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 第1章 北疆归来看中原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第1章 北疆归来看中原

作者:苍野王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6:00:18

建宁五年的初冬,洛阳城还沉浸在北伐大捷的余韵里。

前几日,天子銮驾自北疆凯旋,那场面堪称数十年来未有之盛况。司徒率百官迎于城外三十里亭,北军五校、羽林新军甲胄鲜明,列阵道旁,锋刃如林,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令人心寒的冷光。缴获的鲜卑战马引颈长嘶,俘虏的胡酋垂头丧气,被铁链串成长队,在万千洛阳军民震耳欲聋的“万岁”欢呼声中,蹒跚前行。

龙旗仪仗簇拥着那辆驷马安车,车驾上的天子刘宏,身披玄色常服,外罩一件象征得胜归来的赤色斗篷,面容沉静,目光扫过夹道的人群,偶尔抬手致意,引来更狂热的声浪。他看起来,完全符合一个刚刚取得辉煌武功的年轻帝王应有的姿态——威严,自信,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俯瞰众生的疲惫。

然而,这份沉静之下,唯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翻涌的并非全是喜悦,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北伐鲜卑的胜利,是必要的,它打出了国威,练出了新军,凝聚了人心,也让他这个一度被视作傀儡的皇帝,真正掌握了足以震慑内外的刀把子。但……这远远不够。

“陛下,风大,请回舆内吧。”贴身侍奉的老宦官声音谦卑,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这是张让手下的人,刘宏用着,却从未真正信任过。

刘宏微微颔首,放下车帘,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车内空间宽敞,铺着厚厚的毛皮,暖炉散发着融融热意。他靠在软垫上,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却不是燕然勒石的豪情,也不是德阳殿前受俘的荣耀,而是大军开拔前,在并州、幽州边境看到的那些景象——被胡骑焚掠后的残垣断壁,失去亲人的百姓麻木的眼神,还有为了支撑这场战争而几乎被掏空的府库账册。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他无声地喟叹,这句古老的箴言,此刻有着前所未有的分量。他,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比任何人都清楚,脚下这个庞大的帝国,看似赢得了对外战争,其内部早已是千疮百孔,正在加速滑向那个已知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黄巾之乱,那场几乎葬送了大汉四百年国运的农民大起义,距离爆发,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四年了。它的根源,绝非简单的“妖道惑众”,而是深植于土地兼并、吏治**、流民遍地这三大毒瘤之中。

庆典的喧嚣持续了三天。刘宏按照礼制,完成了所有必要的仪式——祭告太庙,大宴功臣,封赏将士。他以无可挑剔的帝王仪态,安抚了以司徒袁隗为首、主张对胡怀柔的老臣;重赏了皇甫嵩、段颎等浴血奋战的将领;甚至对那个看似粗豪、实则心思浮动的大将军何进,也给予了表面上的尊荣。

但在无人窥见的深夜,他独自坐在南宫的温室殿内,对着巨大的牛皮舆图,目光死死盯着的,不再是北方的草原,而是帝国的腹心之地——冀州、豫州、青州、荆州……这些在史书中,即将被“黄巾”二字染成血色的大州。

“不能再等了。”他对自己说。凯旋的荣耀和兵锋的威慑,为他赢得了短暂的、宝贵的窗口期。他必须利用这段时间,亲眼去看看,去确认那疮痍遍地的现实,去找到那条能够“釜底抽薪”,逆转命运的道路。

第四日清晨,天尚未亮,一队约二十余人的骑手,悄无声息地自北宫一处偏门驰出。他们皆作寻常商队护卫打扮,衣着朴素,鞍鞯普通,马匹也是常见的河曲马,而非御苑良驹。为首一人,身披灰色斗篷,风帽遮住了大半面容,只露出线条硬朗的下颌,正是当今天子刘宏。

紧随其后的,既有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的羽林郎伪装成的护卫,也有两名看起来像是账房先生的中年文士——他们是东观秘阁出身,精于算学和记录。还有一位面色沉静、气息内敛的青衣人,他腰间佩着一柄造型奇特的短剑,剑格并非装饰,反而像是某种机关,此人乃是“御史暗行”中的佼佼者,代号“玄圭”。

这支队伍,如同水滴汇入江河,很快便融入了清晨忙碌的人流,沿着官道,向东北方向的冀州而去。

刘宏拒绝了卢植、皇甫嵩等重臣的陪同劝谏。他需要最真实的声音,最原始的景象,任何层层的汇报和过滤,都可能失真。他必须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触摸这个帝国的脉搏,哪怕那脉搏微弱而混乱。

离开司隶,进入冀州地界,最初的官道尚且平整,沿途也能见到炊烟袅袅的村落。但越是深入,景象便越发不同。

时值冬闲,按理应是农人休养生息、准备年节的时候。但道旁的田地,大多荒芜着,枯黄的杂草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许多田埂坍塌,沟渠淤塞,显是久未修缮。偶尔能看到一些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也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动作迟缓麻木。

这与北伐大军路过时,地方官组织的“箪食壶浆”的欢迎场面,判若云泥。

刘宏勒住马缰,目光沉沉地扫过这片萧索的土地。他抬了抬手,一名秘阁文士立刻会意,从行囊中取出炭笔和硬皮纸簿,开始快速勾勒地形,记录田亩荒芜的程度。

“主公,”玄圭驱马靠近,声音低沉,“前方三里,有一处村落,可要歇脚?”

