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启灵院的“灵田试验圃”里,一缕金色阳光穿透琉璃顶,照在试验田中央的几株稻穗上。稻穗颗粒饱满,外壳泛着淡淡的青芒,每粒稻谷都隐约可见细密的灵气纹路——这便是史禄从百越南海郡送来的“灵稻”种,经灵渠水脉滋养,带着岭南特有的温润灵气,此刻正接受着关中修士的细致观察。启灵院院长张苍手持“测灵镜”,镜光掠过稻穗,镜中浮现出《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他抚须轻叹:“果然是上古嘉谷遗种,只是这岭南灵稻喜暖畏寒,要在关中扎根,需下一番苦功。”
灵稻抵达咸阳的消息早已传遍关中。嬴政在法道殿召见了押送种子的百越修士,看着玉盒中泛着灵气的稻种,指尖的祖巫血脉纹路微微亮起:“史禄奏报,此稻一岁三熟,米粒含灵,可助修士聚气。若能在关中推广,不仅能解粮荒,更能强我大秦修士根基。张苍,启灵院需牵头改良,让南稻北种,年内必须见成效。”他赐下“灵田诏”,允许启灵院调动关中各郡灵脉监资源,凡阻挠试验者,以“阻法”论处。
启灵院立刻成立“灵稻改良司”,由精通农法与术法的修士组成核心团队。为首的是胶东郡修士泛胜之(虚拟角色,借鉴泛胜之书农法),此人曾改良过齐鲁灵麦,擅长“法术育种”;副手是来自辽东启灵院的阿冰,他的冰系法术能模拟低温环境,测试灵稻耐寒性;还有百越归附的瓯越修士阿珠,熟悉灵稻原生特性,负责记录稻种灵气波动。三人带着三十名弟子,在试验圃划分出“温区、水区、灵脉区”三大试验田,开始了漫长的改良之路。
首次试种便遭遇挫折。百越灵稻在岭南依赖珠江水脉的温润灵气,到了关中,虽有渭水灵脉滋养,却因气温偏低、灵气偏燥,长至半尺便开始枯黄,稻穗灌浆不足,灵气含量锐减三成。泛胜之在试验日志中写道:“南稻性喜水,关中灵脉偏火,水火相冲,故生长滞涩。需以法术调和水土灵气,改变稻种灵根属性。”他尝试用“聚水灵符”为稻田增湿,却导致土壤积水,稻根腐烂——单纯模仿岭南环境,显然行不通。
阿冰提出“寒炼法”:在稻种发芽时,以冰系法术逐步降低环境温度,刺激稻种产生耐寒灵气。他在育种舱外布“玄冰阵”,阵纹从“一成寒力”逐渐增至“三成寒力”,每日记录稻种反应。起初,九成稻种在低温中枯萎,只剩十数株存活,这些幸存者的根须上竟自发凝结出细小的“抗寒灵珠”。阿珠惊喜地发现,灵珠中的灵气与关中地脉的燥火灵气产生了微妙平衡:“这是稻种在自我调节!它们在吸收关中灵气,改变自身灵根!”
阿珠则带来了百越的“灵稻共生术”。她从岭南带来“灵蚓”(百越水脉滋养的蚯蚓,能松土聚灵),放入试验田,又以“血祭符”(改良版,用修士精血而非生人血)激发土壤灵气。灵蚓在田中穿梭,留下的轨迹竟形成天然的“聚灵纹”,土壤中的灵气浓度提升五成,枯黄的稻苗果然抽出新绿。泛胜之见状,将法家“有序生长符”融入灵蚓轨迹,让聚灵纹更规整,灵稻吸收灵气的效率再提三成——法术、农法、百越古法的融合,让改良终于步入正轨。
改良的核心是改变灵稻的“灵气适应性”。泛胜之发现,百越灵稻的灵气脉络是“水属性螺旋纹”,而关中灵脉是“火属性直线纹”,两者难以兼容。他借鉴奇门遁甲“八门生克”之理,在稻种授粉时,以“水火既济符”引导灵气脉络重组,让水纹中融入火纹节点,形成“水火共生纹”。授粉过程需在“灵脉交汇时”进行,张苍亲自以“量天尺”测量渭水灵脉与关中地脉交汇时刻,确保法术效果最大化。
经过三轮改良,新一代灵稻终于展现出适应性。株高降至三尺(适应关中风力),稻叶宽厚(增强光合作用),米粒饱满度提升,灵气含量虽比岭南原生种略低,却稳定在“中品灵米”标准,最重要的是——耐寒性显着提升,能在关中正常抽穗灌浆。泛胜之在试验田中央设“灵稻碑”,碑上刻着改良过程:“寒炼其性,水调其灵,法正其脉,三法合一,南稻始能北生。”
试种成功的消息传到咸阳,嬴政亲赴启灵院视察。站在金黄的试验田边,看着修士们收割的灵稻在阳光下泛着灵气,他接过阿珠递来的新米,米粒入口即化,一股温和的灵气顺着喉咙流入丹田,连体内的祖巫血脉都感到舒适。“好!”嬴政对张苍道,“即刻在关中各郡推广,按‘灵田等级’分配稻种:上等灵田种改良种,中等灵田种杂交种,下等灵田种本地种。启灵院需编写《灵稻种植法》,附上法术用符图谱,确保百姓与修士都会种、种得好。”
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关中老农习惯了传统耕作,对“法术浸种”“符阵除草”等新法心存疑虑,认为“庄稼该靠天,不该靠法术”。启灵院便在各郡设“灵稻示范田”,由修士现场演示:用“催芽符”浸泡的种子发芽率达九成,比传统方法高五成;布“驱虫符阵”的稻田,虫害率几乎为零;施“灵肥符”的土壤,灵气持续释放,稻穗更饱满。老农们亲眼看到示范田的产量远超自家田地,纷纷主动求购稻种与符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