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宫引 > 第157章 靠山

东宫引 第157章 靠山

作者:凤翎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3:46:37

东宫·承乾殿。

时近黄昏,鎏金般的夕照透过承乾殿高阔的雕花木窗,斜斜地铺洒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

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墨香与新漆、锦缎混合的、属于大婚筹备尾声的独特气息。

殿内,原本庄重肃穆的政务主厅,此刻正进行着最后的装点。

巨大的双喜字窗花在窗棂上折射着霞光,朱漆廊柱间垂挂着鲜艳的红绸,尚未悬挂的琉璃宫灯精巧地堆放在殿角,等待升上穹顶。

几名内侍正小心翼翼地将最后几盆名贵的珊瑚盆景摆放在御案两侧,一切都显得华丽而喜庆,静待着即将到来的盛大典礼。

殿中央的书案前,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姜晏珩正合上手中的《尚书》卷册。

他今日身着常服,深青色云纹锦袍衬得他身形挺拔,眉宇间既有文臣的清隽,又隐隐透出统兵之将的沉稳。

案几对面的太子李承鄞,亦是常服打扮,俊朗的脸上带着一丝下课前惯有的轻松,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殿内华丽的布置吸引。

“殿下,”姜晏珩的声音清朗,结束了今日的经义讲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日所讲,望殿下深体其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乃国祚根基。”

李承鄞收回目光,正色点头:“少保大人所言极是,孤谨记于心。

气氛因课业的结束而自然地松弛下来。姜晏珩的目光也掠过殿内忙碌布置的场景,最终落在那些鲜艳夺目的红绸上。

他唇角微扬,带着几分兄长特有的、既宠溺又无奈的笑意,看向对面这位即将成为自己妹夫的好友兼储君。

“啧,”

姜晏珩放下书卷,身体微微后靠,姿态随意了许多,用下巴点了点殿内华丽的布置,“看这阵仗,承乾殿都快成锦绣堆了。李承鄞,你这东宫大婚的排场,怕是连皇祖母当年都未必及得上。”

李承鄞闻言也笑了,随手整理着案上的书卷,语气同样轻松:“少保大人这是羡慕了?要不孤替你向父皇请旨,也给你来这么一回?让镇国公府喜上加喜?”

“免了免了,”

姜晏珩摆摆手,一副敬谢不敏的样子,“我可消受不起。不过,”

他话锋一转,脸上的笑容依旧,眼神却认真了几分,身体也微微前倾,手指在光滑的紫檀木案几上轻轻叩了叩,“李承鄞,说正经的。”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点朋友间推心置腹的意味,目光直视着太子:“保宁那丫头,你是知道的。”

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自家人才有的熟稔,“从小被家里惯着,尤其是我这个做兄长的,难免就养得骄纵了些,性子直,脾气来得快也去得快,有时候说话做事可能不那么周全,甚至……有点小霸道。”

姜晏珩看着李承鄞,眼神里是兄长对妹妹未来生活的关切:“日后你们朝夕相处,若她有什么使小性子、不讲理的时候,”

他微微加重了语气,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叮嘱,“你多让着她些,哄着些。莫要跟她较真,更莫要让她心里受委屈。”

他拿起案上那柄象征师道的戒尺,在手里掂了掂,脸上笑意加深,眼神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威胁”:“她可是我唯一的妹妹,从小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你要是敢让她掉一滴眼泪,或者让她觉得在这东宫过得不痛快……”

姜晏珩扬了扬戒尺,虽无半分杀气,但那姿态和话语里的分量却清晰无比:“李承鄞,我这个做兄长的,第一个就饶不了你。到时候,可别怪我不管什么君臣之礼,少保的戒尺敲不了太子,兵部尚书手里的军棍,敲打敲打自家妹夫,替妹妹讨个公道,想来陛下和皇后娘娘也是能理解的吧?”

