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岁时予你 > 第54章 观察笔记里的侧影

岁时予你 第54章 观察笔记里的侧影

作者:一池月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23:01:43

苏念回到宿舍时,夕阳的余晖正好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她把陆时砚给的那本专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深蓝色的书脊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书桌上还散落着前几天上课的笔记和几本参考书,她小心地整理出一片空间,才翻开崭新的笔记本准备写观察记录。

按照作业要求,只需要选一个日常场景进行观察记录即可。她原本打算写食堂里学生们边排队边看手机的场景,或是图书馆里有人同时查阅多本书籍的情形。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校园日常,足够她完成作业的基本要求。

可当她握着笔思考时,视线却不自觉地飘向窗外。从这个角度,正好能看见心理学系教学楼的一角,三楼那扇熟悉的窗户半开着,浅色的窗帘随风轻轻飘动。她知道,那是陆时砚的办公室。

这个认知让她的心跳微微加速。她想起上周去办公室找他问问题的场景: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左手翻着厚重的文献,右手握着钢笔在草稿纸上写下一行行推导公式。阳光从侧面照进来,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偶尔有学生敲门进来交材料,他抬头应答时,目光从文献上移开,却能准确记住刚才看到的段落位置,等来人离开后,立刻就能接上文思继续标注。

这些细节不知为何记得特别清晰,仿佛已经在脑海里回放了许多遍。

苏念轻轻摇了摇头,试图把注意力拉回作业上来。她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工整地写下作业标题“日常注意力分配观察记录”,随后在日期栏填上当天的日期。笔尖在纸上停顿了片刻,最终她还是诚实地写下了第一个观察场景。

“观察时间:周三下午三点左右。观察地点:心理学系教师办公室。观察对象:男性教师(约三十岁)。行为表现:同时进行文献阅读、公式推导,并处理临时性外部干扰...”

她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不仅记录了陆时砚处理多任务时的表现,还详细描述了他的一些小习惯:思考时会无意识地转动手中的钢笔,遇到难题时会轻轻蹙眉,解答学生问题时会将身体微微前倾以示专注。

写着写着,苏念忽然意识到自己记得太过详细,连他当时穿着浅灰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中部的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文字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业要求的范围,更像是一篇私人的观察日记。

她的脸颊微微发烫,赶紧停笔。看着已经写满大半页的文字,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写了下去。反正这份初稿只有自己能看到,之后再重新整理一份正式的作业版本也不迟。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苏念完全沉浸在回忆和书写中。她从办公室的场景写到课堂上的陆时砚,又联想到那次雨天他开车送她回宿舍时的情景。那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在注意分配理论的框架下,都成了值得分析的典型案例。

当她终于停笔时,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三页纸。大多是关于陆时砚的碎片化观察,时间跨度从开学初到现在,地点涵盖办公室、教室、校园小路甚至他的车内。这些文字既是对注意力分配现象的记录,也无意中勾勒出了她这学期以来与陆时砚相处的点点滴滴。

苏念轻轻摩挲着纸页,目光落在最后一段描述上。那是上次他去书店时,一边为她推荐书籍,一边还要接听工作电话的场景。她写道:“观察对象能够在外界干扰下保持主要任务的连续性,且在任务切换时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损失,显示出极强的认知控制能力。”

这段描述客观得几乎像一篇学术笔记,但字里行间却藏着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在意。

窗外天色渐暗,宿舍里的光线也变得昏暗。苏念起身开了灯,暖黄色的灯光洒满书桌。她重新读了一遍自己写的内容,最终还是将那三页纸小心地撕了下来,对折两次后放进了笔记本的夹层里。那里已经存放了几张类似的纸页,都是她平时随手记下的、不打算交出去的观察笔记。

做完这一切,她重新摊开一本新的作业本,开始认真撰写正式的观察记录。这次她选择了食堂的场景,观察学生们在就餐高峰期如何分配注意力。她写得很快,一个多小时后,一份符合要求的作业就完成了。

但她的心思却无法完全从刚才那些私密的观察记录上移开。收拾书桌时,她的目光又落在那本深蓝色的专着上。陆时砚用铅笔在扉页上标注的重点章节清晰可见,旁边还有几句简短的评注。他的字迹挺拔有力,一如他给人的感觉。

或许可以借着请教书中内容的机会,顺便和他聊聊作业的观察思路?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在她的脑海里扎根生长。

第二天下午正好没课,苏念抱着书和新写好的观察记录,犹豫着走到了陆时砚办公室所在的走廊。午后的阳光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放慢脚步,在心里反复演练着待会儿要说的话。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她轻轻敲了敲,里面传来陆时砚沉稳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时,陆时砚正在接电话。他坐在书桌后,看见她进来,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下。苏念轻手轻脚地放下东西,尽量不打扰他通话。