刘宏点了点头:“去看看。”

村落比想象中更为破败。土坯垒砌的房屋大多低矮歪斜,许多屋顶的茅草早已被风吹散,露出光秃秃的椽子。村口歪歪扭扭地立着一根幡杆,上面挂着的布条早已褪色,看不清原本的字样。几条瘦骨嶙峋的土狗有气无力地吠叫着,几个穿着破旧棉袄、脸颊冻得通红的孩子,躲在断墙后,怯生生地打量着这群不速之客。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贫穷和绝望的气息。

刘宏下马,步行入村。他走到一口水井边,井沿的石块破损严重,井水浑浊。一个老汉正佝偻着背,用木桶费力地打水。

“老丈,叨扰了。”刘宏上前一步,用的是略带幽州口音的官话,这是他刻意模仿的,以免暴露身份。

老汉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沟壑、写满风霜的脸。他浑浊的眼睛警惕地扫过刘宏和他身后那些明显不好惹的护卫,瑟缩了一下,低声道:“贵人……有何事?”

“路过此地,想讨碗水喝。”刘宏语气平和,示意护卫们散开些,不要吓到村民。

老汉犹豫了一下,还是从井里打上半桶水,用一个缺口的陶碗舀了,颤巍巍地递给刘宏。“水……水浊,贵人莫要见怪。”

刘宏接过,并不嫌弃,喝了一口。水带着一股土腥气和寒意,直透肺腑。他将碗递还,状似随意地问道:“老丈,今年收成如何?眼看快过年了,村里怎么……这般光景?”

听到这话,老汉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他重重叹了口气,蹲在井沿边,摸出旱烟袋,却半天没点燃。“收成?哪还有什么收成……地都不是自己的了,忙活一年,交了租子,剩下的连糊口都不够……”

“地不是自己的?”刘宏在他旁边蹲下,这个动作让他身后的护卫们心头一紧,却又不敢阻拦。

“没了,早没了。”老汉吧嗒着空烟袋,眼神空洞,“前年,清河那边的张老爷家,说俺家小子欠了他们的印子钱,利滚利的,还不上,就把那十亩薄田抵了去。如今,俺们一家子,倒成了张老爷家的佃户。”

“佃户?租子几何?”

“五成……”老汉的声音更低了,“年景好时,勉强饿不死。年景稍差,就得卖儿卖女……”他指了指不远处一个躲在母亲身后、瘦得像根豆芽菜的小女孩,“她姐姐……去年就……被张老爷家的人带走了,说是抵债……”

刘宏的心,猛地一沉。土地兼并,高额地租,逼良为娼……史书上的冷冰冰的字眼,此刻化作了眼前老汉绝望的眼神和那个小女孩惊恐的脸。

“官府……不管么?”他压着怒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官府?”老汉脸上露出一丝讥诮,却又很快化为恐惧,他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贵人莫要说笑……那张老爷家的三郎君,就在县里当户曹咧……官官相护,俺们这些升斗小民,哪里敢去告?告了,只怕死得更快……”

就在这时,村外传来一阵嘈杂声和马蹄声。几名骑着驽马、穿着青色号衣的家丁,簇拥着一个管事模样、穿着绸缎棉袍的中年人,耀武扬威地闯进村来。

“赵老栓!死哪里去了!今年的‘冬敬’银子,凑齐了没有?”那管事勒住马,扬着手中的马鞭,尖着嗓子喊道,“张老爷念你们不易,只收五钱银子,已是天大的恩典!再拿不出来,就把你家那小丫头顶了!”

那蹲在井边的老汉,也就是赵老栓,吓得浑身一哆嗦,手里的烟袋差点掉地上,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刘宏缓缓站起身,灰色的斗篷在寒风中微微拂动。他身后的护卫们,手已经无声地按上了腰间的刀柄。玄圭的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那几个张狂的家丁,仿佛在评估从哪里下刀最有效率。

气氛瞬间绷紧。

那管事显然也注意到了刘宏这一行人。虽然衣着普通,但那股子迥异于寻常村民的沉稳气度,以及护卫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彪悍气息,让他心里打了个突。他能在张家做到管事,眼力见还是有的,知道有些人看似不起眼,却未必惹得起。

他脸上的嚣张气焰收敛了些,但语气依旧带着居高临下的味道:“你们是干什么的?路过?”

