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74章 七级在望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74章 七级在望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秋意渐浓,水木园内的梧桐叶已染上深浅不一的黄。解决完“逸云”系列的质量风波,林墨的生活重心再次回归到校园与技艺的精研上。他的日程规律而充实,如同精密钟表内的齿轮,咬合严密,分毫不差。

意识的沉入“鲁班工坊”,已成为他每日雷打不动的修行。梁先生留下的一幅“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手稿,此刻正放在工坊中间的工作台上。上面结构繁复,空间交接精妙,远超之前制作的塔、亭、桥、榭。林墨不再急于动手制作实体模型,而是先在工坊内进行推演。

他运用新近在《高层建筑结构》与《特种结构》课程中学到的空间力学分析知识,结合鲁班工坊传承的古建智慧,去解构这座楼阁。

每一层斗拱的铺作如何传递荷载?十字脊的交汇点如何平衡各方应力?重檐之间的空间如何利用“侧脚”、“生起”增强整体稳定性?他的思维仿佛手持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将这座宏伟的木构建筑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剖析,直至洞悉其每一处榫卯、每一根梁枋背后蕴含的力学至理。

这种基于深刻理解的推演,对于他来说效果远胜盲目的重复练习。当他终于开始在现实中选用上等的金丝楠木料,动手制作缩比模型时,下刀如有神助。

复杂的构件在他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精准地找到彼此的位置,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制作过程本身,已不仅是对手上功夫的锤炼,更是对古建大木作营造法则的融会贯通。

他能感觉到,自己在这条源远流长的技艺道路上,正以缓缓逼近那个在和赵山河,雷师傅,陈老爷子都无数次提到的门槛——七级木工。

与此同时,汽车楼那间熟悉的工作室也并未冷清。正式借调来的郑师傅,那位七级木工,已然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新据点。这位雷万春的同门师弟,性格豪爽,手艺精湛,对林墨这个后生却毫无门户之见,反而时常主动切磋。

“小子,来看看这个!”郑师傅指着工作台上一个结构奇特的航天器风洞试验模型部件,“这曲面,这公差,老子干了大半辈子,也是头一回遇到这么刁钻的活儿!”

林墨上前,仔细审视图纸和木材,手指拂过需要加工的区域,感受着木材的纹理与硬度。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闭目凝神片刻,仿佛在脑海中预演整个加工过程。

刻刀在他手中轻灵舞动,刨削声细微而均匀,那些在郑师傅看来极难处理的异形曲面和微米级公差,在他手下竟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被精准塑造出来。

郑师傅在一旁看得啧啧称奇,忍不住叹道:“林墨,说实话,单论这手上对精度的控制,对刀具力道的把握,你已经远远超过我了。老子这七级工,靠的是几十年水磨工夫的积累。你小子……这才多大?简直是个怪物!”

他拍着林墨的肩膀,语气带着由衷的敬佩与一丝感慨:“依我看,你现在缺的不是手艺,而是资历和那么一两个能镇住场子的‘大活儿’。”

“整体结构的受力,你跟着你们系主任做那些古建模型,底子打得比谁都牢;异形曲面制作,刚才你也看见了,没得说;材料改性,你弄的那些浸胶硬化的法子,连我都想学;”

“项目统筹,现在你跟着你们系主任把这古建大木作再吃透一两个,这方面也就齐活了。”

郑师傅顿了顿,压低声音,推心置腹地说:“七级工考核,最难的就是‘混合结构设计’,要求能独立完成融合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复杂项目设计。”

“这方面你实践还稍欠点火候。但就凭你现在的综合水准,去考七级工,通过的概率……起码有七成!剩下的,就看临场发挥和一点点运气了。”

林墨默默点头,心中并无太多波澜。郑师傅的评价,与他自身的判断基本吻合。

七级工,已是清晰可见、努力便可触及的山峰。他需要做的,便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补上那最后一块关于“混合结构设计”的拼图,并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大四学年的课程表,相较于前三年,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厚厚的理论教材旁,多了沾着泥土的安全帽和磨损的图纸卷。《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大量课时被直接安排在了四九城各处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

晨光熹微中,林墨便与同学们挤上学校安排的大卡车,奔赴不同的施工现场。有时是正在开挖深基坑的高层住宅楼项目,有时是进行钢结构吊装的大型体育馆,有时则是内部装修收尾的公共建筑。

一天之内,辗转两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工地,成了家常便饭。

第一次站在数十米深的基坑边缘,看着巨大的挖掘机如同玩具般在脚下轰鸣作业,感受着大地传来的轻微震动;

第一次爬上高高的脚手架,俯瞰如同迷宫般的钢筋丛林,听着工长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讲解模板支护的要点;

第一次进入昏暗的地下室,观察防水施工的细部处理,感受混凝土浇筑时那特有的、带着水汽与水泥味的气息……

这一切,都带给林墨前所未有的冲击。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图纸上抽象的线条,在此刻化为了鲜活的、充满力量感的现实。

他不再是旁观者。带队老师和现场工程师会随时抛出问题:“林墨,你看这个后浇带的留设位置,结合我们刚才看的地质报告,是否合理?”“这个转换层的梁柱节点,钢筋这么密集,浇筑时如何保证密实度?如果你是施工员,会采取什么措施?”

这些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乃至《工程机械》等多门课程的知识。

而林墨,凭借在“虚实建造场”中无数次模拟建造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各种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的深刻理解,总能迅速抓住关键,提出切中要害的见解,甚至能指出一些图纸上未曾明示、但实际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

他的回答,常常让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暗自点头,引得同学们侧目。

在一次关于大跨度预应力屋架张拉施工的现场教学中,林墨甚至根据自己对张拉顺序和力值控制的推算,提前预判了某束钢绞线可能存在的锚固隐患,并提出了微调张拉顺序的建议。

现场技术负责人起初不以为意,但在后续监测中果然发现了异常,及时调整后避免了可能的质量问题。此事在实习队伍中悄悄传开,林墨“理论扎实、眼光毒辣”的名声更响了。

这种高强度的、理论与现实紧密交织的工地实践,如同一次次高效的淬火,让林墨对于现代施工的理解迅速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不再仅仅从设计者或模型制作者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开始真正站在“建造者”的立场,去思考如何将图纸上的构想,安全、经济、高效地转化为矗立于大地之上的实体。

材料性能、机械效能、人员组织、工序衔接、成本控制、安全管理……这些要素如同一张立体的大网,在他脑海中清晰地交织、关联。

傍晚,拖着沾满尘土、略显疲惫的身躯返回学校,林墨却感到精神前所未有的充实。工地上的喧嚣与汗水,让他对“土木工程”这四个字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突破七级木工的瓶颈,对林墨而言,不仅是技艺层面的跃升,更是心境的蜕变。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复现古人的智慧,而是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具时代气息、也更富挑战的领域——现代建筑的设计与统筹。

进入鲁班工坊的空间,原本主要用于验证结构和虚拟搭建小型建筑的【虚实建造场】,如今被他赋予了新的使命。

他开始尝试在其中构建更为庞大、更为复杂的现代建筑模型——不再是单层的亭台楼阁,而是多层厂房、办公楼,乃至初步构思中的高层住宅。

他调取前世记忆中那些经典现代建筑,结合在水木大学所学的《高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知识,在工坊中尝试进行全流程模拟。

从地质勘测、地基处理,到主体框架施工、管线预埋,再到外墙维护、内部装修……他试图将图纸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符号,都转化为可执行、可验证的建造步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