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金色浪潮席卷了秦国的每一寸土地。从关中平原到巴蜀水乡,从陇西高原到南郡谷地,成片的灵谷压弯了枝头,饱满的谷粒泛着淡淡的灵光——那是镇灵塔灵气滋养与秦法“灵田均耕令”共同作用的成果。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谷叶上,农夫们便已踏着晨光走进田间,腰间的镰刀闪烁着符文光芒,这是灵脉署统一发放的“灵镰”,刃口刻着“增产符”,能让收割效率提升三成。远处的镇灵塔金光流转,与灵田的金色稻浪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法统安邦、五谷丰登”的壮阔画卷。各地送往咸阳的奏报如雪片般飞来,打开的竹简上,“增产三倍”“灵脉安稳”“民心安乐”的字样格外醒目,宣告着秦法统在民间的真正扎根。
秋收盛况遍秦地
咸阳周边的灵田区是秋收的主战场。这里的灵谷因靠近泾水灵眼与镇灵塔,灵气最足,长势最好,谷穗饱满得几乎要撑破外壳,每粒谷子都蕴含着浓郁的灵力。农夫们分成小组,配合默契:青壮年挥舞灵镰收割,妇女们弯腰捡拾掉落的谷穗,孩童们则负责将收割的灵谷装入特制的“聚灵袋”——这种袋子用灵蚕丝织成,能锁住谷粒中的灵气,防止流失。
“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创纪录了!”张老汉擦着汗,看着堆积如山的灵谷,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他家的三亩灵田,去年收了二十石,今年预估能收六十石,翻了整整三倍。这并非个例,灵脉署的初步统计显示,咸阳周边灵田平均亩产较变法前增长三倍有余,最高的地块甚至达到四倍。
陇西高原的秋收带着高原特有的壮阔。往年因灵脉贫瘠,这里的灵谷总是早熟低产,如今镇灵塔建成后,灵气顺着“灵渠”引入梯田,原本枯黄的谷穗变得金黄饱满。农夫们在梯田上排开,歌声顺着谷风传遍山谷:“镇灵塔,立山岗,灵脉通,谷满仓;秦法好,守规章,日子富,心不慌。”简单的歌谣里,满是对秦法的感激。
巴蜀水乡的秋收则充满了水乡特色。灵谷种植在水田间,镇灵塔的“控水符”精准调控水位,既不旱也不涝,谷穗在水中倒映出金色的影子。农夫们乘着竹筏收割,灵镰划过水面,带起一串串水珠,与谷粒的灵光交融成虹。当地官吏在奏报中写道:“巴蜀灵田因秦法灵脉调控,亩产较往年增三倍,百姓凿石为碑,刻‘秦法润蜀’四字,立于镇灵塔下。”
南郡的丘陵地带,秋收的主力除了农夫,还有法道学院的“助农队”。学子们带着“速干符”“防雨阵盘”等法器,帮助农户应对山区多变的天气。韩平所在的小队为十户农户的灵谷施展“速干符”,让收割的谷粒快速干燥,避免霉变;遇到阵雨时,他们启动“防雨阵”,护住晾晒的谷堆,农夫们感激地说:“秦法不仅定规矩,还派学子帮咱干活,这才是真的为百姓着想!”
从东到西,自南至北,秦国大地上的秋收景象虽各有特色,却都透着同一个主题——丰收,而这丰收的根源,直指秦法的“灵脉国有化”“按功分配”“技术普惠”三大支柱。
分配公平民心顺
秋收的核心不仅是收获,更是分配的公平——这正是秦法最受百姓认可的地方。灵脉署早已制定了详细的“秋收分配细则”,核心是“按劳分配、按功奖励”:基础收成归农户所有,超额部分按比例上缴官府(用于军粮与储备),贡献突出者(如灵田增产最多、守规矩最好)可获灵脉升级、丹药奖励等额外激励。
在咸阳灵田区的“分配公示台”前,农夫们围着最新张贴的分配表议论纷纷。表上详细列出每户的灵田面积、实际收成、上缴数量、奖励等级,旁边还附着灵脉署官吏与农户代表共同签字的核验单,加盖着“灵脉公章”(刻有法家符文,无法伪造)。“你看老李家,因去年举报偷灵谷的贼有功,今年奖励了半亩一级灵田,收成自然高!”“张家小子在启灵院学了‘灵田增产术’,帮家里增产,这奖励该得!”议论声里没有嫉妒,只有对规则的认同。
分配的公平性体现在细节中。灵脉署为每户发放“秋收核算册”,用通俗的图文解释分配公式,连不识字的农夫都能看懂;收割时,有“监收吏”全程监督,确保不遗漏、不私藏;上缴的灵谷由“测灵秤”称重,这秤刻有“公平符”,杜绝短斤少两。陇西农夫赵老实说:“以前收粮,官吏想多要就多要,现在有册子、有秤、有公示,谁也做不了假,秦法这规矩,让咱心里踏实。”
修士与凡人的矛盾,曾是灵田分配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却因秦法的“修士守则”与“灵田边界公示”大幅减少。修士不得强占凡人灵田,凡人与修士的灵田边界用“界灵石”(刻有符文的石碑)明确划分,越界者无论身份,一律按“乱法”论处。在南郡,一名修士因灵谷长过界,主动向农夫赔偿了十斤灵谷,他说:“秦法面前,修士没特权,越界就得赔,这规矩没毛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