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秋阳带着灵力的暖意,洒在渭水南岸的开阔谷地。这里曾是吕党囤积灵材的秘地,焚典之后,嬴政亲自选址于此,要建起一座“法统传承之基”——法道学院。谷地中央,九环锁灵阵的第五环正被修士们以精血为墨、龙气为引加紧刻画,阵纹亮起时,地底的灵脉如巨龙苏醒,金色的灵气顺着阵纹流淌,让这片土地的灵气浓度较别处高出五成,正是培育法家修士的绝佳之地。
李斯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星台上,手中握着学院的设计图卷。图卷以玄蚕丝织就,用朱砂标注着学院的布局:中央是“明法殿”,供奉《商君法篆》真本与卫鞅灵位;东侧为“术法院”,分设剑、阵、符、丹四堂;西侧是“藏经阁”,收纳焚典后筛选的实用典籍与法家新作;南北两侧则是“修士院”,供学子居住修炼;最外围环绕着“试炼场”,以奇门遁甲布下七十二种实战幻境,用于修士历练。“此地北临渭水灵脉,南接终南地气,按奇门遁甲‘生门在南、景门在东’的格局布置,既能聚灵,又能防袭。”李斯对身旁的法道学院首任院长韩非子道,“你看这明法殿的地基,需埋入‘镇法碑’碎片与祖巫残血,让学子一踏入殿门,便能感受到法统与血脉的双重感召。”
韩非子是法道学院的元老,曾辅佐卫鞅修订《商君法篆》,手中的法家剑已修炼至“法随心生”之境。他望着谷地中忙碌的修士,指尖划过设计图上的“启灵池”:“丞相考虑周全。只是学院要打破‘灵根天定’的旧说,需在启灵池加入‘通窍草’与‘祖巫泉’的灵液,凡入学者,无论灵根优劣,皆能借此开掘灵窍——这是商君当年建启灵院的初心,也是法道学院的根基。”
嬴政的金舆在此时抵达,他翻身下车,接过设计图卷,目光落在“明法殿”的标注上:“殿内要立三尊雕像:卫鞅持法剑,镇‘术法不正’;景监握《分户令》,镇‘宗族垄断’;石佗显祖巫变,镇‘仙门虚妄’。让学子每日晨课先拜法统,再修术法,明白‘法是根,术是叶’的道理。”他指尖点向试炼场,“幻境中要加入儒家‘仁术惑敌’、道家‘无为怠战’、仙门‘天诛咒杀’等场景,让学子在实战中明辨正邪,知法用法。”
一、学院初建:聚灵筑基
法道学院的建设动用了秦国最精锐的力量:蒙恬率锐士修士挖掘灵脉沟渠,将渭水灵脉引入学院;李斯从全国抽调百名擅长“阵纹术”的修士,刻画学院的护山大阵;韩非子则亲自挑选教师,制定课程,连启灵院的优秀学子都被调来协助筹备。整个建设过程,都以《秦法·工程律》为准则,每块砖石的灵力阈值、每条阵纹的刻画深度、每株灵植的种植间距,都有明确规定,由灵脉监派专人核验,确保“法无偏差,筑基必牢”。
地基施工时,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修士们在挖掘明法殿地基时,挖出一具上古凶兽骸骨——正是《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狰”,其“五尾一角,声如钟鸣,能乱人心神”。骸骨出土的瞬间,一股凶煞之气扩散开来,正在施工的修士纷纷心神不宁,甚至有人灵力失控,险些伤及同伴。
“此乃地脉凶兽残魂未散,怕惊扰法统根基。”负责施工的校尉急报李斯。李斯赶到时,正见骸骨的独角闪烁着幽光,周围的阵纹都被凶煞之气压制得黯淡下去。他当即祭出镇法金印,印上的玄鸟符文化作金光笼罩骸骨:“秦法讲‘万物有规’,凶兽残魂亦需守法。此地已立为法道学院,当以法统镇之,而非任其作乱。”说罢,他让修士取来祖巫残血,以血为引,将法家符文刻入骸骨独角。符文亮起时,骸骨发出一声悲鸣,凶煞之气渐渐消散,独角的幽光化作温和的白光,融入地基——这具凶兽骸骨,竟成了明法殿的“镇殿灵物”,能自动净化闯入者的邪念。
灵脉沟渠的挖掘同样考验法家术法。渭水灵脉与学院地脉的连接点,有一处天然的“灵脉漩涡”,灵气在此杂乱冲撞,普通沟渠根本无法引导。韩非子提出用“军阵炼神”之法:“让百名修士结成‘锁灵阵’,以灵力为绳,将漩涡中的灵气理顺,再以符文沟渠引导,便可入学院。”
修士们按此法行事,百名修士手拉手围成圆圈,口中吟诵《商君法篆》的“明法篇”,灵力汇聚成一条金色绳索,缓缓伸入灵脉漩涡。漩涡中的灵气起初狂暴反抗,不断冲击绳索,但随着修士们吟诵声越来越齐,绳索上的法家符文越来越亮,灵气竟渐渐驯服,顺着绳索流入新挖的沟渠,最终化作一条金色的“灵脉小溪”,蜿蜒穿过学院,滋养着每一处建筑。站在观星台上望去,小溪如一条流动的法带,将明法殿、术法院、藏经阁串联起来,构成一幅“法脉通心”的图景。
学院的建筑材料也暗藏玄机。明法殿的梁柱用“昆仑铁木”打造——这种木材来自昆仑山,虽被仙门视为“凡材”,却能吸收法家灵力,越用越坚固,李斯特意让人在木材中注入“雷火符”的灵力,遇邪术攻击时会自动反击;修士院的墙壁混合了“玄铁砂”与修士精血,既能隔绝外界干扰,又能让学子在修炼时感受到同伴的灵力波动,培养“法脉相连”的默契;试炼场的地面则铺设着“幻灵石”,这种石头来自《山海经》记载的“槐江之山”,能根据修士的术法自动生成幻境,且只对违规者释放攻击幻境,堪称“活的秦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