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冬雪初霁,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鼎天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璀璨的金光。九鼎在宫室内散发着柔和而恒定的灵力,与咸阳城的地脉龙气形成完美共鸣,整座都城都沐浴在这股蓬勃的生机之中。嬴政立于中鼎之前,手中摩挲着一卷竹简,竹简上是刚刚草拟完成的《新求贤令》,墨迹未干却已透着股改天换地的气势。
“王上,《新求贤令》已按您的旨意修订完毕,请您过目。” 李斯双手捧着用灵脉竹简誊抄的定本,竹简边缘镶嵌着细小的灵脉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 这种特制竹简不仅能长久保存,更能让文字蕴含淡淡的灵力,便于修士传阅时感受其中的诚意。
嬴政接过竹简,逐字逐句审阅。开篇便直抒胸臆:“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既追溯秦孝公《求贤令》的初心,又点明当下秦国虽强却需更进一层的局势。
最关键的段落落在人才选拔标准上:“今秦据九鼎,聚灵脉,欲统天下,然独木难支。特布此令:无论国籍、出身、灵根优劣,凡有术法、兵法、农桑、工程之能者,来秦效力,皆可授官。有功者赏灵脉田,有大功者裂土封侯,共享秦国灵脉资源!” 这段文字用加粗的法家符文书写,灵力流转间尽显诚意与决心。
“很好。” 嬴政将竹简交还李斯,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立刻将此令刻于‘招贤碑’上,立于咸阳城门口,同时抄写千份,由灵脉营修士送往六国都城及重要城邑,务必让天下人皆知我大秦求贤若渴之心。”
招贤碑选用崤山玄岩打造,高九丈,宽三丈,碑顶雕刻着象征九州的九条盘龙,正是用铸造九鼎剩余的材料制成。灵脉营的修士们运用 “刻灵术”,将《新求贤令》的文字与符文刻入石碑,每个字都蕴含着九鼎的灵力,即使在百米之外也能清晰看见,感受到其中的郑重承诺。
石碑立起的当天,咸阳城门口便围满了百姓与列国商旅。当看到 “无论灵根优劣” 这句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在这个修真为尊的时代,灵根资质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秦国竟敢打破这千年惯例,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举。
“真的假的?我这种五灵根杂灵根也能被重用?” 一名身着粗布麻衣的年轻修士激动地抚摸着石碑,他因灵根资质不佳,在故乡赵国受尽白眼,连最基础的修士学院都拒绝接纳。
“秦国连巫教余孽都能彻底清除,颁布这样的求贤令也不足为奇。” 旁边的老商旅捋着胡须感叹,“听说秦国的灵脉普查让普通百姓都能分到灵脉泉水,现在又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看来真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天下。《新求贤令》不仅通过传统的信使传播,更由灵脉营修士用 “传音符” 快速送达六国各地。传音符中蕴含的九鼎灵力让文字自带说服力,加上定鼎大典上九州灵脉共振的奇景早已传遍列国,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将目光投向秦国。
第一个响应求贤令的是韩国修士郑国。他虽出身韩国宗室,却因主张 “水工治国” 与韩王政见不合,一直郁郁不得志。当看到求贤令中 “工程之能者授官” 的承诺时,他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耗费半生心血绘制的《关中水利图》,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途。
郑国抵达咸阳时,正值灵脉署招募水利修士。他在考核中展现出惊人的才能,不仅能精准判断灵脉泉水的流向,更提出了 “灵脉灌溉渠” 的构想 —— 将灵脉灵力融入普通水渠,既能提高灌溉效率,又能滋养农作物。负责考核的灵脉营统领当即带他面见嬴政。
“韩地多水患,皆因灵脉与水脉未能协调。” 郑国在嬴政面前展开水利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灵脉与水脉的走向,“关中平原虽有泾渭二水,但灵脉分布不均,若能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灵脉灌溉渠,引泾水之灵脉入渭水,可灌溉良田万顷,让秦国再无饥荒之忧。”
嬴政看着图上精妙的设计,又听闻郑国愿以自身灵力担保工程可行性,当即任命他为 “灵渠监”,拨付专项资金与灵脉资源,让他全权负责灵脉灌溉渠的修建。郑国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六国从未受到如此重视的他,当即表示愿为秦国鞠躬尽瘁。
郑国的成功案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各国人才纷纷效仿,前往秦国寻求机遇。来自魏国的范雎,虽身负旧伤修为受损,却凭借精准的列国形势分析,被嬴政任命为客卿,参与制定对外策略;赵国的李牧,出身军户灵根平庸,却对奇门军阵有独到见解,被蒙骜招入军中,担任军阵教习;甚至连来自楚国的农家修士许行,也带着改良的灵脉农具入秦,在灵脉田试验成功后被任命为 “农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