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前的广场上,十二尊金人在晨光中泛着赤金色的灵光。这些由六国兵器熔铸而成的庞然大物,自铸成以来便镇守着关中灵脉中枢,周身的法统符文日夜流转,与咸阳地脉的龙气交相辉映。嬴政立于观礼台,望着金人像手中紧握的“法统剑”,剑身上“镇脉”二字的符文突然亮起——这是天下灵脉异动的预警。他指尖划过人皇法印,印面的祖巫图腾与金人产生共鸣:“李斯,关中灵脉因灵稻推广而负荷加重,蜀地岷山、楚地云梦泽等主脉已现紊乱之兆。十二金人需分镇天下灵脉源头,以龙气调节灵气,防患于未然。”
分镇金人的诏令在三日内传遍三十六郡。李斯与灵脉监修士耗时半年勘测,最终选定十二处“灵脉源头”:关中秦岭脉、蜀地岷山脉、楚地云梦泽脉、齐地泰山脉、燕地长白山脉、赵地阴山狼居胥脉、韩地太行脉、魏地大河脉、百越珠江脉、辽东玄冰脉、陇西昆仑余脉、南疆澜沧脉。这些源头如天下灵脉的“心脏”,一旦异动,便会引发连锁反应,此前蜀地传来的“地动预警”,正是岷山灵脉暴走的前兆。
运输金人的工程堪称大秦运力的巅峰考验。每尊重千石的金人,需由百头“灵犀兽”牵引的特制巨车承载,车轴嵌有“减震符”,车轮碾过驰道的“轨符”时,会自动激发缓冲阵法,避免颠簸损伤金人内部的残魂封印。沿途每百里设“换兽站”,灵犀兽在此补充“聚灵草”恢复体力;每五百里设“符阵维护点”,法家修士需重新绘制金人周身的“镇邪符”,确保运输途中灵气不散。
在蜀地驰道上,运输岷山金人的队伍正艰难前行。这条路穿越秦岭栈道,栈道两侧的山壁上布满“防滑符”与“承重符”,修士们以灵力加固木架,巨车碾过木板时,符文亮起金色光纹,将千石重量均匀分散。领队的灵脉监修士赵佗(曾参与北击匈奴)望着车中的金人,金人像眼中的“镇魂珠”正微微闪烁——这是金人在感应沿途灵脉,自动调节体内灵力,为入驻岷山做准备。他在日志中写道:“金人非死物,有灵识,能感脉、噬邪、调气,实乃镇脉神器。”
安置金人的过程充满法道与奇门遁甲的精妙融合。每处灵脉源头的“镇脉台”均按“九宫八卦”布局:台基深三丈,埋“玄铁锁灵阵”;台面刻“十二地支”符纹,与金人足底的“天干符”呼应;台周设“八座辅碑”,碑刻“灵脉疏导咒”,辅助金人调节灵气。在泰山脉的镇脉台,修士们将金人安放在“艮位”(奇门遁甲“土行生门”),当金人像足底与台面符纹对接的刹那,泰山地脉突然发出嗡鸣,一道金色龙气从地底涌出,被金人掌心的符文吸入体内,金人像眼中的镇魂珠瞬间亮如白昼——这是金人开始“食龙气、镇灵脉”的明证。
蜀地岷山的安置最为紧迫。这座被《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为“岷山,江水出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的灵脉源头,近期因灵稻推广引发的灵气透支,已出现暴走迹象:山间巨石无故滚落,江水翻涌着墨绿色的浊气,居住在山麓的百姓能听到地底传来的“龙吼”,那是灵脉中的“玄蛇精怪”因灵气紊乱而躁动。当金人巨车抵达岷山主峰时,整座山脉突然震颤,一道黑气从山缝中喷涌而出,所过之处草木枯萎,灵气如脱缰野马般乱窜。
“快!启动金人‘镇脉模式’!”赵佗大喊着注入灵力,金人像被缓缓安放在镇脉台中央。金人周身的法统符文瞬间暴涨,形成一道金色结界,将喷涌的黑气牢牢罩住。它掌心的符文开始旋转,贪婪地吸食着岷山的地脉龙气,原本紊乱的灵气在金人的牵引下,顺着“八座辅碑”的疏导咒纹缓缓流转。更神奇的是,金人像体内封存的六国修士残魂,竟与灵脉中的玄蛇精怪产生共鸣,残魂的法道灵力压制着精怪的暴戾,玄蛇在金光中渐渐蛰伏,江水重新变得清澈,震颤的山脉归于平静。
山下的百姓望着这一幕,纷纷跪地叩拜。此前因灵脉异动而家园受损的村民李老汉,捧着刚收获的灵稻感叹:“秦法铸金人,真能保平安啊!往年山动水啸,颗粒无收,如今金人一立,地里的灵稻都长得更稳了。”灵脉监在山脚立起“镇脉碑”,碑上刻着金人镇脉的经过,文末写道:“金人以龙气为食,以法符为节,灵脉过盛则吸之,过衰则释之,如天地之衡,保万世安宁。”
每尊金人的“自动调节”功能各有侧重。镇守云梦泽的金人,因水脉特性,周身符文以“坎水符”为主,能感知水脉涨落,灵气过盛时便引至地下暗河储存,枯水期再释放滋养灵田;镇守长白山玄冰脉的金人,则强化了“艮土符”与“乾金符”,将过剩的冰灵气转化为温和的地脉暖气,既防灵脉冻结,又能灌溉沿岸灵稻;镇守昆仑余脉的金人,因靠近西域蛮荒,“镇邪符”威力最强,能自动斩杀试图侵入灵脉的妖兽残魂,碑旁的“噬邪石”上,至今可见妖兽被符文灼烧的痕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