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晋风华 > 第2章 听雨轩中遇道真

东晋风华 第2章 听雨轩中遇道真

作者:冒泡的龙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17

暮春的雨,缠绵了整整三日,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建康城仿佛浸在一只巨大的、湿漉漉的墨碗里,青石板路终日水光潋滟,倒映着铅灰的天色和两侧湿漉漉的屋脊。陆昶站在檐下,目光沉静地望着院中那一洼被雨水注满的浅坑。浑浊的水面上,倒映着支离破碎的乌云,雨点不断落下,将倒影击得粉碎,水面荡漾开细密的涟漪。然而不过须臾,那破碎的云影又顽强地聚合起来,扭曲着,变幻着,如同这纷乱时局下难以捉摸的人心。

“郎君,”阿罗的声音带着雨天的微凉气息自身后响起。她冒雨从外归来,怀中紧紧抱着一卷素笺,雨水顺着她额前的碎发滑落,打湿了肩头的粗布衣衫。她快步走到檐下,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卷素笺,一股清冽的、若有似无的沉香气息随之弥散开来,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显得格外醒神。“芸香阁的周掌柜递来了口信。”阿罗的声音压得有些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陆昶转过身,接过那卷素笺。素笺触手微凉,纸面细密,是上好的剡溪藤纸。他展开,上面是周掌柜熟悉的、略显圆润的笔迹,内容却让他的心微微一沉。

“《竹书纪年》残卷已有眉目,藏于城西一隐逸藏家之手。”陆昶低声念出关键,眉头却已悄然蹙起,“然物主性情古怪,非以金银相易。”

“他要何物?”陆昶抬眼看向阿罗,雨声敲打着瓦片,发出细密的沙沙声。

阿罗抿了抿唇,眼中带着困惑与一丝不安:“那人指名道姓,非要一册名为《幽谷操》的古琴谱相抵。而且……”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指定郎君明日午时,亲赴城北临河的听雨轩面谈。”

“《幽谷操》?”陆昶指尖无意识地捻过素笺边缘,心头疑云骤起。父母遗物中,确有一卷名为《幽谷操》的琴谱,曲调古奥晦涩,指法繁复奇特,他偶尔抚弄,也只觉其声孤高奇崛,如寒泉咽石,松风过壑,不似人间凡响。此谱罕为人知,更非名家所传,这素未谋面的藏家,如何得知他手中有此物?更蹊跷的是听雨轩之约——那临秦淮河而建的茶楼,三层飞檐,视野开阔,是城中名士清谈、方外隐逸常聚之所,素来清幽,却也暗藏玄机。

“周掌柜可曾言及那人形貌?”陆昶追问,目光锐利起来。

阿罗凑近一步,声音几近耳语,带着一丝属于市井对神秘事物的天然敬畏:“周掌柜说,那人穿着半旧青布道袍,身形瘦削,约莫五十上下年纪,面白无须,眼神……很亮。腰间悬着一块木牌,刻着些弯弯曲曲、看不懂的符文。最奇的是,”她眼中闪过一丝惧意,“周掌柜说他走路轻飘飘的,脚步落地无声,像……像踩着棉花。”

“踩着棉花……”陆昶重复着这几个字,心头猛地一跳。窗外的雨声似乎骤然间变得急促响亮起来,噼啪作响。他下意识地探手入怀,指尖触到那块贴身藏着的青玉环佩。玉佩冰凉,那古拙的云纹,那蝌蚪状的铭文……一个念头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父亲遗物中,似乎也曾有过一块类似的、刻着奇异云纹的符牌!难道……这与那神秘莫测、在江东民间潜流暗涌的天师道有关?

一夜雨声未歇。陆昶躺在榻上,怀揣玉佩,耳中尽是雨打芭蕉的单调声响。《竹书纪年》残卷中可能隐藏的商纣囚文王七年的秘辛,《幽谷操》琴谱的莫名索求,青袍道人腰间刻着符文的木牌,还有父亲那块早已不知去向的云纹符牌……种种线索如同散乱的珠子,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微的光芒,却始终无法串联成线。听雨轩,秦淮河,青袍道人……此行是福是祸?

