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60章 塞浦路斯 高效快拓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一个岛国,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虽然靠近亚洲,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国家。

作为欧盟成员国和欧元区国家,塞浦路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与欧洲紧密相连,完全融入了欧洲的体系之中。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塞浦路斯曾经被认为是西亚地区的一部分。

这主要是因为它在古代与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文化和历史上也受到了西亚的影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塞浦路斯逐渐与欧洲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关系,最终成为了欧洲的一员。

史国栋在当年决定拓展业务时,考虑到了塞浦路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决定将其与西亚地区一同纳入拓展范围。

这样的决策不仅体现了他对历史和地理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在商业拓展方面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决策能力。

当史国栋在非洲安排了塞浦路斯的拓展工作时,杨晓英己做好了拓展前期准备。

飞机降落在拉纳卡国际机场时,杨晓英捏着遮光板的手指微微泛白。舷窗外是连片的蓝,地中海的阳光铺在停机坪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可她心里那点不安却没被这明媚晒散——这是她第一次单独负责欧洲非核心市场的拓店,目的地还是个“卡在欧亚中间”的国家。

“杨总,车在外面等您。”当地合作方派来的翻译小林迎上来,手里举着印着“川渝味道”logo的接机牌,“史总特意吩咐,让您先去酒店倒时差,明天再考察门店。”

杨晓英摇摇头,把行李箱拉杆压得“咔嗒”响:“先去店里。三家加盟店,从离机场最近的那家开始。”她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史国栋临行前发的消息:“塞浦路斯是西亚拓店的尾巴,也是欧洲市场的补充,别被‘小’骗了。”

车子驶过沿海公路时,杨晓英一直盯着窗外。棕榈树在风里晃,路边的咖啡馆飘着肉桂香,偶尔能看见挂着希腊语和土耳其语双语招牌的小店——这地方确实怪,连路牌都透着“两头靠”的味道。

小林在副驾上絮絮叨叨:“杨总,您别看这国家小,光华人就有两万多,还有不少欧洲游客。可那三家火锅店……说实在的,我上次去,店里就两桌客人。”

第一家店在老城区,门脸藏在一家珠宝店和面包房中间,“川渝味道”的红灯笼被风吹得歪歪斜斜。推开门时,收银台后的老板娘张梅抬头,看见杨晓英立刻站起来,围裙上还沾着面粉:“杨总?您怎么这么快就来了?”

“张姐,先看看后厨。”杨晓英没寒暄,径直往后走。后厨里,两个厨师正靠着操作台抽烟,不锈钢盆里泡着的毛肚软塌塌的,冰箱里的冻品袋上落了层灰。她捏起一片肥牛,指尖能感觉到冰晶融化后的黏腻,眉头一下子皱起来:“这肉冻了多久了?”

张梅搓着手,声音发虚:“上个月从德国运过来的……这边物流慢,路上耽搁了十几天。”

“不是物流慢。”杨晓英打开冰柜,里面只有三种底料,都是最基础的麻辣和清汤,“德国供应中心明明有二十多种底料,还有预制的酸汤肥牛、麻辣小龙虾,你这儿怎么没有?”

张梅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想着这边人吃得清淡,怕复杂的卖不出去……而且预制菜贵,我怕压货。”

杨晓英没说话,转身走到前厅。靠窗的位置坐着一对法国情侣,正对着锅里的清汤面皱眉,女孩用叉子戳着青菜,跟男孩嘟囔:“这就是中国火锅?跟我在巴黎吃的不一样。”

她心里“咯噔”一下——这就是问题所在。欧洲市场的火爆不是偶然,德国、法国的门店靠的就是“多样”和“方便”,预制菜能让客人十分钟吃到正宗川菜,多口味底料能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可到了塞浦路斯,这些优势全没了。

“张姐,你觉得‘不温不火’,是因为你没把欧洲客人想要的东西带来。”杨晓英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从包里掏出平板,点开德国门店的销售数据。

“你看,慕尼黑那家店,每月卖得最好的是藤椒底料和预制夫妻肺片,比麻辣锅还多30%。塞浦路斯有这么多欧洲游客,你怎么知道他们不喜欢?”

张梅盯着平板上的数字,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围裙:“可……我这店快撑不下去了,上个月房租都差点交不上。要是进了货卖不出去,我真的……”

杨晓英打断她:“我给你担保。明天我就让德国供应中心发三十种底料过来,再从国内调五个厨师过来,教你怎么处理预制菜。你要是信我,就把店里的菜单全换了;要是不信,我现在就走。”

张梅沉默了半天,突然站起来,把围裙往桌上一摔:“换!我都快倒闭了,还怕什么?”

