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玉阶在初冬的晨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阶下整齐排列着法道学院的三百名学子,他们身着玄色法袍,袖口的等级纹路在灵脉光芒中微微发亮。嬴政立于丹陛之上,人皇法印悬于掌心,法道学院院长韩非子、丞相李斯分侍两侧,整个宫殿广场弥漫着肃穆的灵力——今日,是秦国“修士等级制”正式颁布的日子,也是法家修真体系从“草创”走向“规范”的里程碑。
“秦法推行,当‘有规可依,有功可赏’。”嬴政的声音透过灵力传遍广场,学子们手中的《商君法篆》应声共鸣,书页上的符文亮起金色光晕,“昔日仙门以‘灵根’分贵贱,旧族以‘血脉’定高低,皆非正道。今日,朕立‘法士、法师、法王、法圣’四级三品制,以修为、法理、功绩为凭,不问出身,不看灵根,唯法是从!”
李斯上前一步,展开一卷鎏金竹简,竹简上用秦篆法符书写着《修士等级条例》,每一条文都嵌着细微的灵力波动,正是用“验真纹”加持的正本:“法士为基,分三品:一品通《秦法》基础,炼气期修为;二品精‘法家剑’入门,炼气期巅峰;三品能布‘法网阵’,筑基期初境。法师为中,分三品:一品掌灵脉巡查,筑基期巅峰;二品可领修士小队,金丹期初境;三品能炼‘军功丹’,金丹期巅峰。法王为高,分三品:一品统郡级修士,元婴期初境;二品掌法道学院分院,元婴期巅峰;三品能布‘九环锁灵阵’主阵,化神期初境。法圣为尊,分三品:一品辅国政,化神期巅峰;二品定法统,渡劫期初境;三品通天道,渡劫期巅峰——此为等级之规,违者以‘抗法’论处!”
竹简上的符文随着宣读声飞入空中,化作金色的条文悬浮在广场中央,与九环锁灵阵的光晕交织成网。学子们仰头望去,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这不仅是等级的划分,更是一条清晰的“进阶之路”,让每个修士都知道,只要遵法修法、建功立业,哪怕是寒门凡童,也能走到“法圣”的巅峰。
一、等级制定:法理为纲
修士等级制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早在法道学院初建时,嬴政便命李斯、韩非子牵头,联合灵脉监、法剑营、启灵院的重臣修士,组成“等级制定委员会”,耗时半年才敲定最终方案。整个过程充满了对“标准”的争论,也融入了法家“务实、公平、激励”的核心思想。
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等级核心标准”。灵脉监主张“以修为论等级”,认为灵力强弱是修士的根本;法剑营则坚持“以战功为要”,强调实战贡献;启灵院的老修士则提出“需加灵根潜力”,担心纯粹看修为会忽视天赋异禀者。
“皆有偏失。”韩非子在委员会会议上摇头,将手中的《商君法篆》重重拍在案上,“商君变法,‘军功’与‘农耕’并重;今日修士等级,当‘修为、法理、功绩’三位一体。修为是术法根基,法理是行事准则,功绩是为国贡献——缺一则不成‘法家修士’。”他取出一份卷宗,里面是法道学院学子的考核记录,“石敢修为进步慢,但法理满分、实战护友有功,当晋一级;有学子金丹期修为,却在幻境中私藏**,虽强亦不可晋——这才是秦法的‘公平’。”
嬴政最终拍板:以“三维评分制”为核心,修为占三成,法理考核占三成,功绩记录占四成。功绩包括军功(斩杀敌修、守卫灵脉)、政务(灵田开发、启灵开窍)、执法(维护秦法、打击邪术)三类,由灵脉监、法剑营、地方官府分别记录,定期汇总至咸阳,确保“功绩可查,有据可依”。
第二个焦点是“等级与官职的挂钩”。李斯主张“等级即官职”,认为法王对应郡守级,法圣对应三公级,便于统一管理;蒙恬则认为“等级是荣誉,官职看能力”,担心僵化挂钩会导致“有级无能”。最终达成的方案是“等级定资格,能力定官职”:法士可任乡级灵脉吏、修士队长;法师可任县级灵脉监、法道学院教师;法王可任郡级修士统领、法道学院分院院长;法圣则入中枢,参赞国政、主持大典——既保证了等级的权威性,又保留了选拔的灵活性。
为了让等级制“落地生根”,委员会还制定了配套的“俸禄体系”:法士三品月领“聚气丹”十枚、灵田一亩;法师三品月领“淬体丹”二十枚、灵田十亩;法王三品月领“破障丹”五十枚、灵田百亩;法圣三品月领“化神丹”百枚、灵田千亩,另有“法印”“法袍”“法剑”等专属法器,由咸阳宫统一铸造,刻有等级标识与持有者姓名,不可转借、不可伪造,否则废去修为。
“等级制的核心是‘激励’。”李斯在条例定稿时对委员会成员道,“要让修士们看到,修法不仅能强自身,更能得实惠;守法不仅能保平安,更能获尊荣。这样,秦法才能真正融入修士的道心,成为他们修炼的‘源动力’。”他特意在条例中加入“越级晋升”条款:凡在重大军功、灵脉开发、破邪护法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可跳过三品直接晋级,由皇帝亲授等级令牌——这一条,正是为了打破“按资排辈”的旧习,鼓励修士奋勇争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