翌日清晨,天光微熹,雨势稍敛,却未停歇,天地间依旧弥漫着蒙蒙水汽。陆昶换上一身半旧的靛青细麻深衣,将琴谱仔细用油布包裹好揣入怀中,又看了一眼枕下玉佩,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出。阿罗追至门口,将一把更为厚实的油纸伞塞入他手中,眼中满是担忧:“郎君,当心。”

“无妨,去去便回。”陆昶安抚一句,撑开伞,身影很快没入城北方向的雨雾之中。

长干里市集已开,蒸饼、胡饼的香气混合着雨后泥土的腥气和人群的汗味扑面而来,喧嚣的人声、车马声、叫卖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晨曲,暂时驱散了陆昶心中的凝重。他穿行在熙攘的人群中,雨伞遮挡着飘飞的雨丝,也隔绝了部分喧嚣。

听雨轩临河而筑,三层木楼,飞檐翘角,在雨中显得格外清寂。楼内客人不多,三三两两,多是些布衣文士或僧道打扮之人,低声交谈,或临窗观雨。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茶香与淡淡的檀香气息。陆昶登上二楼,伙计引至一处临河的雅座。此处视野极佳,推开雕花木窗,可见秦淮河水在雨中泛着浑浊的土黄色,无声流淌,河上偶有小舟划过,船夫披着蓑衣,身影模糊。河对岸的柳树在雨雾中只剩下一团团朦胧的绿影。

雅座内,一位青袍道人背对着他,正临窗而立,身形瘦削,果然如周掌柜所言。他并未束冠,只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挽着灰白的发髻,负手望着窗外烟雨迷蒙的河景,仿佛已与这雨景融为一体。陆昶走近,脚步放轻。

道人似有所觉,缓缓转过身来。面容清癯,肤色是久不见日光的苍白,下颌光洁无须,唯有一双眼睛,深邃明亮,如同古井寒潭,平静无波地看向陆昶。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相,直抵人心深处。陆昶心头微凛,面上却沉静如常,依礼拱手:“在下陆昶,应约而来。敢问道长尊号?”

道人并未还礼,目光在陆昶脸上停留片刻,嘴角似乎牵起一丝极淡、难以察觉的弧度,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贫道云游之人,名号不足挂齿。陆郎君既至,《幽谷操》可曾带来?”

陆昶从怀中取出油布包裹的琴谱,置于几案之上,并未立刻推过去:“琴谱在此。敢问道长,《竹书纪年》残卷何在?”

道人也不在意陆昶的戒备,目光扫过那油布包裹,并未动手去取,反而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幽谷操》第三转调,其声孤绝,如遗世独立,陆郎君以为,此音当作何解?”

陆昶微微一怔,琴谱他虽熟稔,但此问直指曲中意境,颇为刁钻。他凝神回想那第三转调的指法与音韵,沉吟片刻,沉声道:“其声咽寒泉,韵动枯松,似有叩问苍天之意。窃以为,乃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采薇而歌,终至饿死时,叩问苍天不仁之音。”此解并非乐理,而是结合历史典故,点出曲中蕴含的孤高气节与对天命的悲愤诘问。

道人眼中那古井般的平静骤然被打破,一抹精光乍现,如同暗夜流星,瞬间照亮了他苍白的脸庞!他深深看了陆昶一眼,那目光中包含了太多难以言喻的意味:赞许,探究,甚至还有一丝……了然?

“好!好一个‘叩问苍天不仁之音’!”道人声音依旧平和,却透出几分激赏。他不再多言,宽大的袍袖一拂,一卷用深青色葛布包裹的竹简已悄然置于几案之上,与那油布包裹的琴谱并排而放。“商纣囚文王于羑里,非史书所载七年,其中曲折隐晦,真相尽在此卷。”

恰在此时,窗外天际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铅灰色的云层,瞬间将昏暗的茶楼映得一片煞白!紧随其后,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在头顶轰然炸响!轰隆隆——!

雷光映照下,陆昶的目光瞬间捕捉到道人腰间悬挂之物——一块深色木牌,在闪电的照耀下,其上刻画的奇异符文清晰可见!那并非寻常纹饰,而是线条扭曲、结构繁复的云篆!其形制气韵,竟与他记忆中父亲那块符牌,隐隐相合!

果然是天师道信物!

陆昶心头剧震,面上却竭力维持着平静。

雷声余韵尚在楼宇梁柱间嗡嗡回响,道人已从容起身。他并未取走琴谱,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指,轻轻在《竹书纪年》残卷的青布包裹上点了点。“栖霞山,云鹤观。”他的声音穿透渐渐稀疏的雨声和尚未散尽的雷音,清晰地送入陆昶耳中,“风雨将至时,贫道备清茶一盏,静候陆郎君。”

言罢,青袍微动,道人已转身飘然而去,步履无声,当真如同踏着虚空棉絮,转眼便消失在楼梯口,留下那卷《竹书纪年》孤零零地躺在几案上,以及兀自心神震荡的陆昶。

雨,似乎被刚才那声惊雷震慑,变得细碎了许多。陆昶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将竹简残卷小心收起,贴身藏好。听雨轩内茶香依旧,窗外的秦淮河水依旧浑浊流淌,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交易与揭示,只是一场错觉。

离开听雨轩,雨丝细密如雾。陆昶撑伞沿河而行,心绪如这河面的涟漪,起伏不定。栖霞山,云鹤观,风雨将至……道人留下的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竹书纪年》残卷的冰冷触感隔着衣物传来,如同一个滚烫的秘密。

