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七十二峰如沉睡的巨龙,盘踞在齐鲁大地之上。主峰玉皇顶常年云雾缭绕,峰顶的封禅台隐没在云海中,只有偶尔穿透云层的阳光,能照亮台基上那些刻满上古法篆的青石板。此刻,在一处名为“探海石”的悬崖下,十道黑影正借着岩石的阴影快速移动,他们身着玄色紧身法衣,衣袂边缘绣着细小的法家符文,每一步都踩着奇门遁甲中的“隐遁步”,灵力波动被压缩到极致,连山间的灵鸟都未察觉异常——这是蒙恬率领的法家密探小队,正执行着战前最重要的任务:在泰山周边布下“法家监听器”,监控吕不韦与仙门的一举一动。
蒙恬站在一块形似卧虎的巨石后,手中握着一卷“泰山灵脉详图”。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封禅台的“三才锁灵阵”阵眼,用墨笔圈出了疑似仙门修士活动的区域,边角处还密密麻麻写着韩非子的批注:“王母池水脉通昆仑,需重点监控;丈人峰有上古禁制,监听器需避开;碧霞祠灵力紊乱,或为仙门设坛之地。”他指尖划过“碧霞祠”三个字,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根据咸阳传来的情报,昆仑派修士很可能在那里布下了联络点。
“将军,第一队已抵达王母池,请求布设‘听风符’。”腰间的传讯符轻轻震动,传来队员石锐的声音。石锐是启灵院出身的天才修士,精通符箓与追踪之术,此次负责天阵眼方向的监控。
蒙恬压低声音回复:“按预案行动,符阵边缘需埋‘镇灵砂’,防止仙门的‘破幻术’干扰。记住,保持灵力静默,若遇巡逻修士,立即启动‘土遁符’撤离,不要恋战。”
“收到!”传讯符的光芒熄灭,蒙恬抬头望向云雾深处。泰山不仅是法统圣地,更是上古灵脉汇聚之地,山间隐藏着无数天然阵法与妖兽巢穴,《山海经》中记载的“泰山之兽,其状如豚而有珠”的灵豚、“其音如钟磬”的毕方鸟在此栖息,稍不留意就会暴露行踪。更棘手的是,吕不韦与仙门早已派修士封锁了上山的主要路径,明哨暗岗遍布,密探们必须在不触发任何警报的情况下,完成方圆百里的监控布防。
“第二队,随我去碧霞祠。”蒙恬对身后的五名修士打了个手势,身形一晃,施展“奇门遁法”融入阴影中。这队修士都是军中精锐,有的擅长布设陷阱,有的精通灵脉伪装,还有的能与山间妖兽沟通,是执行隐蔽任务的最佳人选。
山路崎岖,灵力波动如同潮水般时涨时落。越靠近碧霞祠,空气中的仙门灵力就越发浓郁,隐约能闻到昆仑派特有的“三清香”气息。蒙恬示意队员停下,从怀中取出一枚核桃大小的青铜器件——这是“法家监听器”的核心部件,形似微型八卦盘,盘面上刻着“巽风”“离火”等符文,边缘镶嵌着能捕捉声波的灵晶,是法道学院修士耗费三月才研制成功的秘器。
“监听器分三层布设。”蒙恬低声讲解,指尖在器件上轻点,八卦盘瞬间展开,化作巴掌大小的阵盘,“底层埋入地脉,借土行之力传声;中层悬于树梢,以风符捕捉灵力波动;顶层附于岩石,用‘隐灵术’伪装。三层联动,可捕捉百里内的对话与灵力异动,再通过‘传讯阵’实时传回咸阳。”
修士李默接过监听器,从行囊中取出一小袋“混灵砂”——这种砂子能模拟山间灵气的自然波动,将监听器的法器气息完全掩盖。他小心翼翼地将砂子撒在阵盘上,灵力注入后,监听器竟化作一块普通的青石,连表面的苔藓都栩栩如生。“将军放心,这‘伪装术’是启灵院的新法子,仙门的‘探灵镜’都看不穿。”
蒙恬点头,目光扫向碧霞祠的方向。祠宇的飞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檐角的风铃发出规律的响声,仔细听却能发现,铃声中夹杂着微弱的灵力摩斯码——这是仙门修士在传递暗号。“石勇,你去破解风铃暗号,记录他们的联络频率;李默,随我去布设主监听器;其余人警戒,范围百丈。”
分工完毕,众人如狸猫般潜行。石勇是军中的“灵音师”,能从万物声响中分辨灵力密码,他蹲在一棵古柏后,取出“辨音符”贴在耳畔,符光流转间,风铃的暗号被逐一破译:“巳时三刻,昆仑派送‘通天符’至封禅台西阶”“亥时,万法镜试镜,需清空周边修士”“明日辰时,吕不韦亲信抵泰山,携‘蚀灵砂’”……这些情报随着传讯符的闪烁,源源不断传回蒙恬手中。
李默与蒙恬则摸到碧霞祠后墙的一处死角。这里有一株千年古松,虬结的枝干伸向祠内,正好能监控到院内的动静。蒙恬示意李默警戒,自己则运转灵力,将主监听器轻轻嵌入松树的树心——树心的年轮中藏着天然的“聚灵阵”,能放大监听器的捕捉范围。他指尖在树干上刻下“法眼”符文,符文亮起的瞬间,树影中浮现出无数细小的灵力丝线,如蛛网般蔓延开去,与山间的地脉灵流相连。
“主监听器启动,范围覆盖碧霞祠及周边五里。”蒙恬轻声道,眼中映出监听器传回的实时画面——祠内正有两名昆仑派修士在焚香议事,一人手持“通天符”,一人捧着记载万法镜使用法门的玉简,画面虽模糊,对话却清晰可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