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成潘金莲和武大郎相依为命 > 第101章 发什么呆

潘金莲把最后一块猪油揉进面团里,指尖沾着的油星在晨光里闪了闪。武大郎蹲在灶台前烧火,柴火“噼啪”响,映得他侧脸的绒毛都泛着金,手里还攥着根竹条,有一下没一下地拨着灶膛,像在算着什么心事。

“发什么呆?”她用擀面杖敲了敲案板,面粉腾起的白雾里,他猛地抬头,眼里还蒙着层水汽,“面都快醒过头了。”

“没、没发呆。”武大郎慌忙把竹条扔了,往灶里添了块大柴,“俺在想,二弟说的那个铺子,真要租下来?”

“咋?你怕了?”潘金莲把醒好的面团擀成薄片,刀刃“咚咚”切出菱形的剂子,“上个月赚的银子够付三个月租金了,再说知县老爷都点头,说咱这是‘富民兴业’,还给免半个月税。”

他往灶外挪了挪,膝盖在青砖地上蹭出轻响:“俺是怕……怕管不好。你看俺连账本都记不利索,上个月还把张屠户的账记成李木匠的了。”

潘金莲手里的刀顿了顿。她记得那天晚上,他蹲在油灯下,用手指头蘸着唾沫数铜板,数着数着就红了眼,说自己没用。她当时没吭声,只是第二天把账本重新誊了一遍,在他记错的地方画了个小笑脸。

“谁天生就会?”她把切好的剂子往他面前推了推,“我教你。从今天起,每天记三笔账,记对了,晚上给你加个糖荷包蛋。”

武大郎的耳朵“腾”地红了,指尖捏着剂子转了半圈,突然抬头:“那、那要是记不对呢?”

“记不对?”她故意板起脸,拿起擀面杖作势要敲,“那就罚你给我捶腿,捶到我说停为止。”

他“嘿嘿”笑起来,笑声里带着点傻气,却比灶膛里的火还暖。她看着他把剂子摆得整整齐齐,突然想起刚穿来时,他连和面都要放三次碱,蒸出来的饼硬得能砸核桃。如今不仅会辨面的虚实,还能看出她揉面时力道够不够,这日子啊,真是像发面似的,不知不觉就膨起来了。

正忙着,院门外传来王婆的大嗓门:“潘娘子!大喜事!”

潘金莲掀帘出去,见王婆手里举着张红纸,满脸褶子都笑开了:“知县老爷亲笔题的‘武记’匾额,这就给你挂上去!”

武大郎手里的剂子“啪”地掉在案板上,慌忙在围裙上擦着手往外跑,差点被门槛绊倒。潘金莲扶住他的胳膊,闻到他袖口沾着的面香,突然觉得这粗糙的布料比任何绫罗绸缎都熨帖。

“真、真的是给俺们的?”他仰着头看那红底金字的匾额,声音都在发颤。从前街坊喊他“三寸丁”时,他连头都不敢抬,如今竟有官老爷为他题字。

“可不是嘛!”王婆拍着他的肩膀,“昨儿知县审西门庆的案子,翻到你那本账册,直夸你‘心细如发,守本份’,说阳谷县就缺你这样的生意人!”

潘金莲心里一动,往人群里扫了眼。张屠户、李婶、卖布的陈掌柜……都是被西门庆坑过的人,此刻都望着匾额笑,眼里的光像是攒了许久的星星。

“还愣着干啥?”她推了推武大郎,“快给王婆道谢,还有这些街坊,晚上都来吃新开张的葱油饼!”

“哎!”他响亮地应着,转身就往灶房跑,跑两步又回头,冲她咧着嘴笑,那笑容比匾额上的金字还亮。

傍晚挂匾额时,武松突然带着两个亲兵来了。他穿着常服,玄色短打衬得肩背更宽,手里还拎着个木盒:“哥,嫂子,贺礼。”

盒子打开,是套新的炊具,铁锅锃亮,蒸笼上还刻着朵小小的莲花。潘金莲认得,这是州府里最有名的张铁匠打的,寻常人家买不起。

“太贵重了。”她把盒子往回推。

“不贵重。”武松的目光落在匾额上,声音比平时软了些,“这是我用赏银买的。哥,你配得上。”

武大郎突然往她身后躲了躲,耳根红得厉害。潘金莲笑着把他往前拽了拽:“听见没?你二弟都这么说了。还不谢谢人家?”

“谢、谢二弟。”他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却把盒子紧紧抱在怀里,生怕摔了。

等街坊们散去,潘金莲把最后一笼葱油饼端上桌,见武大郎还对着匾额发呆,便递了块饼过去:“想啥呢?”

