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晚晴那场酣畅淋漓的咖啡馆论道,如同给林见鹿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高浓度的充能。回归日常校园生活后,他感觉自己的思维愈发敏锐,对“悟性系统”中那些关于人体力学、能量流转的模糊灵感,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国术,作为他宏大蓝图中“立身之根”的部分,是时候在大学这片土壤中,悄然播下第一颗种子了。
契机来得颇为偶然。
连续几日的阴雨天后,难得放晴,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大家进行常规的课前热身——第八套广播体操。看着同学们或敷衍了事、或动作变形的“伸展运动”、“体侧运动”,林见鹿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在他那被“悟性系统”加持的感知中,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本应蕴含着调和气血、舒展筋骨的妙用,但因僵化的设计和普及的不到位,其效果十不存一,甚至某些错误发力姿势长期下来还可能暗伤身体。
“老林,你看啥呢?跟考察敌情似的。”旁边的王浩一边有气无力地划拉着胳膊,一边顺着林见鹿的目光看去,不明所以。
林见鹿没有回答,而是在脑海中快速推演。前世碎片化的养生知识、国术原理,与系统提供的关于人体生物力学、能量效率的“灵感火花”相互碰撞、融合。他仿佛能“看”到气息在经络中的理想流注路线,能“感知”到肌肉骨骼如何协同发力才能达到最大效能且损耗最小。
“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当晚宿舍熄灯后,躺在床上的林见鹿并未立刻入睡。他在脑海中反复构思、拆解、重组那些广播体操的动作。去除华而不实的部分,强化核心肌群的调动,调整呼吸节奏与动作的配合,融入一些传统养生功法中温和导引的理念……一套更加高效、更符合人体科学、兼具锻炼与养生效果的全新动作雏形,渐渐在他脑海中成型。他将其暂命名为——“养元操”。
第二天,他便开始悄然实践。清晨,当大多数学生还沉浸在梦乡时,林见鹿已出现在宿舍楼顶的天台。迎着初升的朝阳,他缓缓演练着自己构思的“养元操”。动作看似舒缓,但每一式都要求意念专注、呼吸深长、力发核心。一趟操练下来,虽微微出汗,却感觉周身暖融,气血通畅,头脑清明,效果远非之前的广播体操可比。
几天后,好奇的李立发现了他的“秘密”。
“见鹿,你每天早上偷偷摸摸上天台干嘛呢?练什么神功?”李立顶着鸡窝头,睡眼惺忪地问。
林见鹿笑了笑,擦了下额角的细汗:“算不上神功,就是一套自己瞎琢磨的健身操,感觉比广播体操舒服点,叫‘养元操’。”
“养元操?听着挺玄乎啊!效果咋样?”李立来了兴趣。
“试试?”林见鹿发出邀请。
于是,天台上多了李立这个学员。一开始,李立还觉得动作慢吞吞的没意思,但在林见鹿的细心纠正下,勉强做完一套后,他惊奇地发现,原本早起昏沉的脑袋竟然清醒了不少,身体也感觉松快了许多。
“嘿!神了!感觉比跑一圈还管用,还不累!”李立兴奋道。
很快,王浩也被拉了进来。作为练过体育的人,王浩起初对这套“慢悠悠”的操不以为然,但尝试几次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同:“这操……对核心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要求挺高啊,而且做完感觉筋骨都拉开了,很舒服。”
连带着审视目光的周浩轩,在某天清晨被吵得睡不着,索性上天台“观摩”后,也被林见鹿那套行云流水、暗合韵律的动作所吸引,半推半就地加入了学习的行列。
301宿舍的四人,竟成了“养元操”的第一批忠实练习者。
林见鹿并不藏私,耐心地指导着三位室友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呼吸的配合,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道理(当然,隐去了涉及核心国术原理和系统悟性的部分)。他将其包装成一套融合了现代运动科学和传统养生智慧的“高效健身法”。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坚持了不到两周,李立抱怨已久的颈椎酸痛缓解了;王浩感觉自己的体能恢复速度更快了;连周浩轩都承认,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白天精神更集中。
“见鹿,你这‘养元操’真是个宝贝!光咱们几个练太可惜了!”李立俨然成了最积极的推广员。
王浩也点头:“是啊,比咱们课间做的那套广播体操强多了。”
林见鹿看着他们,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需要的,正是一个小小的契机和一批最初的“种子用户”。
机会很快到来。班级组织一次秋游爬山活动,不少平时缺乏锻炼的同学爬到半山腰就气喘吁吁、脸色发白。休息时,李立和王浩按捺不住“显摆”之心,拉着林见鹿在现场给大家演示了一遍“养元操”,并绘声绘色地讲述其种种“神奇”功效。
一开始,同学们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看到林见鹿演练时那种沉静专注、动作圆融自如的气度,以及李立、王浩这两个“活广告”信誓旦旦的保证,不少人也动了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