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天目山深秋的晨光,穿透浓密的林叶,在望天台营地洒下斑驳的光点。昨日“猎影”行动的紧张和内部摩擦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但新的一天,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关乎长期生存的突破口——水力利用的可能性。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当宋希濂部试图抓住这根技术稻草时,来自山外的阴影也正悄然收紧。
天刚亮,工兵排长石永固就带着几名骨干工兵和玄诚道长那位略通匠作的弟子清风,急匆匆地来到后山瀑布处。宋希濂也亲自前往,周明远、李慕华等人陪同。瀑布轰鸣,水汽扑面,一处明显是人工开凿过的引水石渠和废弃的石磨基座掩映在藤蔓之间。
“师座,您看!”石永固指着遗迹,语气兴奋,“这基础非常牢固!引水渠稍加修缮就能用!关键是动力转换……”他摊开系统提供的那份“简易水力发电机设计图”(已做旧处理),向众人解释:“原理不复杂,利用水落差冲击水轮,带动转轴,再通过齿轮组,可以带动磨盘,或者……按这图纸所说,带动这个小发电机!”
李慕华仔细看着图纸上的简图和数据,沉吟道:“若真能发电,哪怕功率很小,意义也极大!我们的电台电池告急,夜间指挥和侦察的照明也能改善,甚至……未来可以给小型电炉供电,提炼些金属修复武器?”
张云鹤也闻讯赶来,看着图纸却皱起眉头:“这玩意儿……靠谱吗?费这么大劲,就为了点灯?有这人力,不如多挖几个战壕,多练几次射击!现在是打仗,不是搞建设!”
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纯军事军官的观点。
沈青山在一旁插话道:“张团长,话不能这么说。真要在这山里长久待下去,光靠缴获和野菜可不行。有点电,能省很多事。俺们游击队以前在山里,要是有电,伤员手术都能亮堂点!”
玄诚道长捻须道:“无量天尊。先师当年亦有‘借自然之力,惠及众生’之念。此事若成,于军民皆有利。”
宋希濂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权衡。张云鹤的担忧有其道理,当前军事压力巨大。但李慕华和沈青山看得更远。他决断道:“此事,要搞!但不能影响战备。石排长!”
“到!”
“你抽调一个班的技术骨干,加上道长派的弟子,组成一个‘水电小组’,立即着手勘察和初步设计!优先修复水渠和磨坊,解决粮食加工,这是当务之急!发电项目,作为二期目标,同步研究,但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许占用战斗人员!所需材料,尽量就地取材,必要时,让高连长的侦察队留意山外能否搞到些废弃电线、磁铁之类的东西。”
“是!师座!保证完成任务!”石永固领命,立刻带人投入工作。一场围绕“技术求生”的探索,在这战火纷飞的深山里悄然启动。
回到师部,宋希濂沟通系统。水电项目需要一些关键材料和技术指导,光靠图纸和土办法效率太低。他浏览商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兑换。
“系统,兑换:‘高强度耐磨轴承(小型)’x10套,‘防水绝缘电缆(百米装)’x5卷,‘简易电工工具套装’x10套,‘初级水力发电实操指南’(附故障排查)x5本。” 这些物品相对“低调”,易于解释为战前储备或通过特殊渠道购入。
【叮!消耗积分350,000点!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放置于后山一隐蔽岩缝(解释为早年道士炼丹所用,后废弃遗留)。】
同时,他再次动用“初级战场心理分析”技能,结合各方情报,对日军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行预判。技能带来一种模糊的直觉:日军的经济封锁和舆论攻势将会加剧,尤其是针对山外补给线的破坏。
果然,午后,负责与山外联系的李慕华带来了坏消息。
李慕华面色凝重地走进师部:“师座,刚通过秘密渠道收到山外消息。日军加大了封锁力度,在各个进出山的路口增设了碉堡和检查站,对粮食、食盐、药品控制极严,悬赏金额又提高了。而且……他们开始散布谣言,说我们三十六师已经溃散,宋希濂阵亡,并冒充我部残兵骚扰附近村庄,劫掠物资,嫁祸于我们!”
“卑鄙!”周明远怒道,“这是想彻底孤立我们,断绝外援,并离间我们和百姓的关系!”
张云鹤一拳砸在桌上:“肯定是那帮‘影’队的杂碎搞的鬼!他们在山外活动!”
沈青山补充道:“还有更糟的。我派去歙县联系的老乡带回消息,鬼子可能要从东北调来一支叫‘山林讨伐队’的特殊部队,据说专门在山地林区作战,手段狠辣。”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形势陡然严峻。日军的策略很清楚:军事上暂时围而不攻,用特种部队骚扰牵制;经济上严密封锁,扼杀补给;政治上舆论攻势,孤立瓦解。这是一条缓慢但致命的绞索。
宋希濂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参会者除了师部核心和沈青山,还叫来了负责后勤的几名科长和负责宣传的学生兵代表陈沛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