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西的法道学院,在晨光中舒展着恢弘的轮廓。这座由嬴政亲自选址、李斯主持修建的修士学府,此刻已不复初建时的小巧——经过三个月的扩建,院墙向外拓展三里,按奇门遁甲“八门九宫”之理划分出“教学区”“实训区”“灵田区”“藏书区”四大区域,各区以“法道回廊”相连,廊柱上刻满《商君法篆》的符文,行走其间能感受到淡淡的灵气滋养。扩招至万人的学子穿着统一的玄色院服,在晨光中诵读法典,琅琅书声与远处十二金人的法统剑鸣遥相呼应,构成咸阳清晨最鲜活的图景。
“法道学院的核心,是‘法育英才,术辅国祚’。”李斯站在学院的“论道台”上,对首批扩招的学子训话,手中的玉圭敲击台面,发出清越的声响,“昔日六国修士各承其法,故术法散乱;今日大秦一统,当以秦法统御术法,使阵法、符箓、炼丹、炼器皆入正轨。学院开设四科,便是要让你们明法、精术、强能,将来或守灵脉,或镇金人,或辅朝政,皆能独当一面。”
四科的设置暗藏法道与实用的平衡。“阵法科”设于学院“乾位”(奇门遁甲“天位生门”),由蒙恬兼任导师,传授“玄甲巨灵阵”“法网阵”等军阵与“镇灵阵”“聚灵阵”等灵脉阵法,实训区按“九州灵脉”比例仿制的沙盘,能让学子在模拟环境中演练布阵;“符箓科”在“离位”(火位,符纸易燃),李斯亲授《符箓规范》与“雷火符”“破邪符”等实用符箓,教室的“符光壁”能实时显示符纸灵力流转,方便纠错;“炼丹科”位于“坎位”(水位,控火稳定),由法道学院长老主持,以《山海经》记载的“灵山百药”为教材,灵田区培育的灵稻、灵草为原料,教授“淬体丹”“聚气丹”的炼制;“炼器科”则在“艮位”(土位,承重固基),蒙毅(蒙恬之弟)负责,以十二金人的铸造工艺为蓝本,传授法器锻造与符文镶嵌之术,工坊内的“地火熔炉”与咸阳宫的九鼎灵气相连,能提供稳定的高温。
扩招的学子来自天下三十六郡,既有关中士族子弟,也有辽东启灵院推荐的冰系修士,更有不少如陈胜般的寒门少年——他们或因灵根出众被郡府举荐,或在“灵脉普查”中被发现天赋,凭实力通过学院的三层考核(法考、术考、心考)进入学府。陈胜便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这个来自陈郡的少年穿着打补丁的院服,却在入学测试中以“符箓科满分”“阵法科第二”的成绩震惊全院,他的“火符”引动的灵气纯度甚至超过部分导师,李斯看过他的符纸后叹道:“此子笔锋有法骨,灵气无滞涩,是块璞玉。”
陈胜的求学之路充满寒门学子的坚韧。他自幼丧父,靠给陈郡灵脉监修士打杂为生,因常接触符箓废料,竟自学成才,能画出简单的“聚气符”。被举荐入学后,他深知机会难得,每日寅时便到藏书区抄录法典,午时在实训区练习阵法到力竭,夜晚则借着灵田区的“月光符”研读丹方。在符箓科的“符力测试”中,他画出的“破邪符”能在三丈外击碎桃木制成的“邪祟傀儡”,远超院规要求的一丈距离;在阵法科的“沙盘推演”中,他能以少胜多,用“八门金锁阵”的变体困住模拟的“匈奴怨灵”,连蒙恬都点头称赞:“此子通阵法要义,不拘泥古法,有将帅之才。”
学院的教学注重“法术融合”。阵法科的学子不仅要背熟阵图,更要理解“阵法即法统”的深意——比如“玄甲巨灵阵”的每个阵眼都对应秦法的“什伍连坐制”,一人失职则全阵受影响;符箓科强调“符从法出”,每个符文的笔画顺序都严格对应《秦法》条文,错一笔便灵力紊乱;炼丹科要求“丹合其度”,丹药的灵气含量需精确到“铢”(秦法重量单位),误差超过一成便判定失败;炼器科则讲究“器铭其法”,每件法器必须刻“秦法灵纹”,无铭文者视为“妖器”。这种严苛的规范,让学子们从入学起就明白:术法脱离秦法,便是无源之水。
实训区的“实战考核”是检验学子能力的关键。每月一次的“灵脉维稳演练”,会模拟十二金人镇守的灵脉异动场景,学子需组队运用四科知识:阵法科布“镇灵阵”控场,符箓科掷“破邪符”清障,炼丹科备“疗伤丹”救急,炼器科携“法剑”护卫,考核成绩直接与“月绩”挂钩,优异者可进入“金人权责预习班”,提前接触金人维护实务。陈胜在一次模拟“岷山灵脉异动”的考核中,临危不乱,用改良的“火符阵”引燃灵脉溢出的浊气,配合队友的“聚灵阵”将紊乱灵气导回正轨,被蒙恬评为“最优战术”,记入学院《实战案例集》。
藏书区的“法藏阁”是学子汲取知识的宝库。这里收藏着六国遗留的术法典籍(已按秦法批注修订)、灵脉监的《天下灵脉图》、启灵院的《灵稻改良记》等珍贵文献,更有嬴政御赐的《人皇法印拓本》,拓本上的祖巫符文能滋养修士灵根。陈胜是藏书阁的常客,他最爱研读《秦法灵脉篇》与《金人镇脉要诀》,常常在阁内的“悟法台”久坐,台面上的“共鸣符”能让他与典籍中的法道残魂产生微弱交流,久而久之,他对“法统御术法”的理解远超同龄学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