行至朱雀桥畔,桥上车马行人往来穿梭。陆昶正待过桥,忽闻前方传来一阵清越的鸾铃声响,夹杂着仆从低声的呵斥避让声。抬眼望去,只见一队气度雍容的车马正自桥那头缓缓驶来。拉车的健马膘肥体壮,蹄声沉稳,车身装饰雅致,虽不刻意张扬,但木料的深沉光泽与帘幕的细密吴绫,无不彰显着主人的非凡身份。前后皆有衣着整齐、神情肃穆的健仆护卫。

正是陈郡谢氏的车驾。

陆昶下意识地退至桥栏一侧,垂目避让。

车队行至桥中,为首那辆最为精致的油壁香车却缓缓停了下来。一只纤纤素手自内伸出,轻轻掀开了车帘一角。一张清丽绝伦的容颜显露出来,肌肤在雨天的微光下宛如无瑕白玉生辉,眉间一点朱砂痣艳如寒梅映雪,正是谢道韫。

她的目光并未看向别处,恰恰落在了桥栏边垂首避让的陆昶身上。那清冷的眸子里掠过一丝极淡的讶异,随即化为一种沉静的审视。她并未言语,只是微微侧首,对身旁侍立的一名青衣侍女低语了一句。

侍女应声,快步走到陆昶面前,敛衽一礼,声音清脆:“郎君可是姓陆?”

陆昶心中微动,抬头应道:“正是。”

侍女微微一笑,转身从车中取出一只尺许长的锦匣,双手捧至陆昶面前:“我家娘子命婢子将此物转交郎君。”

陆昶接过锦匣,入手微沉。他看向挑起车帘的谢道韫。

纱帘后,谢道韫朱唇轻启,声音清越如碎玉投盘,穿透了淅沥的雨声:“幼度归家后,日日念叨书肆偶遇的陆兄,恨不能时时请教。这是他前些日子临摹的《兰亭序》,虽笔力稚嫩,形神未足,却非说要赠予陆兄品评。”

陆昶打开锦匣,里面是一卷雪白的宣纸。他小心展开卷首,只见墨色淋漓,正是《兰亭序》摹本。摹写者显然年纪尚幼,笔锋尚欠圆融,结构亦有疏失,然笔意间已隐约可见王右军飘逸洒脱的几分神韵。引人注目的是,在卷轴的边缘空白处,用同样稚嫩却锋芒初露的笔迹题着一联新诗: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南山雾。”**

诗句旁,落着一个小小的款识:“癸亥年三月初七,玄敬奉陆兄雅正”。

癸亥年三月初七!正是三日前再遇之日!

陆昶目光扫过宣纸,指尖虚悬于墨迹之上,沉声道:“玄公子笔意已得右军三分飘逸,尤以‘之’‘以’等虚字,提按转折间可见灵性流转,不拘泥于形迹。然……”他指尖顿在“畅叙幽情”的“畅”字侧锋处,“此处使转稍滞,牵丝连带略显生涩,欠了右军‘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浑然气韵与骨肉停匀。笔力未逮处,正是筋骨未丰时,假以时日,临池不辍,悟得其中神髓,必成大器。”

纱帘后,谢道韫眸中掠过一丝微讶。她精擅书法,自然听出陆昶寥寥数语,不仅点出谢玄临摹的得失,更直指王羲之书道核心的“自然”与“气韵”二字,其眼光之犀利,评点之精当,远超寻常书论。

“阿姊!可是遇着陆兄了?”

一个清脆响亮的、带着毫不掩饰兴奋的童音猛地从车队末尾一辆稍小的马车里传出。紧接着,车帘被一只小手急不可耐地掀开大半,探出谢玄那张犹带稚气却神采飞扬的脸庞。他半个身子几乎都探出了车外,腰间悬挂的玉佩因这动作而叮咚作响,在雨声中格外清脆。

“幼度!”谢道韫秀眉微蹙,声音里带着一丝薄责,手中的麈尾(一种类似拂尘的雅器)轻轻点向弟弟探出的额头,“成何体统!速速坐好!”

谢玄被麈尾一点,缩了缩脖子,却依旧笑嘻嘻地望着陆昶的方向,眼中光芒闪闪。

谢道韫收回麈尾,目光转向陆昶时,那清冷的眸子里竟含着一丝深意,语气也多了几分郑重:“**幼度自两年前在书肆偶遇陆兄归来,便常将‘陆兄说兵法如何如何’、‘陆兄解庄子又如何如何’挂在嘴边,视为圭臬。近来更甚,倒比他安石叔父(谢安)平日教导的话,听得还要入心几分。**”

纱帘将落未落之际,陆昶清晰地看见车内的谢玄,正冲着他飞快地比划着三根手指,小脸上满是热切的期待——三日后,东山雅集之约!这少年,一直牢牢记在心上!