李承鄞听着他这半真半假的“警告”,非但没有不悦,反而朗声大笑起来,眉眼间全是了然和暖意。

他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姜晏珩身边,亲昵地拍了拍这位既是老师又是大舅兄的肩膀。

“少保大人,哦不,现在该叫大舅兄了,

李承鄞笑意盈盈,语气真诚又带着几分打趣,“你这护妹心切的样子,孤今日算是彻底领教了。放心吧!保宁是什么性子,孤岂会不知?她那份鲜活明亮,正是孤珍视的。骄纵些又如何?孤娶的是妻子,又不是供着尊泥菩萨。她只管做她自己便是,有孤在,这东宫之内,绝不会让她受半分委屈。”

他看着姜晏珩手中的戒尺,故意缩了缩脖子,笑道:“至于那军棍…大舅兄还是留着教训你麾下的将军们吧。孤这里,保证只有蜜糖,没有棍棒。若真有那天惹恼了保宁,不用你动手,孤自己先去慈宁宫外跪着请罪,成不成?”

姜晏珩看着李承鄞眼中真挚的笑意和承诺,终于放下心来,将戒尺随手丢回案上,也站起身,笑着捶了李承鄞肩膀一下:“这可是你说的!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记住你今天的话!行了,天色不早,臣告退,殿下也早些歇息,大婚在即,可别累着了。”

他起身告辞,李承鄞亲自送至承乾殿门口。

他刚一出门就看见东宫内视线所及之处,回廊朱栏系满了鲜艳的红绸结,一串串精巧的琉璃宫灯已次第点亮,在渐沉的暮色中晕染开温暖而华贵的光晕。

宫人们步履轻快,捧着最后一批用于装饰的鲜花、彩绦,穿梭于殿宇之间,脸上也带着与有荣焉的笑意。

空气中弥漫着新漆、绸缎、名贵木料混合着淡淡花香的独特气息,姜晏珩沿着熟悉的宫道缓步而行,整个皇宫,仿佛被浸染在一片由内而外、层层扩散的红色海洋之中。

不仅仅是东宫,各高位嫔妃的宫苑也纷纷妆点起来。飞檐翘角下悬挂着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宫门廊柱间缠绕着崭新的红绸。

国泰民安,姜晏珩的目光扫过那些宫灯红绸,心中了然:若非自己刚打的那场大胜仗,缴获充盈了国库和内帑,宫中上下要操办如此奢华盛典,恐怕也得掂量几分。

银钱宽裕,连带着高位嫔妃们也有了体面和兴致去锦上添花。

行至太和殿附近,那即将举行大婚典礼的核心所在,更是气象万千!通往太和殿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漫长御道丹陛之上,一条宽大、厚重、色泽如凝固火焰般的红地毯,从殿门之外,如同一条赤色的河流,笔直地向上延伸,直至殿内深处那金光璀璨的御座之下。

再望向太和殿本体,平日里庄严肃穆的梁柱、门窗,用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的红色窗花、彩绸所覆盖。

远远望去,太和殿在夕阳的余晖与初上的灯火映照下,金碧辉煌,红霞漫天。姜晏珩负手而行,步履沉稳。他走过一道道同样被红绸宫灯装点、戒备森严的宫门感受着脚下平整御道传递来的坚实。

宫墙内外,巡逻的侍卫铠甲鲜明,精神抖擞;往来奔走的太监宫女,脸上都带着与这盛典相匹配的郑重与喜气。

身前,是逐渐华灯初上的帝都。远处坊市间,隐隐传来丝竹管弦之声和人群的喧闹,虽不及皇宫的规制森严、华美绝伦,却也洋溢着一种发自民间的、朴素的欢腾。

晚风带着初春的微暖拂过面颊,姜晏珩深深吸了一口这混合着宫阙檀香与市井烟火气的空气,胸中感慨万千。

暮色四合,姜晏珩踏着满城渐起的灯火回到镇国公府。

他脚步未停,径直走向姜保宁的闺阁小院。远远地,便见窗棂透出格外明亮温暖的光晕,隐约有人声细语传来。

他示意门外的侍女噤声,自己悄然推开了房门。

室内烛火通明,数盏琉璃宫灯将一切都映照得纤毫毕现。

房间中央,姜保宁正亭亭玉立。她身上那袭嫁衣,正是尚服局倾尽心力之作,其华美震撼,远非言语所能尽述。

嫁衣的款式是端庄大气的宫廷制式,宽袍广袖,衣襟、袖口、裙裾边缘,皆以金线盘绕出繁复精美的百鸟朝凤纹样,姿态尊贵雍容,百鸟环绕其侧,翎羽毕现,栩栩如生。

此刻,两位尚服局的女官正小心翼翼地为她披上一条长长的、与嫁衣同色的正红色披帛。

她戴上了凤冠,珍珠流苏如帘般垂落,在她光洁的额前与颊边轻轻摇曳。

冠顶正中,展翅欲飞的金凤傲然而立,口中衔下的珠串恰好垂于眉心,姜保宁微微仰着头,扶着凤冠,方便女官整理披帛。她面上并无寻常待嫁女儿那种显而易见的娇羞或狂喜,神情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惯有的清冷。

