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雍城宫阙的新政诏书
秦简公嬴悼子在玄石高台颁布 "农耕新政" 的清晨,雍城的十二口灵脉井同时泛起玄色光浪。这是《奇门遁甲》记载的 "土德之兆",光浪中浮现的 "禾" 字纹路渗入土壤,西城外的混元麦田突然拔节三寸,麦穗上的双纹在晨光中流转 —— 百姓们奔走相告,说这是新君得到灵脉认可的征兆。
"传谕各郡县:凡开垦荒田者,免征五年赋税;能改良农具者,奖励清灵草十株;贡献新粮种者,可入修士院旁听基础课。" 简公的定脉珠在台首旋转,青光将诏书的文字投射到空中,"边境百姓参与 ' 双纹田 ' 种植,全家可获灵脉井优先使用权。"
诏书的革新之处在于 "灵农合一" 制度。简公借鉴灵公时期的《后勤改革纲要》,将修士的双纹术与农耕结合:秦地修士的血络符可改良土壤肥力,戎狄狼骑的煞灵纹能驱赶田间妖兽,楚地修士的清灵术则用于防治农作物的灵脉病 —— 这种三族协作的农耕模式,在秦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君上,旧贵族那边已有怨言。" 嬴拓的独臂按在高台栏杆上,血爆锤的灵纹映着台下的人群,"嬴廪大夫说这是 ' 让修士做农夫的活 ',有失体统,暗中阻挠郡县推行新政。"
简公的目光扫过人群中那些面带菜色的流民。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正用干裂的手指抚摸灵脉井的石壁,她的灵竭病症状因井水改善而减轻;两名戎狄农夫背着比人还高的混元麦捆,青黑色的皮肤上沾着新鲜的泥土;楚地来的农师则在演示新的耕作法,清灵术催动的水车让灌溉效率提升三倍。
"传我的话给嬴廪。" 简公的定脉珠突然指向仓库的方向,青光穿透层层建筑,照亮那些堆积如山的劣质灵脉囊,"三个月内若不能将仓库的陈粮换成新麦,就把他的封地改种混元麦,让这位 ' 体面大夫 ' 亲身体验农耕的辛苦。"
二、双纹田的推广与革新
河西边境的 "双纹田" 试点在春分日启动。简公亲自带领三族修士来到灵脉溪两岸,秦地修士的血络符在荒地上划出赤色犁痕,戎狄狼骑的煞灵纹在田埂布下青黑色防护,楚地修士的清灵术则将溪水引入特制的灌溉渠 —— 三种术法交织的玄色光浪渗入土壤,原本贫瘠的土地竟在半日之内泛出黑油油的光泽。
"这是用《山海经?大荒南经》的 ' 息壤术 ' 改良的耕作法。" 楚地农师芈田(芈明堂弟)展开绘制的《双纹田图谱》,上面标注着血络符的密度、煞灵纹的间距、清灵术的频率,"每块田的灵脉流都经过测算,确保三族术法的效果能最大化。"
试点田的第一批混元麦长势惊人。在双纹术的滋养下,麦苗不仅抗住了魏人术法冲突的余波,还比普通麦田提前十日抽穗,麦穗的饱满程度让最有经验的老农都啧啧称奇。嬴勇带领的边境修士在巡逻时,发现魏队的斥候在远处观望,铜剑的青光中透着难以置信的神色。
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旧贵族控制的 "私田"。这些由奴隶耕种的土地拒绝采用双纹术,嬴廪甚至散布谣言,说双纹田会 "吸走地脉灵气,导致后世子孙血窍闭塞"。简公的应对是在私田周围开设 "示范田",当示范田的产量是私田的两倍时,越来越多的奴隶偷偷跑到示范田学习技术,迫使旧贵族不得不妥协。
"君上,河西的双纹田已扩展到三千亩。" 芈田的清灵术在地图上划出青色光带,覆盖的区域恰好避开魏人冲突最频繁的地带,"按此速度,秋收时可收获的混元麦,足够修士院与边境军民消耗一年,还能储备三成应对突发情况。"
三、农具改良的灵脉助力
简公推行的新政中,农具改良与灵脉技术的结合最为亮眼。他在雍城开设 "灵匠坊",召集秦地的铁匠、戎狄的兽皮匠、楚地的木匠,用双纹术打造新型农具:血络符淬过的铁犁能轻松破开坚硬的灵脉土,煞灵纹鞣制的皮鞭可驱赶偷食的妖兽,清灵术浸润的木水车则能自动感应土壤湿度。
"这种 ' 双纹犁 ' 的效率是普通犁的三倍。" 秦地铁匠嬴丁(嬴勇的堂叔)捧着刚出炉的农具,铁犁表面的赤色纹路在接触土壤时亮起,"血络符的灵气能让犁头始终保持锋利,开垦荒田时特别省力,连老弱农夫都能用。"
戎狄工匠贡献的 "狼筋播种器" 同样精妙。用幽冥狼的肌腱与煞灵晶混合制成的播种管,能精准控制种子的间距,青黑色的煞灵纹还能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膜,防止被田鼠等妖兽啃食。阿速的弟弟阿风(负责工匠营)演示时,播种器在双纹田走过一趟,出土的幼苗竟排列成整齐的八卦阵形。
楚地木匠的 "清灵水车" 引发最大轰动。这种用水力驱动的装置,轮轴处刻着清灵术符文,转动时能自动净化灌溉水中的杂质,甚至能吸收空气中的微弱灵气注入农田。在灵脉溪的灌溉区,三十架水车同时转动的景象蔚为壮观,青色光带与溪水的灵脉流交织成网,连魏人边境的斥候都忍不住驻足观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