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晋风华 > 第1章 梦里梦外不知客

东晋风华 第1章 梦里梦外不知客

作者:冒泡的龙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17

天青琳琅雨连绵,雨丝细密如织,自灰蒙蒙的天穹无声垂落,将建康城郊浸在一片湿漉漉的清凉里。遥看远山,只余一抹朦胧的黛色,似有还无,近处堤岸的垂柳,枝条吸饱了水分,翠绿欲滴,在雨雾中舒展着春意。河道水涨,浑浊的流水裹着几片零落的叶子,打着旋儿向下游淌去,偶有鱼影在水下倏忽一闪,又潜匿无踪。

十五岁的少年撑着一柄半旧的油纸伞,踏着被雨水洗得光亮的青石板路,缓慢而有节奏地走着。伞骨是坚韧的湘妃竹,伞面绘着的墨竹图,经年累月,早被雨水浸得墨色晕开,只余下影影绰绰的淡痕。雨水顺着伞沿汇聚成线,滴落在他半旧的靛青布履上,洇开更深的印记。两侧的屋舍渐稀,红砖绿瓦、飞檐画栋的宅邸退去,显露出城郊本来的素净。

随脚步推移,一方小小的天地映入眼帘。一片疏朗的翠意竹林环抱着一个小院,小院简朴至极,仅以低矮的竹篱围合。此处远离乌衣巷的繁华喧嚣,无丝竹乱耳,无车马喧阗。院门简素,唯有一方饱经风霜的旧木匾额悬于门楣之上,其上刻着两行遒劲而略显斑驳的字迹:“闲看风月静看云,醉揽山河笑青史”。字里行间透出的旷达与一丝狂放,与这小院的清寒简朴,形成奇异的对照。

少年名叫陆昶,推开吱呀作响、仿佛随时会散架的竹扉,微喧的市声与缠绵的雨丝被短暂地隔绝在外。他将油纸伞斜倚在斑驳的檐下,伞骨上汇聚的水珠滴落下来,在青石阶旁汇成一道细流,悄然无声地渗入墙角那层绒绒的、吸饱了水分的深碧青苔。院内清简,却因这场暮春时雨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几畦春韭得了天时,新绿勃发,嫩叶上托着晶莹的水珠,翠色直欲流淌下来;一架新搭的竹架旁,葡萄藤蔓正悄然舒展着蜷曲的须蔓,奋力向上攀缘,透着一股子无声的倔强生气;墙角那几株老山茶,枝头缀满了累累的花苞,饱饮甘霖,那胭脂色的蓓蕾饱满得如同少女初绽的唇,沉甸甸地压着略显弯曲的枝条,静待一个晴暖的日子粲然盛放。

“郎君归矣?”

灶间那扇简陋的木门“呀”地一声被推开,一个清亮温婉的女声响起。布衣荆钗的少女阿罗转出身形,眉眼温润如初春的溪水,正是父母生前收养的孤女。她手中捧着一只粗陶碗,碗口腾起的热气氤氲缭绕,辛辣的姜香瞬间弥漫开来,驱散了周遭的湿寒。“雨气侵骨,快饮些驱寒。”她将碗递过来,鼻尖上还沾着一点细微的灶灰。

陆昶接过碗,粗陶碗壁传来的温热立刻熨帖了掌心,顺着经络蔓延开去,驱散了衣衫沾染的浸骨寒意。望着阿罗转身又去灶间忙碌的纤细背影,他心中微澜渐平。父母早逝,家道如江河日下,昔日依附的仆从早已星散,唯有这自小相伴的阿罗,守着这方小小的院落,与他相依为命。几亩薄田的租子,经阿罗那双巧手细心打理,收支锱铢必较,堪堪维持着主仆二人这份清寒度日的体面。

“阿罗,”陆昶啜饮了一口滚烫辛辣的姜汤,暖流直下肺腑,“去岁田庄的账目,可曾厘清?”他声音不高,带着少年人少有的沉静。

“已理毕,”阿罗利落地应道,声音清脆,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托赖天时,去岁风调雨顺,收成尚可。除去官府的赋税、庄户的口粮,余粮俭省些,应能支应至秋收新粮入仓。”她顿了顿,抬眼看向陆昶,清澈的眸子里带着询问,“尚有些微结余,郎君前些日子欲寻访的前朝《竹书纪年》残卷,还有王右军(王羲之)新近流出的法帖拓本,待天放晴,奴便往长干里各家书肆细细探问?”