趁这个间隙,她不经意地观察起办公室的布置。书架上摆满了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排列得整整齐齐。窗台上放着一盆绿萝,长势喜人,翠绿的藤蔓垂落下来,为这个充满学术气息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陆时砚的书桌上除了电脑和文件,还有一个深色的马克杯,杯身上印着某次学术会议的标识。

陆时砚的通话还在继续,他专注地听着电话那头的人说话,偶尔回应几句。苏念注意到,他听电话时右手手指会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稳定而舒缓。即使看不到通话对象,也能从他的姿态中感受到他在认真倾听。

这个发现让她想起昨天写的观察笔记,不禁微微一笑。看来她的观察确实捕捉到了一些真实的细节。

等了大约五分钟,陆时砚结束了通话。他放下手机,转向苏念:“抱歉,久等了。”

“没关系。”苏念赶紧坐直身子,把带来的专着递过去,“陆教授,我看您标注的第三章关于注意分配容量的实验设计,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

陆时砚接过书,翻到对应的页面。他的指尖点在复杂的实验流程图上一一讲解,声音平稳而清晰。讲解过程中,他时不时会停下来问:“这里能理解吗?”每当苏念点头时,她都能看见他眼中闪过一丝浅浅的赞许。

等实验部分完全讲清楚后,陆时砚合上书,目光自然地落在她放在茶几上的观察记录上。“作业完成了?”他随口问道。

苏念的心跳微微加速,顺势把作业本递过去:“嗯,写的是食堂的场景。不过...”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其实我最初选了另一个观察对象,后来觉得不太合适,就换成了现在这个。”

陆时砚接过作业本,认真地阅读起来。他阅读时的神态很专注,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捏着纸页的边缘。苏坐在一旁,既希望他能从文字中读出些什么,又担心自己的小心思太过明显。

几分钟后,陆时砚抬起头,评价道:“食堂这个场景选得很好,观察角度独特,理论分析也到位。”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不过,如果你最初选择的观察对象更能体现注意力分配的特点,其实不必刻意更换。有时候,个人化的观察视角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苏念愣了一下,抬头对上他的目光。他的眼神平静如常,但话语中似乎藏着某种深意。她的脸颊微微发热,轻声应道:“我知道了,谢谢陆教授。”

陆时砚把作业本还给她,指尖在封面上轻轻点了一下:“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来讨论。”

“好。”苏念接过作业本,正准备起身离开,陆时砚却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叫住了她。

“苏念,”他的语气很自然,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晚上如果你去二食堂,方便帮我带一份番茄鸡蛋面吗?不要葱。”

这个请求出乎苏念的意料,她怔了一下才点头:“当然可以,我正好要去食堂。”

“麻烦你了。”陆时砚从抽屉里拿出饭卡,“用这个刷就好。”

苏念接过还带着体温的饭卡,小心地放进书包侧袋。走出办公室时,她感觉自己的脚步格外轻快。走廊里的阳光似乎比来时更加明亮,在地面上跳跃着金色的光点。

回到宿舍后,苏念把陆时砚的饭卡放在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普通的校园一卡通,上面印着学校的logo和他的工号,因为经常使用,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她看着这张普通的卡片,心里却泛起一丝奇异的亲切感。

傍晚六点,苏念准时来到二食堂。这个时间正是用餐高峰,各个窗口前都排着长队。她先到番茄鸡蛋面的窗口排队,心里默默记着陆时砚“不要葱”的要求。

轮到她时,她特意对打饭的阿姨强调了一遍:“一份番茄鸡蛋面,不要葱。”

阿姨利落地下面、浇卤,动作一气呵成。装盒时,苏念又不放心地看了一眼,确认没有绿色的葱花,才小心地接过餐盒。热腾腾的面条隔着塑料盒传来温暖的触感,番茄的酸甜香气隐约可闻。

接着她又给自己买了一份简单的晚餐,然后提着两个餐盒往心理学系教学楼走去。傍晚的校园笼罩在暮色中,路灯已经亮起,在地上投下柔和的光晕。三三两两的学生从她身边走过,讨论着课堂内容或是晚上的安排。

苏念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刻。她想起刚才陆时砚那么自然地请她带饭,仿佛他们已经相识很久,而非单纯的师生关系。这种微妙的变化让她心里泛起一丝甜意,就像含着一颗慢慢融化的草莓糖。

到达办公室时,门虚掩着,里面透出温暖的灯光。她轻轻敲了敲门,听到“请进”后才推门进去。

陆时砚还在书桌前工作,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图表和数据。见她进来,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神色。

“您的面。”苏念把餐盒放在茶几上,又从书包里拿出他的饭卡,“这是找零和收据。”

