工资就能涨一些,家里的困境也能稍微缓解。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傻柱的饭盒和易中海的接济减少后,家里的粮食缺口立刻凸显出来。棒梗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惊人,小当和槐花也需要营养。

无奈之下,秦淮茹只得重操旧业,在轧钢厂里,利用休息时间,陪着笑脸,向一些相熟的、或者看起来面善的男工友“调剂”些粮票、饭票,或是帮忙搬点重物换取一点微薄的报酬。车间里关于她的风言风语,再次悄然流传开来。

生活的重压,如同无形的鞭子,驱赶着她在生存的缝隙中艰难前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一丝微光,还不足以照亮眼前沉重的现实。

四合院里的日子,就在这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人挣扎的众生相中,继续缓缓流淌。秋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带着几分萧瑟,也预示着更为严峻的寒冬,或许还在后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