接下来的三天,杨晓英没睡过一个整觉。

白天在店里盯着装修,把原来的欧式吊灯换成红灯笼,墙上贴上川剧脸谱,连服务员的衣服都换成了青花布衫。

晚上就跟国内来的厨师视频,敲定预制菜的解冻时间和烹饪步骤。小林看着她眼睛里的红血丝,忍不住劝:“杨总,您歇会儿吧,还有两家店没看呢。”

“歇什么?”杨晓英咬了口面包,手里还拿着笔在菜单上改,“明天张姐的店就要试营业了,我得把每种底料的推荐搭配写清楚。你帮我联系另外两家店主,让他们明天过来尝味道。”

试营业那天早上,张姐的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杨晓英站在门口,看着客人走进店里,闻到藤椒味时眼睛亮起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一个意大利游客尝了口预制的麻辣小龙虾,举着叉子跟同伴喊:“这个比我在罗马吃的还好吃!”

中午的时候,另外两家店主来了。看见店里坐满了人,又尝了口酸汤肥牛底料,两个人都傻了眼。姓李的店主拉着杨晓英的手,声音都在抖:“杨总,我那店上个月就卖了五千欧元,您这方法……能教给我吗?”

“当然能。”杨晓英笑着说,“不过有个条件,你们得跟张姐一样,全用德国供应中心的货,全按我给的标准做。要是偷工减料,我可不认。”

“认!怎么不认!”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李店主还掏出手机,“我现在就给德国那边打电话,让他们赶紧发货!”

接下来的一个月,杨晓英成了“空中飞人”。今天在拉纳卡帮新店装修,明天去帕福斯培训厨师,后天又得去尼科西亚跟房东谈房租。

有次她在高速上开车,突然下起暴雨,雨刷器“哗哗”地响,她握着方向盘,突然想起史国栋说的“高效快拓”——原来所谓的“快”,不是急着开店,是找对了路就别停下。

有天晚上,她在酒店里整理数据,手机突然响了,是史国栋从非洲打来的。“晓英,听说你在塞浦路斯搞出动静了?”电话里的声音带着笑意,“小林跟我说,现在当地华人都在传‘川渝味道’的底料。”

杨晓英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史总,现在已经有四十几家加盟店了,还有十几家在谈。不过我有点担心,扩张太快会不会出问题?”

“怕什么?”史国栋的声音很笃定,“你记住,做市场不是求稳,是求‘准’。你已经摸清了塞浦路斯的路,就该趁着热度往前跑。不过有一点,每家店的品控都得盯紧,不能砸了咱们的招牌。”

挂了电话,杨晓英看着窗外的夜景。塞浦路斯的夜晚很安静,只有远处酒吧的音乐隐约传来。

她想起刚来时的不安,想起张梅红着眼眶说“换”,想起那些客人吃到火锅时的笑脸,突然觉得浑身都有了劲——原来“高效”不是快,是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四个月后的一天,杨晓英站在第六十六家店的门口。这家店在利马索尔的海边,落地窗外就是地中海。剪彩的时候,张姐拿着剪刀走过来,笑着说:“杨总,您知道吗?现在咱们‘川渝味道’在塞浦路斯,比麦当劳还火!”

杨晓英看着围过来的店主们,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突然想起刚下飞机时的那片蓝。原来这个“卡在欧亚中间”的国家,不是什么“尾巴”,是一块被忽略的宝地。

她掏出手机,给史国栋发了条消息:“塞浦路斯,第六十六家店,高效快拓成功。”

剪彩的彩带还飘在海风里,杨晓英的手机就震个不停。她掏出一看,是国内总部的群消息,史国栋发了张塞浦路斯66家店的分布地图,配文:“晓英带的头,值得所有区域学习。”底下跟着一串点赞,连财务总监都冒出来调侃:“下次拓店能不能慢点儿?我们算账都快赶不上了。”

“杨总,您可真是我们的福星!”李店主举着刚开瓶的红酒走过来,杯沿沾着酒液,“我那店这个月流水翻了三倍,昨天我老婆还说,要把老家的亲戚接来帮忙呢!”

杨晓英接过酒杯,轻轻碰了一下:“不是我厉害,是大家愿意跟着改。要是当初张姐没敢换菜单,你们没敢跟货,也成不了现在这样。”

正说着,张梅端着一盘刚做好的预制夫妻肺片过来,红油裹着肉片,香得人直咽口水:“杨总,您尝尝,这是按国内新配方做的,加了点本地的柠檬叶,客人都说鲜。”

杨晓英夹了一筷子,酸鲜辣在嘴里散开,忍不住点头:“这个改良好,既保留了川味,又贴合了当地人的口味。”她转头看向小林,“对了,上次说的华人社区美食节,时间定了吗?”