“这也太重了些。

尚服局的女官也温言宽慰道:“太子妃娘娘,这凤冠是隆恩与圣眷所系,您且放宽心,往后这圣眷日隆,这般分量的头冠只会愈发多起来,说不定还要更显厚重些,这可不是寻常人能得的福分,往后呀,等殿下承了大统,您便是咱们澧朝最尊贵的皇后娘娘了,到那时这般贵重的物件只会更多。

姜保宁蹙眉:“慎言。

女官:“是是是!大婚之后,殿下定会把您放在心尖上疼爱的。您别怕这头冠重,贵重东西哪有轻省的?再说了,这般大且华丽的头冠,也只在祭祀、朝会这些大场面才用,平日里您尽可按自己的心意插戴,簪些珠花、玉钗,轻便又好看呢。

姜晏珩站在门口盯着姜保宁看了许久,也听着他们的对话。

长久的注视让姜保宁发现了他:“哥哥?” 她眼波微转,看到了门口伫立的身影。

两位忙碌的女官闻声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齐齐转身,恭敬地屈膝行礼:“奴婢参见尚书大人,大人安好。”

“起来吧。”

姜晏珩的声音有些低沉,他迈步走进室内,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牢牢锁在妹妹身上。

眼前的景象,比他征战沙场时见过的任何一幅胜利画卷都要让他心潮澎湃,却也更加百感交集。

母亲早逝,自己常年戍边,他几乎是看着这个小小的人儿从蹒跚学步长成如今这般风华绝代。

他们之间,是比寻常兄妹更深厚的羁绊,是彼此在这偌大世间最亲近的依靠。

多少次九死一生,血染战袍,支撑他杀出重围的念头里,总有“保宁还在等我回家”。

如今,他终于活着回来了,活着看到了她穿上这世间女子所能企及的最华美嫁衣的模样。

这份欣慰和满足,如同暖流瞬间涌遍四肢百骸,冲散了所有疲惫。他的妹妹,值得这世间最好的一切。

然而,喜悦之下,是更深沉的不舍与忧虑。她即将踏入那天下最尊贵也最复杂的牢笼——东宫,乃至未来的深宫。

她从小在太后的羽翼下长大,任何风浪都有太后为她挡在前面,被保护得几乎不染尘埃。

可宫廷里的刀光剑影,从来都是杀人不见血。李承鄞此刻或许真心,但帝王之路何其艰难险阻,人心又岂能亘古不变?

他怕她骄纵的性子无意中得罪人,怕她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算计,怕她受了委屈却无人可诉,怕她……在这华丽的牢笼里,过得不快乐。

“保宁,” 姜晏珩走到近前,声音放得更柔,目光细细描摹着她盛装的模样,仿佛要将这一刻刻进心底,“喜欢吗?”

姜保宁抬起眼,长长的睫毛在烛光下投下淡淡的阴影。

她看着兄长眼中毫不掩饰的关切和一丝难以隐藏的担忧,嘴角轻轻向上弯起一个极淡的弧度,那笑容清浅,如同月光下的水波,带着她特有的疏离与通透。

“宫廷御制,自然是好的。” 她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太多情绪。

姜晏珩心头微微一涩,却也更明白了几分她的心思。

“好,” 他沉声道,语气恢复了惯常的沉稳,“等试好衣服,到我房里来。”

说完,姜晏珩不再停留,转身走了出去,将满室的华彩与那身着嫁衣、宛如神女的妹妹留在了身后。

半个时辰后,书房的门被轻轻叩响。姜晏珩放下手中擦拭佩剑的软布,沉声道:“进来。”

