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灵材市”曾是天下修士趋之若鹜的交易圣地。清晨的露水还未干透,市集上已人声鼎沸,来自六国的商人推着装满灵草、矿石、法器的车驾穿梭其间,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与灵力波动交织成热闹的景象。然而,在这繁华之下,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监察御史李严的执法鞭刚在市集角落落下,一名勾结修士囤积“明法草”的商人便在魂魄剧痛中瘫倒,紫黑色的鞭痕印在摊位的麻布上,与周围光鲜的灵材形成刺目的对比。这一幕揭开了灵材交易的乱象,也成为嬴政颁布《市易法》的直接导火索。
商修勾结乱市场
“灵材市”的乱象并非一日之寒。随着秦法推广、修士增多,灵草、灵矿、法器等修法必需品的需求激增,一些商人嗅到了暴利的机会,开始与修士勾结,通过垄断货源、伪造灵效、操纵价格等手段扰乱市场,而这背后,往往牵扯着仙门与旧贵族的利益链条。
监察御史的巡查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各类乱象:在咸阳“百草堂”,店主王元宝与金丹修士张奎勾结,将普通“醒神草”混入少量“凝神花”,以十倍价格出售,张奎则用灵力伪造“灵效倍增”的假象,每月分账时可获灵田三亩;在邯郸“金石铺”,赵国商人赵通联合崆峒派弟子,垄断了当地的“玄铁砂”(炼制法剑的基础材料),凡修士需购砂,必须支付“孝敬费”,否则便以“灵脉不纯”为由拒售;更严重的是北地郡的“灵盐案”,商人李三与昆仑派弟子勾结,将普通食盐掺入劣质“硝石粉”,用仙门法术制造“灵气温和”的错觉,高价卖给农夫与低阶修士,导致不少修士灵力紊乱、农夫灵田减产。
最令人愤慨的是“明法草”囤积案。明法草是祭拜商君庙的专用灵草,也是制作“清心符”的主材,本应平价供应,却被十余名商人联合垄断。他们雇佣修士看守产地,将收购价压低至市价三成,再以二十倍价格抛售,导致法道学院的学子们买不起制符材料,连寻常百姓祭拜商君都需耗费半月口粮。
“这些商人与修士,以法统之名谋私利,用灵力之术欺百姓!”嬴政在朝会上拍案怒斥,将巡查报告扔在案上,“明法草关乎商君祭拜,灵盐关乎百姓生计,玄铁砂关乎修士进阶,他们连这些都敢垄断,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李斯补充道:“更可怕的是,这些勾结往往与仙门、旧贵族有关。邯郸玄铁砂垄断案中,崆峒派弟子的分成最终流入了旧赵贵族腰包;北地灵盐案的昆仑派弟子,实则是在为仙门筹集‘道场扩建费’。商修勾结已成为他们敛财、干预法统的新手段。”
法道学院学子韩平在旁听后,忍不住上前道:“陛下,学子们在灵材市购材时,常遇‘不买贵的就买假的’的困境,不少寒门修士因买不起真材,修为停滞不前。若放任下去,秦法‘公平进阶’的根基恐将动摇。”
这些乱象让嬴政下定决心:“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需在秦法框架内行事。修士护法,更不能沦为商人的帮凶!朕要立法,将商人入法约束,让灵材交易回归正轨!”
立法酝酿定新规
《市易法》的制定,由李斯牵头,联合法家修士、法道学院学子、基层官吏共同完成,历时两月,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涵盖“灵材登记”“交易规范”“监督处罚”三大模块的完整律法体系,核心是“明来源、禁垄断、惩欺诈”。
“灵材登记制”是《市易法》的基石。律法规定:“凡经营灵草、灵矿、法器等修法相关商品的商人,需在官府登记备案,列明灵材来源、产地、数量、灵力等级,登记册需经法家修士核验,注入‘溯源阵’符文,确保可追溯。”登记册采用奇门遁甲中的“九宫格”格式,每格对应一项信息,由炼气士用“法墨”书写,篡改即会触发符文警报——这是借鉴了法道学院的“灵脉测绘术”,让灵材来源如灵脉轨迹般清晰可查。
“禁垄断条款”则直指核心乱象:“商人不得联合修士、仙门、贵族囤积灵材,不得恶意抬高价格超过市价三倍,不得划分‘势力范围’限制竞争。凡涉案商人,没收全部库存与财产;涉案修士,废去修为,按‘助纣为虐’论处;幕后仙门、贵族,收回灵脉使用权,重者查封道场、贬为庶民。”条款旁附有《山海经》中“饕餮贪食而亡”的典故插画,警示垄断者终将自食恶果。
最严厉的是“欺诈处罚”,明确规定:“凡以次充好、伪造灵效、隐瞒缺陷者,视为‘诈欺’,没收全部财产,并处‘灵火焚身’之刑。”灵火焚身是法家炼气士特制的刑罚,用“昆吾火”(《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火)与“法魂符”结合,火焰不烧**,专焚魂魄中的“贪念”与“妄念”,受刑者会在无尽痛苦中体验被欺诈者的绝望,最终魂魄溃散,修为尽废——这是针对修士参与欺诈的特制刑罚,威慑力远超普通刑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