小林立刻掏出记事本:“定了,下周六在拉纳卡的华人广场,已经有二十多家华人商户报名了。我跟主办方说,咱们‘川渝味道’可以现场煮火锅,让大家试吃。”

“好主意。”杨晓英放下筷子,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玻璃门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华人孩子正扒着门往里看,眼睛盯着展示柜里的预制红糖糍粑。她走过去,拉开门笑问:“小朋友,想尝尝吗?”

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怯生生地说:“妈妈说,这个是中国的甜点,我们上次去中国旅游吃过。”

杨晓英心里一暖,回头让服务员装了两盒糍粑递过去:“拿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吃,下次让他们带你们来店里,有更多好吃的。”

孩子们抱着糍粑跑远了,张姐走过来叹道:“以前店里冷清,别说孩子了,连华人都很少来。现在倒好,每天都有华人带着外国朋友来,说要让他们尝尝正宗的中国味道。”

杨晓英看着店里热闹的景象,突然想起三天前的一个插曲。那天她在帕福斯的新店检查,遇到一个从英国来的华人老太太,老太太吃着火锅,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来欧洲三十年,第一次吃到这么地道的毛肚火锅,跟我老家重庆的味道一模一样。”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做的不只是拓店,是把中国的味道,送到了每个想家的人身边。

晚上回到酒店,杨晓英刚洗完澡,就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小林,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杨总,这是接下来要签约的五家店的资料,还有德国供应中心发来的补货清单,他们说咱们的底料和预制菜,在塞浦路斯的库存快空了,问要不要增加备货量。”

杨晓英接过文件,坐在沙发上翻看。补货清单上,藤椒底料、酸汤肥牛预制包、红糖糍粑的需求量最大,比她预估的还多了20%。她拿起笔,在清单上添了一行“增加麻辣小龙虾预制包500份”,笑着说:“上次美食节试吃,好多客人问小龙虾,咱们得提前准备。”

小林看着她熟练地修改清单,忍不住问:“杨总,您好像一点都不担心卖不出去?”

“担心啊,但更相信客人的口味。”杨晓英放下笔,靠在沙发上,“你看,不管是欧洲人还是华人,对好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喜欢。咱们只要保证味道正宗,价格合理,就不怕没人来。”她顿了顿,又说:“对了,明天你跟我去趟物流中心,我得看看他们的配送速度,不能让店里断了货。”

第二天一早,杨晓英和小林去了拉纳卡的物流中心。负责人是个叫马克的希腊人,一见到她们就摊开手:“杨总,你们的货太受欢迎了,上次到的三百箱底料,三天就被抢空了。我已经跟德国那边沟通好了,以后每周补货两次,保证不会断货。”

杨晓英跟着马克走进仓库,看见工人正忙着分拣底料,每箱上面都贴着“川渝味道”的标签。

她拿起一箱藤椒底料,检查了一下包装:“马克,麻烦你们一定注意保存温度,底料要是坏了,客人吃了会出问题的。”

马克立刻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仓库的温度一直控制在5c,跟德国的标准一样。我还专门培训了工人,怎么搬运、怎么分拣,绝对不会出问题。”

从物流中心出来,阳光正好。小林看着杨晓英轻松的表情,笑着说:“杨总,现在供应链、门店、品控都没问题了,您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

杨晓英摇摇头,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还没到松气的时候。下午要去尼科西亚的新店培训服务员,晚上还要跟土耳其裔的加盟商谈合作。对了,史总刚才发消息说,下个月要在塞浦路斯开个招商会,让我准备一下发言稿。”

小林忍不住感叹:“杨总,您可真拼。”

杨晓英笑了笑,目光望向远处的地中海:“不是我拼,是这个市场值得。你看,短短近四个月,66家店,这么多客人喜欢咱们的火锅,咱们不能辜负他们。”她顿了顿,又说:“而且,这只是开始。等塞浦路斯稳定了,咱们还要拓展周边的国家,让更多人吃到中国的味道。”

夕阳西下时,杨晓英站在尼科西亚新店的门口。店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培训,声音洪亮地喊着“欢迎光临”。她看着墙上挂着的“川渝味道”招牌,在夕阳下闪着光,心里突然充满了成就感。

手机又响了,是史国栋的电话。“晓英,招商会的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放心吧史总,都差不多了。”杨晓英笑着说,“对了,我跟土耳其裔的加盟商谈得很顺利,他们说下个月就签约,到时候塞浦路斯的店就能突破80家了。”

电话那头传来史国栋的笑声:“好!好样的!我就知道你能行。继续加油,咱们的目标,是让‘川渝味道’走遍全世界!”

挂了电话,杨晓英深吸一口气。晚风带着火锅的香味吹过来,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她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已经开始闪烁,就像塞浦路斯的66家店,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属于中国味道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