姜保宁推门而入,已换下了那身华美到令人窒息的嫁衣和沉重的凤冠,只着一身家常的浅碧色襦裙,乌发松松挽起,簪了一支素净的玉簪。

洗尽铅华,倒显出几分平日少见的温婉沉静。

“坐。”姜晏珩指了指书案对面的圈椅,目光落在妹妹脸上,仿佛想从那平静的眉宇间,窥探出几分试嫁衣时未曾显露的心绪。

姜保宁依言坐下,接过兄长亲手斟的一杯热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眼底的微澜。

“哥哥特意叫我过来,可是还有训示?”她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调侃,试图驱散空气中弥漫的、过于沉凝的离别氛围。

姜晏珩看着她,深邃的眼眸里映着跳动的烛火,也映着眼前这唯一血脉相连的亲人。

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温和,带着一种时光飞逝的感慨:“没什么训示。只是看着你穿上那身嫁衣,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我的保宁,是大姑娘了,要嫁人了。”

姜保宁捧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指尖传来瓷器的温润触感。

她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唇角却努力向上弯起一个清浅的弧度:“哥哥这话说的,好像我昨日还是那个追在你身后讨糖吃的小丫头似的。”

“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

姜晏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他顿了顿,似乎想驱散那点伤感,转而聊起了家常:“今日在宫里,太子殿下课业倒是精进了不少,还问起你宫中礼仪学得如何。尚服局的女官可还尽心?那披帛加上去,可还合你心意?府里给你备的添妆,几位叔母都用了心思,尤其是那匣子东珠,成色极好……”

姜保宁安静地听着,偶尔应一两声“女官很仔细,披帛很好,东珠我看到了”。

这些都是琐碎的温暖,是家族给予她的支撑,也是兄长笨拙地想要转移她注意力的方式。她知道,他真正想说的,远不止这些。

果然,姜晏珩的话锋在几句家常后,自然而然地沉了下去,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牢牢锁住姜保宁的眼睛,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带着千钧的重量,砸在静谧的书房里:

“宁儿,”他唤着她的小名,这是只有最亲近、最私密时刻才会流露的称呼,“你要记住,无论你嫁去哪里,无论你身份如何尊贵,哥哥的心,永远跟你连在一处。”

姜保宁的心猛地一颤,抬眼对上兄长那双饱经风霜却此刻盛满温柔与决绝的眼眸。

“你是我姜晏珩唯一的妹妹,是我在这世上最亲的人。”

他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所以,嫁入东宫,不必惶恐,不必委屈自己。若李承鄞敢让你受一丝一毫的委屈,你不必忍让,不必顾忌什么君臣之礼、太子颜面,你只需记着,哥哥在。”

他放在膝上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指节微微泛白,“有什么委屈,就说出来!天大的事,有哥哥给你顶着!我拼上这满身军功,拼上这兵部尚书的乌纱帽,也定要给你撑腰!为你讨个公道。”

他眼底泛起湿润。她努力压下喉头的哽咽,唇角却抑制不住地扬起,带着点哭腔又带着点笑意,嗔怪道:“哥哥这话……算不算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小没良心的!”

姜晏珩被她这反应气笑了,紧绷的神情也松动了些,伸手作势要敲她额头,却在半空中停住,最终只是带着无限宠溺地虚点了一下,“敢调侃你哥哥了?我这叫护短!天经地义!”

书房内的气氛因这小小的插曲而轻松了些许。

然而,轻松只是短暂的。姜晏珩的目光越过跳动的烛火,仿佛穿透了时光的尘埃,落在了遥远的过去。他脸上的笑意渐渐沉淀,化作一种深沉的怀念与难以言喻的遗憾。

“可惜……”

他低低叹息一声,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怅惘,“可惜母亲看不到你今日穿嫁衣的模样,看不到你大婚的盛况。”

他顿了顿,似乎在想象那画面,语气变得温柔而感伤,“若母亲得见,定是既开心又生气。开心的是她的掌上明珠觅得良人,风光大嫁;生气的,大概是她最心爱的小女儿,终究还是要离开家,嫁作他人妇了。”

“母亲……”

姜保宁喃喃道,这个名字对她而言,只是一个冰冷牌位上的刻痕,是画像上模糊而遥远的容颜,是兄姐口中零碎的片段。

自她呱呱坠地,便从未见过母亲温热的笑容,感受过母亲温暖的怀抱。

那份源自生命本源的缺失,是她心底深处一道永远无法填补的沟壑。

她低着头,咬着下唇:“我没见过。

此刻被兄长提起,那份深埋的孺慕与遗憾瞬间翻涌上来,化作眼底清晰的湿意和一丝茫然,“哥哥,母亲……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姜晏珩沉默了。母亲去世时,他不过五岁稚龄,记忆早已被漫长的岁月冲刷得模糊不清,只剩下一些最鲜明、最深刻的碎片。