刘宏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向前一步,平静地问道:“不知这位张老爷,是哪一位?这‘冬敬’,又是哪条王法规定的赋税?”

管事眉头一皱,心下更疑。对方这口气,不像是普通行商。“哼,连清河张老爷都不知道?我家老爷乃是本县数一数二的乡绅,与县尊老爷都是常来常往的!这‘冬敬’,是张老爷体恤佃户,冬日里赏口饭吃的恩典,乃是惯例,要什么王法规定?”他刻意点出张家的势力和与官府的关系,带着警告的意味。

“惯例?”刘宏轻轻重复了一遍,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也就是说,并非朝廷正税。如此盘剥百姓,就不怕王法森严么?”

“王法?”管事像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但看着刘宏那深不见底的眼神,又把笑声憋了回去,强自镇定道,“在这清河地界,张老爷的话,就是王法!我看你们是外乡人,不懂规矩,奉劝你们少管闲事,赶紧走你们的路!”

他身后的家丁们也跟着鼓噪起来,挥动着手中的棍棒。

刘宏身后,一名伪装成护卫的羽林郎校尉眼神一厉,上前半步,就要发作。却被刘宏一个极其轻微的手势阻止了。

“玄圭。”刘宏淡淡唤道。

“在。”青衣人应声上前。

“记下。清河张氏,纵仆行凶,盘剥佃户,私设捐税,勾结官吏。”刘宏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着暗行详查其田亩、人口、不法事,证据务求扎实。”

“是。”玄圭面无表情,不知从何处摸出一本薄薄的、封面空白的册子和一杆细笔,飞快地记录起来。那管事和家丁们看着这一幕,都有些发懵,心中那股不安感越来越强。

“你……你们到底是什么人?”管事的语气终于带上了一丝惊疑。

刘宏没有理他,转而看向面如土色的赵老栓,从怀中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小银袋,递了过去。“老丈,这点钱,拿去度过年关。你的田,你的女儿,朝廷……自有王法为你做主。”

赵老栓看着那袋银子,又看看刘宏,再看看那脸色变幻不定的张家管事,双手颤抖着,不敢去接。

那管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意识到今天可能踢到铁板了。对方言语间提及“朝廷”、“王法”,还有那个记录的人,透着一股官家的味道,却又不是本地官府的做派。他不敢再逞强,色厉内荏地撂下一句:“好!好!你们等着!”便带着家丁,灰溜溜地打马走了。

赵老栓这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涕泪横流:“多谢贵人!多谢贵人救命之恩!可是……可是那张家人势大,贵人你们快走吧,莫要为了小老儿惹上祸事……”

刘宏弯腰将他扶起,将银袋塞进他手里,沉声道:“老人家,拿着。这天下,终究是刘家的天下,容不得豪强肆意妄为。你好生过日子,一切,自有分晓。”

他不再多言,转身走向自己的坐骑。翻身上马的那一刻,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破败的村庄,看了一眼那些依旧躲在远处、眼神惶恐而又带着一丝希冀的村民。

“走。”他吐出简洁的命令,一夹马腹,队伍再次启程,离开了这个小小的村落。

马蹄踏在冰冷的官道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刘宏的脸色,比这冬日的天空还要阴沉。

接下来的几天,队伍继续在冀州腹地穿行。所见所闻,大同小异。

他们看到了更多被高墙深沟围起来的坞堡,那是地方豪强的独立王国,私兵巡弋,气焰嚣张。堡外,往往是衣衫褴褛的流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试图乞讨到一点残羹冷炙。

他们看到了荒芜的田野,听到了更多关于土地被巧取豪夺的悲惨故事。

他们甚至在一处较大的市集,看到了公开售卖孩童的惨剧,人牙子如同贩卖牲畜一般,将那些因家破人亡而被父母无奈卖掉的孩子,标价出售。秘阁文士的手在记录时,都在微微颤抖。

而在这个过程中,“太平道”和“大贤良师”张角的名字,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流民和贫苦百姓的口中。

“活不下去了,只能去钜鹿拜大贤良师,求一碗符水,求一条活路……”

“大贤良师是神仙下凡,能治病救人,他说的‘黄天’世界,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听说信了太平道,入了‘方’,就能互帮互助,不怕豪强欺压……”

这些话语,如同瘟疫的菌丝,在绝望的土壤中悄然蔓延。

刘宏听着,记着,心中的寒意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正在亲眼目睹一场巨大风暴的酝酿。经济基础崩溃,上层建筑**,底层民怨沸腾,再加上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宗教团体进行煽动和整合……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

