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邑的秋意比咸阳更浓,城外的灵田已收割完毕,田埂上残留的灵谷秸秆泛着淡淡的金色,那是被法家符文滋养过的痕迹。通往商君庙的石板路被往来修士的脚步磨得光滑,路两侧的古柏枝繁叶茂,树干上刻满了“法”“正”“公”等篆字,每一笔都蕴含着微弱的灵力——这是三百年来秦国修士对卫鞅的敬意,日积月累,竟让古柏成了天然的“护法阵”,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带着《商君法篆》的吟诵韵律。
嬴政的车驾没有铺张,仅由二十名玄甲锐士护卫,玄色龙旗在风中低调地飘扬。他没有穿繁复的帝袍,只着一身绣着祖巫虚影的玄色常服,腰间悬着人皇法印,印上的“法统天定”四字被灵力滋养得愈发温润。车驾驶入商邑时,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路旁跪拜,却没有山呼万岁,只是捧着自家的灵田记录册、启灵院入学凭证等物件,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期盼——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帝王即将奔赴泰山决战,而商君庙的祭拜,是他出征前最重要的仪式。
“陛下,商君庙到了。”车夫轻声禀报。车帘掀开,嬴政走下车,目光第一时间落在庙门上方的匾额上。匾额由昆仑墨竹制成,上书“商君庙”三个大字,是秦孝公亲笔所题,历经百年风雨,字迹依旧苍劲有力,边缘的法家符文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诉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初心。
庙祝早已等候在门前,他是卫鞅当年的书童后代,身着传承三代的法家法袍,手中捧着一束“明法草”——这种草只在商邑灵田生长,叶片天然形成“法”字纹路,是祭拜商君的专用祭品。“臣参见陛下。”庙祝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激动的微颤,“庙内已按古法布置,护法阵运转正常,静待陛下祭拜。”
嬴政点头,接过明法草,迈步走入庙门。踏入门槛的瞬间,一股厚重的灵力扑面而来,这是商君庙三百年积累的法家灵气,混杂着卫鞅的残魂之力、历代秦王的龙气,以及万千修士的愿力。庙内的青石板铺成“法”字形路径,两侧立着十二块“镇法碑”,碑上刻着卫鞅变法的重要条文:“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每一块碑都散发着淡淡的红光,那是被无数修士精血与信念浸润的证明。
大殿中央,卫鞅的塑像栩栩如生。塑像由整块玄玉雕成,卫鞅身着左庶长法袍,左手按在腰间的法家剑上,右手握着一卷《商君法篆》,目光锐利如刀,仿佛正凝视着前来祭拜的每一个人。塑像底座刻着秦孝公亲题的“法圣”二字,四周环绕着“九环锁灵阵”的第一环阵纹——这是秦孝公与卫鞅共同推演的阵法根基,三百年间不断有修士注入灵力,早已与塑像融为一体,让卫鞅的残魂得以在此栖身。
嬴政走到塑像前,将明法草放在供桌上,然后整理了一下衣袍,缓缓跪下。这一跪没有丝毫帝王的犹豫,只有对法统先贤的敬畏——他跪的不是泥塑木雕,是那个在渭水焚**、在郿县平叛乱、以“法者,天地之规矩”破仙门谬论的变法先驱;是那个创立军功丹道、建立启灵院、让西陲蛮秦拥有修士根基的法家巨擘;是那个用生命守护新法、残魂融入传国玉玺的秦法灵魂。
“商君在上,后辈嬴政,今日祭拜。”嬴政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在大殿中回荡,“三百年前,您携《商君法篆》入秦,与孝公论道三日,立明法台,焚**,破旧俗,创法统,让秦国从西陲蛮夷,渐成诸侯强国。三百年后,嬴政承先祖遗志,续变法大业,却遇吕党乱政,仙门觊觎,泰山决战在即,特来向您请法、问心。”
他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绢帛,小心翼翼地展开——这便是“法统传承卷”。绢帛以祖巫血脉混合灵蚕丝织成,水火不侵,上面用嬴政的精血与龙气书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继位以来对秦法的革新与坚守:
- “承商君‘启灵院’之制,扩招生徒,以秘法为凡童开掘灵窍,三年间修士数量翻番,破‘灵根天定’之谬”;
- “沿‘军功丹道’之例,细化军功兑换标准,斩敌修士者不仅得丹,更可获灵田、入法道学院,让寒门修士有进阶之路”;
- “继‘九环锁灵阵’之基,续布第二环、第三环,引地脉龙气滋养关中,灵气浓度较孝公时提升三成”;
- “立‘法道学院’,以《商君法篆》为核心教材,培养纯法家修士,设‘执法典’,明修士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规”;
- “破仙门‘灵脉垄断’,收天下灵脉归国,按军功、贡献分配,使灵田不再为一族一姓所私”……
每一条记录旁,都盖着嬴政的私印,印泥是用他的精血混合传国玉玺的灵气制成,红色的印记在绢帛上微微发光,与大殿中的镇法碑红光遥相呼应。这卷传承卷,是嬴政对秦法的答卷,是法家从卫鞅到嬴政的传承证明,更是他向吕党“秦法失于酷苛”谬论的无声反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