“俺在想,”他咬了口饼,葱花的香味在齿间散开,“要是爹娘还在,能看见这匾额,该多好。”

她心里一软,挨着他坐下。他爹娘死得早,是他一手把武松拉扯大,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她伸手把他鬓角的面粉拂掉,指尖触到他粗糙的皮肤:“会看见的。他们在天上看着呢,看他们的大郎,活得比谁都体面。”

武大郎没说话,只是往她碗里夹了块最大的饼,饼上还冒着热气。她看着他低头啃饼的样子,突然想起他昨天偷偷在账本上写的话——“今日赚了四百文,够给媳妇买支新银簪了”。那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情诗都动人。

夜里关了铺门,潘金莲教武大郎记账。他趴在油灯下,手指点着算盘珠子,算三遍错三遍,急得额头直冒汗。

“算错了。”她把他的手按住,指尖覆在他粗糙的手背上,“你看,收入是卖饼的三百文,支出是买面粉的一百二十文,剩下的该是多少?”

他的手突然抖了抖,掌心的汗蹭在她手背上,黏糊糊的。“一、一百八十文?”

“对了!”她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背,“今晚有糖荷包蛋吃。”

他“嘿嘿”笑起来,笑声惊动了灶台上的老猫,懒洋洋地瞥了他们一眼,又蜷成一团睡了。潘金莲看着油灯下交叠的手,他的指关节粗大,掌心布满老茧,却把她的手裹得严严实实,连风都吹不进来。

“媳妇,”他突然抬头,眼里映着灯花,“俺想好了,铺子开张后,每天给街口的流浪儿留两个饼。”

“为啥?”

“俺小时候饿肚子时,也有人给过俺半个饼。”他声音低下去,“那时就想,等俺有本事了,也让挨饿的人能吃上口热乎的。”

潘金莲的心像是被温水浸过,软得一塌糊涂。她总说他老实,其实这老实里藏着的善良,比金子还金贵。她往他碗里添了勺糖:“好啊,就这么定了。记账时别忘了,写‘善举,两饼’。”

他认真地点头,在账本上一笔一划地写着,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突然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人,一个高,一个矮,手牵着手。

“这是啥?”她凑过去看。

“是、是俺们。”他的脸又红了,“等将来,再画个小的……”

潘金莲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抓起账本假装要看,耳根却比他的还烫。油灯的光晕在纸上晃,把那两个小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要走到天荒地老。

第二天一早,铺子刚开门,就见李婉儿提着食盒站在门口,脸上带着点怯:“潘姐姐,我、我做了些玫瑰酥,想跟你换个新方子。”

武大郎手里的扫帚“啪”地掉在地上,挡在潘金莲面前,像只护崽的老母鸡:“你又来干啥!俺们不换!”

“大郎!”潘金莲拽了拽他的衣角,对李婉儿笑,“进来坐。方子可以教你,但有个条件。”

“啥条件?”李婉儿眼睛一亮。

“你得教我记账。”她指了指桌上的算盘,“我这脑子,算三遍能错五遍,正好跟你学学。”

李婉儿愣了愣,随即笑起来:“这有啥难的,我爹是账房先生,我从小就跟着他拨算盘。”

武大郎的脸还绷着,却悄悄往旁边挪了挪,给她们让了个空。潘金莲看着他别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醋坛子翻得也挺可爱。

晌午时分,铺子前突然排起长队。潘金莲忙着称饼,听见排队的人说,西门庆被判了流放,家产都充了公,那些被他坑过的商户,都能领回赔偿。

“媳妇!”武大郎举着个布包跑过来,声音里带着哭腔,“俺们的钱……官府真的给送来了!”

布包里是三两六钱银子,不多,却是他们一饼一饼赚出来的底气。潘金莲接过银子,往他手里塞了一块:“拿着,去买两斤五花肉,晚上包饺子。”

他“哎”了一声,攥着银子往外跑,脚步轻快得像踩着云。潘金莲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些曾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的标签——“淫妇”、“三寸丁”,早就被这一饼一汤的日子泡软了,泡化了,只剩下踏踏实实的暖。

傍晚收摊时,潘金莲把新账本放进木盒,见最后一页还空着,便提笔写了句:“今日,匾额高悬,人心暖。大郎说,要留饼给流浪儿。”

写完,她画了个比昨天更圆的笑脸,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又添了句:“往后的日子,会像这葱油饼似的,层层都香。”

灶膛里的火还没熄,映得那行字暖融融的。武大郎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块五花肉,还攥着支亮晶晶的银簪,簪头雕着朵小小的梅花。

“给、给你的。”他把簪子往她手里塞,耳根红得能滴出血,“俺问过银匠,说这叫‘步步生花’。”

潘金莲把簪子插进发间,对着铜镜照了照。镜里的女人穿着粗布围裙,发间却别着支银簪,眉眼间带着烟火气,却比任何时候都好看。

“好看吗?”她转头问。

武大郎看得呆了,半天憋出句:“好看,比天上的星星还好看。”

她笑起来,笑声惊动了檐下的燕子,扑棱棱飞起来,在“武记”的匾额下绕了两圈,又落回巢里。灶上的水开了,咕嘟咕嘟冒着泡,像在为这寻常的夜晚,唱着最踏实的歌。

日子啊,就是这样。

有面粉的香,有铜板的沉,有偶尔打翻的醋坛子,还有藏在粗糙手掌里的,比银簪更亮的真心。

潘金莲看着在灶台前忙碌的武大郎,突然觉得,这穿越一场,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