他努力地回想着,眼神变得悠远。

“她……是个不同寻常的人。”

姜晏珩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对遥远记忆的梳理,“闺阁里要求女子会的那些东西——针织女红、琴棋书画,她其实都会,而且做得很好。

“只是……她骨子里大概是不喜欢的,或者说,是不甘于只做这些的。”

他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些模糊却生动的画面:“她喜欢骑马。不是那种在自家花园里慢悠悠地溜达,而是像男子一样,纵马扬鞭,肆意张扬。我记得有一次,她穿着火红的骑装,策马跑过城郊的猎场,风扬起她的长发和衣袂,那笑声……爽朗又畅快,连阳光都好像更亮了几分。父亲那时总是一脸无奈又纵容地看着她。”

姜晏珩的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丝怀念的笑意,随即又染上几分感慨:“她性子也烈,受不得半点委屈。若是谁惹了她不快,她可不会默默垂泪或者隐忍不发。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府里一位管事嬷嬷仗着是祖母身边旧人,说了些不中听的话,怠慢了母亲院里的人。母亲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人就冲进了慈宁宫,跪在皇祖母面前,把委屈原原本本一说,眼泪珠子掉得那叫一个快……”

说到此处,姜晏珩眼中带着笑意看向姜保宁:“结果你猜怎么着?皇祖母最疼母亲了,当即就沉了脸。没过半个时辰,那管事嬷嬷就被撵出府去了,连带着祖母都派人来安抚母亲。从此府里上下,再没人敢怠慢她分毫。她就是这样的性子,有委屈绝不憋着,有气当场就要出,活得痛快又恣意。”

姜保宁静静地听着,想象着那个在兄长模糊记忆中鲜衣怒马、敢爱敢恨的女子。

渐渐地,她眼中的湿意被一种奇异的光芒所取代,那是一种找到了血脉共鸣的恍然与亲切。

她抬起头,看着兄长,脸上绽放出一个带着泪痕却无比清亮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着与画像上女子隐约相似的神采:“原来如此……那我这骄纵的性子,倒真是像极了母亲。看来是血脉里的东西,想改也改不掉了。”

这笑容和话语,让姜晏珩心头一暖,仿佛透过妹妹看到了母亲年轻时的影子。

他伸出手,隔着书案,轻轻拂去姜保宁眼角将落未落的泪珠,动作笨拙却充满怜惜。

“宁儿,”

他的声音更加低沉,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哥哥不奢望你成为多么贤良淑德的太子妃,也不指望你事事循规蹈矩。哥哥只希望一件事,你要过得好。”

他直视着妹妹的眼睛,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嫁入东宫,你首先是姜保宁,其次才是太子妃。李承鄞待你好,你便与他好好过。若将来若将来有朝一日,你觉得倦了,累了,或者……”

他深吸一口气,说出了在这个时代几乎惊世骇俗的话语,“或者你不想生孩子,那就不生。”

姜保宁猛地一震,难以置信地看向兄长。生育子嗣,尤其是为太子、为未来的帝王生育继承人,这几乎是皇家媳妇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枷锁。

姜晏珩的眼神坚定而坦荡,没有丝毫玩笑的意味:“生孩子太辛苦,也太危险。母亲当年就是因为生你……才……”

后面的话他说不下去,那沉痛的回忆如同巨石压在心头。

母亲的早逝,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他作为兄长对妹妹最深切、最私心的担忧。他不要他的妹妹重蹈覆辙。

“没有什么比你的性命和快活更重要!你只需为自己而活。东宫的压力,皇家的期许,那些统统不该成为你的枷锁!若有人敢因此为难你,哥哥替你挡着!天塌下来,有哥哥顶着!”