“有劳了。”陆昶颔首,目光却投向檐外迷蒙的雨幕。辛辣的暖意在胸腹间流转,心头却是一片沉静的微凉。他深知,在这东晋一朝,门第森严尤胜金铁。陆氏虽属“顾、陆、朱、张”江东四姓之列,顶着累世清贵的门楣,然自永嘉南渡、衣冠仓皇过江以来,江东旧姓的荣光早已在北方侨姓的崛起下黯然失色。真正执掌权枢、煊赫无两的,是追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的北方巨族——琅琊王氏权倾朝野,号令中枢,“王与马,共天下”并非虚言;陈郡谢氏虽后起,却清贵无匹,子弟如玉,锋芒日盛;更有太原王氏、颍川庾氏……这些侨姓高门,才是这烟雨江南真正的主宰。相比之下,陆氏子弟,多如他这般,空负门第,或领些俸薄清闲的散官,或索性隐于市野乡间,以诗书自遣,静观时局变幻。如今朝廷中枢,会稽王司马昱(即后来的简文帝)虽居司徒高位,然权柄多操于侍中王劭、丹杨尹刘惔等实干之臣及王谢门阀巨擘之手。琅琊王氏,一代雄杰王导已然作古,书圣王羲之亦辞官归隐会稽兰亭,然其子侄辈如王彪之、王劭等仍居显职,根深叶茂;陈郡谢氏,谢尚、谢奕先后离世,其弟谢安仍高卧东山,吟啸林泉,未肯出仕,然其侄谢玄已崭露头角,家族声望正如这暮春藤蔓,悄然滋长。

他踱步至檐廊尽头。那里倚着主屋搭了一间小小的书房,竹篾为墙,茅草覆顶,陈设至简:一席蒲团,一张矮几,几卷用葛布细心包裹的竹简帛书,便是全部家当。唯有一物稍显不同——墙上悬着一幅他自己绘制的《江东烟雨图》。画中并非壮丽山河,而是建康城外寻常可见的江南水村:细雨如烟,迷蒙一片,小桥流水隐现,几处低矮的茅檐错落掩映在青黛色的山影里,透着一股疏淡的野趣。画作笔法尚显稚嫩,意境却力求萧疏淡远,不染尘俗。画幅一侧,是他题写的诗句:“身寄浮云外,心随流水长”。墨迹早已干透,字里行间却仿佛还凝着初题写时那份难以排遣的疏离与漂泊之感,如同画中那无根的浮云,漂泊的流水。

陆昶并未就坐,只是立在静室门口,目光穿过半启的竹篾窗棂,望向雨势稍歇的天空。天幕被洗过,显出一种澄澈的青碧色,明净似可鉴人心。远山在雨后薄岚中若隐若现,如同水墨洇开。来到这烽烟四起、衣冠仓皇南渡的东晋乱世,兴宁元年(公元363年)的建康城,已整整两载。最初的惶惑、隔世之感,如同檐角积蓄的雨水,点点滴滴,终于沉入心底,化作了无声的暗流。他不再是那个初临贵地、茫然无措的少年。历史的沉厚卷帙在他面前缓缓摊开,未来的迷雾亦在眼前盘桓交织。北望中原,八王之乱耗尽了膏腴之地的元气,五胡的铁骑踏碎了汉家旧日的山河,烽燧不息,哀鸿遍野;立足这偏安一隅的江东,亦非坦途。朝堂之上暗流汹涌,门阀倾轧,权柄更迭只在翻手覆手之间。

“琅琊王氏权倾朝野,根基深厚;陈郡谢氏锋芒毕露,如日方升……江东旧姓,终究是隔了一层,难以企及那真正的权力中枢。”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微凉的竹制窗棂,似在无声地勾勒那无形的、却又壁垒森严的权力疆界。他这陆氏旁支的孤子,父母双亡,家无长物,欲在这盘根错节、巨擘林立的时局中觅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甚或……如那门匾所狂言般“醉揽山河”,又谈何容易?科举之途尚在遥远的未来,举荐之阶非名门贵胄难入其门。难道真要困守这几亩薄田,任光阴如同这檐下无休无止的滴水,在“闲看风月”的萧索与“醉揽山河”的空想中,于小院悄然流逝,最终了无痕迹?

正思忖间,院外原本寂静的巷陌深处,忽传来一阵清越的说笑声,夹杂着女子环佩相击的叮咚脆响,以及仆从低沉的应和声,由远及近。这声音打破了雨巷的宁静,也打断了陆昶的思绪。他微怔,下意识地行至竹篱笆墙的缝隙处,向外望去。

只见数名衣着极为光鲜、气度卓尔不凡的年轻郎君,正策着神骏的健马,缓缓徐行。他们簇拥着一辆装饰雅致、却并不显过分奢华的油壁香车。拉车的马匹毛色油亮,步伐轻捷。车队行至竹篱小院正前方时,速度似有不易察觉的放缓。拉车的健马蹄铁踏在湿滑石板上,发出清脆而规律的“哒、哒”声,与雨滴敲打伞面的沙沙声交织。油壁车帘幕的轻纱被风微微拂动,隐约透出车内焚香的淡薄烟气,清雅似雪中寒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油壁车一侧的纱帘,被一只纤纤素手从内微微掀起一角。