陆时砚起身走过来,看了眼餐盒:“麻烦你了。”他没有立即去拿饭卡,而是先打开餐盒看了看,嘴角微微上扬:“果然没有葱。”

这个细节让苏念心里一动。她原本以为他只是随口一提的口味偏好,没想到他会特意确认。

“您对葱过敏吗?”她忍不住问道。

陆时砚摇摇头:“只是不喜欢那个味道。”他拿起一次性筷子,掰开后互相磨了磨去掉毛刺,“小时候家里做面总是放很多葱,每次都要挑半天,后来就养成不放葱的习惯了。”

这个简单的解释让苏念感到意外。她没想到陆时砚会分享这样私人的小习惯,更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样的童年回忆。这让她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些。

“您先吃吧,面凉了就不好吃了。”苏念说着,准备离开。

“等一下。”陆时砚却叫住了她,指了指另一个餐盒,“你的晚餐?要不要在这里一起吃?我正好有些关于作业的想法想和你聊聊。”

这个邀请让苏念既惊喜又忐忑。在办公室和教授一起用餐,这在她的大学生活中还是第一次。但看着陆时砚坦然的神情,她点了点头:“好。”

陆时砚搬来另一把椅子,两人就在茶几旁相对而坐。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食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冲淡了平时的学术严肃感。

他们一边吃一边聊着作业的事。陆时砚对她在观察记录中提到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特别是关于“任务切换时的认知成本”部分。他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的一些发现,还建议她可以进一步观察不同人在多重任务处理中的个体差异。

“比如,”他用筷子指了指自己的电脑屏幕,“我正在分析的一组数据就显示,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新旧任务间切换时,比新手教师效率高出百分之三十左右。”

苏念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轻松的学术交流让她感到受益匪浅,也让她看到了陆时砚作为研究者的一面。

晚餐结束后,苏念主动收拾好餐盒。陆时砚站在窗边,望着外面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色,突然问道:“你晚上还有别的安排吗?”

“没有,准备回宿舍看书。”苏念如实回答。

“那陪我散个步吧。”陆时砚转身拿起外套,“在办公室坐了一天,需要活动一下。”

这个提议再次出乎苏念的意料。但她很快点头同意:“好。”

夜晚的校园安静而美丽。路灯在石板路上投下柔和的光晕,远处的教学楼灯火通明,隐约传来晚课的下课铃声。他们沿着林荫道慢慢走着,聊着各种话题,从学术研究到校园生活,偶尔也会提到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

苏念发现,私下里的陆时砚比在课堂上健谈许多,也更有幽默感。他会调侃自己科研中的失败经历,也会分享在国外访学时遇到的趣事。这些轻松的话题让苏念完全放松下来,仿佛他们不是师生,而是相识已久的朋友。

走到图书馆前的广场时,陆时砚停下脚步,望着星空突然说道:“你知道吗?你观察事物的角度很特别,这是做研究很重要的品质。”

这句突如其来的夸奖让苏念愣住了。在月光下,陆时砚的侧脸轮廓显得格外柔和,眼神中带着真诚的赞赏。

“谢谢您。”她轻声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回宿舍的路上,苏念的脚步格外轻快。她摸着口袋里陆时砚的饭卡,决定明天再找机会还给他。这个普通的校园卡,此刻却成了连接他们的一个小小信物。

宿舍里,室友们正在讨论周末的计划。见苏念回来,一个室友好奇地问:“念念,你晚上去哪了?看起来心情很好啊。”

苏念笑了笑,没有详细解释,只是说:“去帮陆教授带了点东西。”

这个回答引起了室友们的兴趣,大家纷纷追问细节。苏念简单地带过了带饭的事,重点讲了陆时砚对她作业的指导。她小心地保持着叙述的平衡,既不想完全隐瞒,也不愿过度分享那些属于她一个人的微妙时刻。

洗漱完毕后,苏念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的夹层。那几页关于陆时砚的观察记录安静地躺在那里,墨迹已经干透。她轻轻抚过纸面,没有添加新的内容,只是看着之前的文字出神。

今天发生的这一切——从办公室的请教到共同用餐,再到夜晚的散步——都已经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不需要再用文字记录。她合上笔记本,决定让这些记忆以更自然的方式留在心中。

临睡前,她收到陆时砚发来的短信:“谢谢你的晚餐。作业有什么新想法,随时可以讨论。”

简单的文字,却让苏念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回复道:“应该的。您也早点休息。”

放下手机,苏念望着天花板,心里充满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期待。她不知道这份观察记录最终会引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陆时砚的引导下,她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认识心理学,也认识自己。

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温柔而静谧。在这个普通的夜晚,苏念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平静。明天,还有更多的观察和发现等待着她,而这一次,她不再感到迷茫和不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