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南麓的风带着草原的凛冽,却吹不散长城上空凝聚的金色灵气。这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巨龙,在连绵山峦间蜿蜒盘旋,城墙的玄铁砖石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砖缝中渗出的血丝状符文若隐若现——那是三十万修士精血与玄铁融合的“活符”,也是秦法“以灵固城”理念的终极体现。长城竣工的当日,蒙恬立于狼居胥山的最高敌楼,手中的“镇脉尺”正测量着城墙与灵脉的共振频率,尺身蓝光稳定在峰值:“禀报陛下,万里长城主体完工,七十二个‘诛仙剑阵’节点全部就绪,只待龙气激活。”
嬴政的銮驾行至长城中段时,沿途的景象让随行的法家修士无不震撼。城墙高五丈,宽三丈,墙基深三尺,每一块砖石都按“秦尺”标准切割,误差不超过半寸。墙面镶嵌的“镇邪符”青铜板,间隔三尺排列,符文在阳光下流转,将草原飘来的怨灵黑气尽数净化。每隔百里矗立的“剑阵塔”更是威严,塔高十丈,塔顶嵌“聚灵珠”,塔底埋“地火髓”,塔身刻满“诛仙剑纹”,远远望去,仿佛一柄柄刺入大地的法剑,镇压着地下的邪祟灵气。
“这城墙的坚硬度,比关中的玄甲营甲胄强三成。”嬴政抚摸着城墙的砖石,指尖传来温润的灵气——玄铁与精血的融合,让冰冷的砖石有了类似修士金丹的灵韵。蒙恬在旁解释:“每块砖石都经‘三重淬炼’:先以地火熔玄铁,再拌修士精血定型,最后以‘固灵符’封灵,寻常术法根本无法撼动。墙体夹层还埋有‘灵脉管道’,连通狼居胥灵脉与各剑阵节点,灵气可沿管道流转,确保阵法永续运转。”
长城的防御体系堪称法家术法与工程智慧的巅峰。城墙外侧设“拒马符阵”,敌兵靠近时,地面会自动升起嵌满符文的铁刺;内侧修“巡道”,宽一丈,铺“防滑符砖”,修士巡逻时灵力注入砖面,可增速三成;墙顶设“箭窗”,窗沿刻“准星符”,弓箭手射箭时能自动校准轨迹。最精妙的是“灵脉预警系统”:沿城墙每十里埋一块“震灵石”,石与狼居胥灵脉相连,若有怨灵或敌军靠近,石会发出嗡鸣,敌楼的“警灵符”便会亮起,精准标注入侵方位。
七十二个“诛仙剑阵”节点是长城的核心战力。每个节点以“剑阵塔”为中心,按奇门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布设阵基,每门埋有“仙剑胚”(以昆仑玄铁混合上古陨铁炼制,未开刃却有灵识)。阵基周围的城墙砖石刻满“引灵纹”,能将狼居胥灵脉的灵气与聚灵珠吸收的日光月华汇入阵中。节点由三名法家修士值守,他们需熟稔《诛仙剑阵要诀》,能按敌军规模调控阵法威力——小股怨灵用“微阵”,千数敌军用“中阵”,大规模入侵则启动“大阵”,引动地火髓与灵脉全力一击。
在西段临洮的剑阵节点,值守修士正进行最后的调试。修士长赵佗(曾参与北击匈奴)手持“阵眼令”,注入灵力后,八门阵基同时亮起红光,仙剑胚在地下发出轻鸣,地面浮现出巨大的剑形符文,将远处模拟的“草原怨灵”虚影瞬间斩碎。“这阵法的威力,比北击匈奴时的‘玄甲巨灵阵’强十倍。”赵佗记录着数据,“但消耗也大,启动中阵需消耗三名修士半成灵力,大阵更是要抽干周围十里的灵脉灵气——需在节点旁设‘灵脉井’,储备应急灵气。”
嬴政的巡视队伍行至中段的“阴山主阵”时,蒙恬请旨演示剑阵威力。这是七十二节点中最大的阵眼,连通狼居胥灵脉的主脉,阵基埋有七柄“上古仙剑胚”(传为黄帝战蚩尤时所用),威力远超其他节点。蒙恬挥动阵眼令,喝令:“起微阵!”值守修士同时注入灵力,主阵上空的聚灵珠迸发金光,一道丈许长的金色剑气冲天而起,斩向远处的怨灵黑气,黑气如纸糊般消散,剑气余威竟在山崖上留下丈深的剑痕。
“不错。”嬴政颔首,目光却投向南方,“但长城的意义,不止于防御草原。李斯,南境奏报说百越部落以‘瘴气蛊’作乱,屠睢的军队受阻,伤亡不小。”李斯躬身道:“陛下圣明,长城稳固北境,我大秦才能全力南征。臣已命灵脉监研究百越瘴气的特性,发现其与草原怨灵虽属不同邪祟,却都依赖‘无序灵脉’滋生——长城的‘灵脉净化’之法,或可借鉴至南方。”
巡视途中,嬴政详细询问了长城的日常运维。蒙恬呈上《长城值守律》:“每节点设‘剑阵司’‘灵脉司’‘修缮司’:剑阵司掌阵法启动与演练,每月初一、十五需试阵一次;灵脉司监测灵脉流动,确保灵气供应;修缮司负责修补砖石与符文,发现破损需当日修复。所有修士需每月考核《秦法·军阵篇》与《剑阵要诀》,不合格者贬为民夫。”
在辽东段的“鸭绿江节点”,嬴政看到了长城与水系灵脉的结合。此处城墙沿鸭绿江畔修建,墙基深入水中,嵌有“分水符”,既能防江水侵蚀,又能引江水灵气增强剑阵威力。值守修士演示时,竟能以剑阵引江水化作冰箭,射杀江心的妖兽虚影——这让嬴政眼前一亮:“水脉灵气亦可助阵,南征百越时,或可研究‘水阵破瘴’之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