就是这一角缝隙,让陆昶得以窥见车内人的惊鸿一瞥。

那是一位少女,约莫十四五岁年纪。乌云般的秀发并未梳成时下闺阁流行的繁复发髻,样式简洁,只用一支素雅的玉簪固定部分,其余青丝如瀑垂落肩头,柔顺光亮。肌肤莹白胜雪,在车厢略显幽暗的光线下,宛如上好的羊脂白玉精心雕琢。眉目如远山含黛,清丽绝伦,气质更是清冷孤高,仿若不食人间烟火的空谷幽兰。她的目光带着几分世家贵女惯有的好奇与天然的疏离,随意地掠过这寻常雨巷的景致——灰墙,黛瓦,湿漉漉的石板路,以及路旁低矮的竹篱。最终,那清泠的目光,竟停留在陆昶这小院门楣那方刻着狂言的旧匾之上。

“闲看风月静看云,醉揽山河笑青史……”少女朱唇微启,低低吟诵出声,清越的嗓音在雨后寂静的巷陌中显得格外清晰。她眼底极快地掠过一丝讶异,旋即化为更深沉的探究,目光仿佛欲穿透稀疏的竹篱,看清这偏僻小院的主人,看清是何等人物,竟敢在门楣之上题写如此既旷达超逸、又隐含吞吐山河之狂气的联语。这意境,与寻常寒门士子笔下或消沉避世、或汲汲于功名的文字,截然不同。尤其那‘醉揽山河笑青史’七字,狂气内蕴,直如利剑藏匣,静待出鞘之时。

“是乌衣巷谢家女郎,道韫娘子!”阿罗不知何时已悄然立于陆昶身后半步,压低了声音,带着小户人家对高门贵女天然的敬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艳羡,“听闻今日是随安石公(谢安)往东山别业,参与名士雅集。这些随行的郎君,想必是王家(琅琊王氏)、袁家(陈郡袁氏)、羊家(泰山羊氏)这些高门中的俊彦子弟。”阿罗顿了顿,又特意低声补充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属于市井的、对名门秘闻的天然兴趣:“说来也奇,道韫娘子才名冠绝江左,咏絮之才无人不晓,求亲者如过江之鲫,尤其那琅琊王家最为热切,然至今尚未许人。坊间皆言,是安石公眼界极高,寻常子弟,难入法眼。”

谢道韫!竟尚未出阁?

陆昶心中骤然一震,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漾开圈圈涟漪。这与他所知的那个模糊的“历史”轨迹,似乎有了某种微妙而关键的偏差。眼前这位名满江左的绝世才女,谢奕之女,谢安最钟爱的侄女,此刻竟仍是待字闺中的谢家明珠!其“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惊世咏雪之才,清谈玄理不让须眉的赫赫声名,此刻因着这待嫁之身,更添了一份未染凡尘的皎洁与神秘。

那只掀起纱帘的纤手缓缓放下,优雅而从容,遮住了那惊鸿一瞥的清冷容颜。油壁香车在众星捧月般的年轻郎君簇拥下,继续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前行,只在湿润的空气里,留下一缕若有似无、清冽如寒梅的冷香。巷陌复归宁静,唯余雨水从竹叶尖梢滴落的沙沙声,细微而清晰。

陆昶的目光追随着那远去的仪仗,直至它们消失在巷口拐弯处,被更广阔的市声吞没。他缓缓收回视线,再回望自家这清寒简朴的小院。门楣上,那方“醉揽山河笑青史”的旧木匾额,在雨后初霁的微光映照下,斑驳的木纹仿佛被水汽浸润得更加清晰。此刻,那七个大字,仿佛被方才少女那清泠探究的目光所注视过,陡然间被赋予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分量。那狂言,不再仅仅是刻在木头上的字迹,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叩问,敲打在这寂静的院落里,也敲打在他的心头。

檐角,一滴积蓄了许久的雨水终于挣脱了束缚,饱满地坠落下来。

“嗒——”

一声清脆而微小的轻响,敲在廊下同样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青石板上,瞬间碎裂,化作无数细小的玉屑,向四周飞溅开来。旋即,这些微小的水珠便没入了石缝间湿润的泥土里,了无痕迹,仿佛从未存在过。

头顶,天青依旧,澄澈如洗。远处,山色如黛,在薄岚中若隐若现。小小的院落重归静谧,只有风穿过环绕的竹林,发出连绵不绝的沙沙低语,如同大地悠长的呼吸。这细雨浸润的建康城,王谢子弟的风流雅集与寒门士子的竹篱茅舍,如同这时代明暗交织、经纬分明的巨幅织锦。而命运的丝线,已在少女那惊异探究的一瞥与少年门楣上那惊世狂言的无声碰撞之间,悄然缠绕,打上了一个无人察觉、却又无法解开的结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