这石破天惊的承诺,如同汹涌的暖流瞬间击溃了姜保宁所有的心防。巨大的感动和酸楚汹涌而至,让她再也无法抑制。泪水夺眶而出,大颗大颗地滚落。

她猛地站起身,绕过书案,像小时候无数次寻求庇护那样,扑进了兄长的怀里,紧紧抱住了他坚实如山的身体。

脸颊埋在他带着淡淡皂角与皮革气息的衣襟上,声音哽咽,带着浓重的鼻音:“哥哥,我答应你!我答应你,我会好好的,会为自己而活……但是,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

姜晏珩被她这突如其来的拥抱撞得微微一怔,随即毫不犹豫将妹妹紧紧环住,他下巴轻轻抵着她的发顶,声音是从未有过的温柔和纵容:“好,宁儿你说。只要哥哥能做到,天上的星星也给你摘下来。”

姜保宁从他怀中抬起头,泪眼婆娑,却异常认真地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哥哥,你现在位极人臣,是兵部尚书,是太子少保,手握重权,深得陛下信重。以后……以后尽量别再出征了,好不好?”

她纤细的手指,带着微凉的颤抖,隔着衣料,轻轻抚上姜晏珩宽阔却布满伤痕的胸膛、臂膀。

那些地方,曾经被刀枪剑戟撕裂过,被箭矢穿透而过,留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狰狞可怖的疤痕。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

她的声音颤抖得厉害,带着深深的恐惧和后怕,“你看看你身上的这些伤一道,两道十道、多到触目惊心!”

泪水再次汹涌而出,一颗滚烫的泪珠,如同碎裂的珍珠,重重地砸落在姜晏珩的手背上,那灼热的温度几乎烫伤了他的皮肤。“哥,我真的好怕……怕哪一次你再出征,就……就……”

这滚烫的泪,这充满恐惧的控诉,这源自血脉深处的担忧,像一把最温柔的匕首,精准地刺中了姜晏珩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他征战沙场多年,面对过尸山血海,经历过九死一生,从未惧怕过什么。

他忽略了,他的每一次出征,带给妹妹的是怎样日夜悬心的煎熬。

“傻宁宁……”

姜晏珩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抬起大手,用带着薄茧的指腹,无比轻柔地、一遍遍地擦拭着妹妹脸上纵横的泪水。

他拍着她的背,像哄着幼时受了惊吓的她,笨拙而坚定地安抚着:“好,好,哥哥答应你,答应你!只要不是国难当头,万不得已,哥哥尽量不再亲赴前线。哥哥就在这京城里,守着你,做你最坚实的靠山。好不好?不哭了,我的宁宁……”

他捧起妹妹哭得梨花带雨的小脸,眼神深邃如同夜空,里面盛满了郑重与承诺:“宁宁,你记住,你是我姜晏珩在这世上最后的亲人了。父亲心系家国,却对我们兄妹疏于照拂,甚至有些愚昧固执。至于云姨娘……”

提到那个看似温婉贤淑的继母,姜晏珩的眼底掠过一丝冷冽的寒光,“知人知面不知心,她的心思,哥哥心里有数。这镇国公府,真正与你我心连心的,只有我们兄妹二人。”

他握住姜保宁微凉的手,那常年握剑的手掌温暖而有力,传递着不容置疑的信念:“所以,宁宁,你更要好好的!更要记住哥哥的话!无论何时何地,哥哥的军功,哥哥在朝堂的地位,就是你的底气!不需要你委曲求全,不需要你步步惊心。你只管昂首挺胸地做你自己,天塌下来,有哥哥顶着!”

姜保宁感受着兄长掌心传来的力量和温暖,那滚烫的泪水渐渐止住。

她用力地回握住兄长的手,眼神中同样充满了坚定与守护的意志。

她看着兄长深邃的眼眸,一字一句,清晰而郑重地回应:“哥哥所言,字字句句,保宁铭记于心,永不敢忘。”

她顿了顿,声音虽轻,却带着千钧之力:“哥哥亦是。哥哥的安危,哥哥的康健,同样是保宁在这世间最大的牵挂与底气。我们兄妹,互为倚仗,互为底气。”

“好。

姜晏珩眼中光芒大盛,那是欣慰,是释然,更是血脉相连的骄傲。

他朗声应道,将妹妹的手握得更紧。

这一刻,他们是彼此最后的亲人,也是彼此最坚实的堡垒。未来的路或许荆棘密布,风云诡谲,但他们知道,只要回头,对方永远都在。这份无声的誓言,比任何婚约都更牢固,比任何冠冕都更沉重,也更温暖。

它沉甸甸地落在彼此的心头,成为支撑他们面对未知风雨的,最深沉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