这天傍晚,队伍抵达了钜鹿郡边界的一个小镇。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色,映照着小镇同样破败的景象。

镇子外围的一处空地上,竟然聚集了数百人,男女老少皆有,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他们围成一个半圆,神情专注,甚至带着一种狂热的期盼,望着空地中央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

台上,站着一名身着黄色道袍、头戴黄巾的中年人。他面容清癯,手持拂尘,声音洪亮,正在宣讲:

“……夫天地有常,阴阳有序!然今汉室失德,官吏如虎,豪强如狼,盘剥我等小民,致使天地失和,灾异频仍!此乃‘苍天’将死之兆也!”

台下的人群发出一阵骚动和附和声。

“然,天道循环,否极泰来!”那道士声音陡然拔高,充满煽动力,“吾师‘大贤良师’张角,乃黄天授命,下凡济世!当立‘黄天’,开太平之世!入我太平道,信我师尊,可免灾厄,可得温饱,可入那无有剥削压迫之黄天乐土!”

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旁边的道童,将一碗碗浑浊的“符水”分发给台下信众。那些信众如获至宝,纷纷跪拜叩谢,然后迫不及待地将符水饮下。

刘宏勒马停在远处,风帽下的眼神锐利如刀,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幕。秘阁文士在一旁飞速记录着宣讲内容和现场情况。玄圭则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隐入人群,开始追踪那道士和几个明显是头目的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刘宏在心中默念着这着名的口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远比史书上的记载更加触目惊心。张角的组织能力,对民众心理的把握,以及那套将现实苦难与宗教许诺结合起来的理论,确实具有极强的蛊惑力。

“主公,此地不宜久留。”护卫校尉低声提醒,“看情形,这太平道在此地势力不小。”

刘宏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张角的“三十六方”网络,恐怕早已遍布帝国核心区域。

他调转马头,准备离开。就在此时,那名宣讲的道士似乎心有所感,目光遥遥向刘宏这边扫来。虽然隔着一段距离,又有风帽遮挡,但那道士的眼神,似乎带着一丝探究和不易察觉的警惕。

刘宏没有回避,隔着纷乱的人群,与那道士对视了一瞬。随即,他猛地一抖缰绳,带着队伍,迅速消失在了苍茫的暮色之中。

夜幕降临,寒风更劲。

在一处僻静的野地宿营时,刘宏屏退了左右,只留下玄圭和那名秘阁文士。

篝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他年轻却凝重无比的脸庞。

“都记下了?”他问。

“回主公,冀州清河、安平、钜鹿三郡交界处,所见田亩荒芜约四成,流民乞丐随处可见,较大的豪强坞堡标记十七处,太平道公开或半公开的道坛、宣讲点,记录在案九处。”秘阁文士恭敬地呈上厚厚一叠记录,“地方官吏,与豪强往来密切,疑似渎职、贪腐者,初步名单在此。”

玄圭也递上一份密报:“太平道在钜鹿势力根深蒂固,信徒甚众,组织严密。其符水经初步判断,应含有微量麻沸散及致幻药物成分。那张角,深居简出,但影响力无远弗届。其弟子张梁、张宝,常代其出行,联络各方。”

刘宏接过那些浸透着血泪和危机的纸张,一页页翻看。火光跳跃,在他深邃的瞳孔中明灭不定。

外部胜利的光环,在此刻彻底消散,只剩下内部糜烂现实的冰冷和沉重。北伐的成功,只是暂时压制了外患,而内忧,已如地火运行,即将喷薄而出!

他缓缓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传令,”他的声音在寒冷的夜风中,清晰而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加快行程,三日内,抵达豫州。朕要亲眼看看,这大汉的天下,究竟烂到了何种地步!”

“另,以密信通知洛阳卢植、荀彧,可以开始着手,拟定‘均输平准’与‘限田’的初步方略了。”

“还有,”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南方,那是洛阳的方向,也是整个帝国命运交织的核心,“让张让……把他知道的,所有关于各地官员、豪强,以及……这个太平道的事情,都给朕老老实实地吐出来!”

玄圭与秘阁领命。

篝火依旧在燃烧,但营地里的气氛,却比这冬夜更加肃杀。一场远比北伐更为复杂、更为残酷的战争——一场关乎帝国生死存亡的“釜底抽薪”之战,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于年轻的皇帝心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远在洛阳的深宫,以及蛰伏在钜鹿的那个“大贤良师”,都尚未意识到,一个带着先知先觉意志和雷霆手段的帝王,已经将目光,牢牢锁定了他和他的“黄天”之梦。

悬念,如同这浓重的夜色,悄然弥漫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