车帘终于落下,遮住了谢玄急切的笑脸,也遮住了谢道韫那清冷中带着深意的目光。环佩轻响,车轮辘辘,谢家的车队缓缓驶过朱雀桥,消失在蒙蒙雨雾之中。

陆昶独自站在桥栏边,怀中揣着冰冷的《竹书纪年》残卷,手中捧着犹带墨香与少年情谊的《兰亭序》摹本锦匣。雨丝凉凉地拂在脸上,他望着谢家车马消失的方向,心头思绪翻涌。谢道韫那句“自两年前偶遇”清晰在耳——原来谢玄对他的推崇并非始于三日前重逢,而是两年前那次书肆初遇便已种下!这情谊与认可,远比他所知的更深、更早。

正待转身离去,那方才递送锦匣的青衣侍女却去而复返,步履轻盈地再次来到陆昶面前,敛衽一礼:“陆郎君留步。”她双手奉上一份素雅之物。

陆昶凝目看去。那是一份请柬。素白的剡溪藤纸为底,触手柔韧细腻,边缘以极淡的墨色勾勒着飘逸的云水纹饰,清雅而不失庄重。正中,“东山雅集”四个行楷大字,笔意流畅,如行云流水,隐有王右军遗风。落款处,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安石”。笔力内敛含蓄,却仿佛蕴藏着千钧之力,透纸而出。

“我家玄公子再三恳求安石公,”侍女声音清越,解释道,“言道书肆偶遇陆郎君,高论兵法玄理,令其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安石公闻之,特命婢子将此柬奉上,邀郎君三日后辰时初刻,于东山别业一晤,共参雅集。”

陆昶心中了然。这绝非仅仅因为谢玄的童言恳求。谢安何等人物?其识人之明,算无遗策,早已名动天下。这份突如其来的请柬,表面是应幼侄之请,实则是谢安石本人对他陆昶,这个籍籍无名的江东破落户子弟,生出了探究之意!谢道韫方才那番关于谢玄“将陆兄言语视为圭臬”的暗示,此刻与这沉甸甸的请柬重叠在一起,其分量不言而喻。

他郑重地接过请柬。藤纸的微凉透过指尖传来,那“安石”二字仿佛带着无形的温度,烙印在他掌心。这不仅仅是一张进入顶级门阀雅集的门票,更像是一份无声的考卷,一场风暴中心的入场券。

“多谢娘子,烦请回禀安石公与玄公子,陆昶必准时赴约。”陆昶沉声应道。

侍女含笑再礼,翩然而去。

陆昶站在原地,左手是藏着商纣秘辛的冰冷竹简,右手是凝聚着书圣风神与少年情谊的《兰亭》摹本,掌心是谢安亲笔所书的东山之约。三件物事,如同三股无形的丝线,将他与那高踞云端的陈郡谢氏,与这**正值山雨欲来的兴宁建康**,更紧密地缠绕在了一起。

兴宁元年(公元363年)的建康城,表面承平,内里早已暗流汹涌。坐镇荆襄、都督六州诸军事的大司马桓温,月前刚上表朝廷,请迁都洛阳。此举名为北伐,收复故土,实则咄咄逼人,意在试探朝廷虚实,攫取更大权柄,其势已成建康心腹之患。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侨姓高门,与会稽王司马昱所代表的皇室,对此心知肚明,各怀心思,或欲周旋制衡,或暗中蓄力,一场无声的角力早已展开。谢安此柬,邀他参与这顶级门阀的雅集,岂止是考校才学?更是在这乱局将启之际,欲观他陆昶——这个出身江东旧姓的孤寒少年,能窥见几分桓温野心下的时势玄机,又能拿出何等应对之策!**

雨丝依旧缠绵,远处栖霞山云雾缭绕的峰顶,那若隐若现的青袍一角,仿佛也在这朦胧雨幕中,投下了更深沉的注视。

远处,栖霞山巅,云雾如海,翻腾不息。青袍道人立于虬松怪石之上,宽大的袖袍在山风中鼓荡,猎猎作响。他摊开枯瘦的手掌,掌中一片古朴的龟甲,其上裂纹蜿蜒伸展,赫然如苍龙腾空之形,狰狞欲飞,透着一股凶戾不祥之气。道人深邃的目光穿透重重雨雾,投向山下烟波浩渺的建康城,投向朱雀桥头那渺小却注定不凡的身影。袖中,一卷未曾示人的素帛微微露出一角,其上墨迹淋漓,书着两行古老的谶语:

**“白鹤唳九霄,玄水涤尘嚣。”**

墨色犹新,仿佛带着未干的宿命气息,在这暮春的风雨里,无声地弥漫开来,笼罩四野。那“玄水”二字,在昏沉的暮色中,隐隐透出一丝血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