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县的城门在晨曦中缓缓开启,青铜门环上的“楚地云纹”历经秦廷数十年压制,终于再次迎来属于楚人的晨光。陈胜身着临时缝制的楚式玄色王袍,腰悬吴广寻来的“楚武王残剑”,在九百名核心戍卒的护卫下踏入这座阔别多年的楚国旧都。街道两旁挤满了手持耒耜、面带期盼的百姓,他们自发地跪伏在地,口中呼喊着“楚王万岁”,声音此起彼伏,震得城楼上的旌旗猎猎作响。陈县的城墙虽经秦廷修缮,却仍保留着楚国特有的“巫纹墙砖”,砖缝中渗出的灵气带着淡淡的楚地特有的温润,与陈胜体内的赤霄煞气产生奇妙的共鸣。
入主陈县:楚地民心的归附
陈县作为楚国旧都之一,其城池布局暗合奇门遁甲“八门金锁”之术。内城为“休门”,是官署与粮仓所在;外城分“生、伤、杜、景、死、惊、开”七门,对应不同的功能区。秦廷统治期间虽试图抹去楚地痕迹,却未能改变城池下的灵脉走向——陈县恰好坐落在“淮水灵脉”与“涡水灵脉”的交汇处,地脉龙气充沛,是楚地罕见的“双龙汇珠”格局。
“将军您看,”周文指着城中心的“楚王台”,那里曾是楚襄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如今虽只剩残垣断壁,却仍能感受到浓郁的楚地灵气,“陈县百姓从未忘记自己是楚人,秦廷的压制越狠,他们的怀念越深。您看那些墙砖上的巫纹,秦廷用石灰涂抹多次,却总被百姓悄悄擦拭干净。”
陈胜登上楚王台,残台的石阶上布满苔藓,却在他踏上的瞬间泛起淡淡的青光——这是楚地灵脉对楚人血脉的回应。他望着台下欢呼的百姓,又看向远处淮水与涡水交汇处的氤氲水汽,深吸一口气:“这里,就是我们复兴楚国的根基!传令下去,打开粮仓,救济百姓;释放狱中无辜楚人,恢复他们的自由;张贴告示,宣布我们‘伐无道,诛暴秦’的宗旨!”
告示由周文亲自书写,用的是楚地特有的虫书文字,张贴在陈县最繁华的街市。百姓们围拢观看,识字的人逐字念出:“天下苦秦久矣!胡亥篡逆,赵高奸佞,残杀忠良,涂炭生灵。今我陈胜,举兵反秦,复我大楚,誓诛暴秦,解民倒悬。凡楚地子民,愿从我者,同食同袍;助秦为虐者,严惩不贷!”念到激昂处,百姓们再次欢呼,不少青壮年当场表示愿意加入起义军。
陈县的秦廷官员早已闻风而逃,只有少数低级小吏留在城中。陈胜对这些小吏既往不咎,只要愿意归顺,仍让他们担任原职。这种宽容的政策赢得了部分底层秦吏的支持,他们熟悉陈县的政务和资源,为起义军提供了不少便利。“将军仁德,必能成就大业。”一名负责户籍的小吏献上陈县及周边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村落、灵田和秦军据点。
起义军在陈县迅速站稳脚跟。陈胜将楚王台周边的官署修缮一新,作为临时的指挥中心;吴广负责整编军队,将新加入的百姓按灵根潜质分类,有炼气士天赋的交由周文训练;周文则利用陈县的灵脉节点,搭建简易的“聚灵阵”,帮助士兵恢复灵力、修炼基础术法。短短数日,起义军的规模就从最初的数千人扩展到数万人,声势日益壮大。
张楚立国:伐无道的大旗高扬
在陈县百姓和各路义军首领的拥戴下,陈胜决定正式建立政权。立国大典选在楚王台举行,这一天,陈县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地穿着楚式服饰,手持象征楚国的“赤旗”,聚集在楚王台周围。台上火盆中燃烧着用楚地灵木制成的薪柴,烟雾升腾,与陈县上空的灵脉云雾交织在一起,形成奇特的“赤云绕台”异象。
“诸位楚地父老,诸位义军兄弟!”陈胜站在楚王台顶端,声音透过周文施展的“扩音术”传遍全场,“今日,我们在这片承载着楚国荣光的土地上,正式建立新的政权——张楚!‘张’者,张大也;‘楚’者,我故国也!张楚者,张大楚国之谓也!”
“张楚万岁!楚王万岁!”百姓和士兵们欢呼雀跃,声震云霄。
陈胜继续说道:“我张楚政权,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宗旨!凡我治下,轻徭薄赋,善待百姓;凡我义军,奋勇杀敌,恢复楚地!秦廷的酷法暴政,我们要推翻;秦廷的压迫剥削,我们要终止!我陈胜在此立誓,若有违此誓,天人共弃!”说罢,他拔出楚武王残剑,划破手指,将鲜血滴入台前的“承露台”中。
鲜血滴入的瞬间,承露台突然爆发出耀眼的红光,一股浓郁的楚地灵气从地下喷涌而出,形成一道红色光柱直冲云霄。陈县的灵脉仿佛被激活,城内的巫纹墙砖纷纷亮起,城外的淮水、涡水掀起阵阵波澜,天地间仿佛都在回应陈胜的誓言。周文激动地喊道:“天显异象,天佑张楚!”
大典上,陈胜正式称王,定都陈县。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协助处理政务;任命周文为“护军都尉”,负责军队训练和术法事务;任命昔日楚国旧臣蔡赐为“上柱国”,负责礼仪和外交;其他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赏,初步建立起张楚政权的统治架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