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59章 也门成功 硕果累累

解决了噪音的问题,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培训厨师的时候,杨晓英发现也门的厨师们根本不习惯用中国的调料。有个叫阿里的厨师,在炒宫保鸡丁的时候,把醋当成了酱油,结果炒出来的菜又酸又咸,根本没法吃。

阿里看着自己炒砸的菜,沮丧地说:“杨总,中国的调料太多了,我记不住哪个是哪个,也不知道放多少合适。”

其他厨师也纷纷点头,脸上满是为难。杨晓英看着他们,心里明白,不能让他们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东西。她想了想,对小陈说:“你把每种调料都贴上阿拉伯语的标签,再把常用菜的调料用量写成配方表,打印出来给他们。另外,我们带来的中国厨师长亲自实操,每天只培训一道菜,让他们慢慢练,熟悉了完全掌握了再学下一道。”

就这样,厨师们慢慢找到了感觉。阿里后来成了最会做宫保鸡丁的厨师,他还在原来的配方基础上,加入了一点也门的香料,让菜的味道更特别了。

可就在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让沙特供应中心的食材运输延误了。

眼看第一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就要试营业,食材却没到,默罕默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杨总,这可怎么办啊?明天就要试营业了,没有食材,客人来了吃什么?”

杨晓英也很着急。她给史国栋打电话,想问问有没有办法,可非洲那边信号不好,电话一直打不通。

她看着默罕默德愁苦的脸,又看了看窗外漫天的黄沙,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

“默罕默德,萨那当地有没有新鲜的牛羊肉和蔬菜?”

“有是有,可没有沙特的新鲜,而且价格也贵。”

“没关系,先买当地的食材应急。”杨晓英说,“我们可以把火锅的汤底做得更浓一点,掩盖食材的不足。另外,把自热火锅拿出来卖,就算堂食的食材不够,也能让客人带点回去。”

默罕默德点了点头,赶紧去采购食材。杨晓英则和厨师们一起,忙着熬制火锅汤底。那天晚上,餐厅的灯亮到了后半夜,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香气,冲淡了沙尘暴带来的压抑。

第二天,第一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试营业。让杨晓英没想到的是,来的客人比预想中多很多。

有的是听说这里有中国火锅,特意来尝鲜;有的是默罕默德的老顾客,想来支持他。

一个叫卡里姆的老人,吃了一口火锅,激动地对默罕默德说:“默罕默德,你这店又活过来了!这中国火锅太好吃了,比土耳其烤肉还香!”

默罕默德看着满座的客人,眼眶湿润了。他走到杨晓英身边,深深鞠了一躬:“杨总,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的店早就倒闭了。”

杨晓英笑了笑:“不用谢我,是你自己的坚持,还有大家的支持。”

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本来在西亚早就声名鹊起,然后他们的这个活动就惊动了也门国家,电视台的橄榄枝顺顺当当的伸到了杨小英的面前。

\"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成功,像一颗石子投进了萨那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卖中国火锅的餐馆,每天都有人排队等着吃饭。

其他合作的店主们也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快了装修和培训的进度。

一个月后,第二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在萨那的另一条街道开业了。开业当天,杨晓英特意去了现场。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她心里满是成就感。

可就在这时,阿凡提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好消息:“杨总,也门国家电视台的人联系我了,他们想做一个关于‘濒临倒闭餐饮店变身’的节目,想以我们的火锅店为原型,你觉得怎么样?”

杨晓英又惊又喜:“真的吗?这可是个宣传的好机会!”

也门国家电视台的效率很高,没过几天,节目组就来到了“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

导演是个叫阿米娜的女人,她看着满座的客人,对杨晓英说:“杨总,我们听说您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把一家快倒闭的餐馆变成了萨那最火的店,这太神奇了。我们想把这个过程拍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故事。”

节目拍摄的过程很顺利。节目组跟着杨晓英和默罕默德,记录了火锅店的日常运营,还采访了不少客人。

有个经常来吃火锅的年轻人,在镜头前说:“我以前从来没吃过中国菜,自从这家店开业后,我每周都来。现在我不仅喜欢火锅,还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以后我想去中国看看。”

节目播出的那天晚上,杨晓英和阿凡提、默罕默德一起坐在“绿洲酒楼”的包厢里,等着看节目。

当电视上出现“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从破旧到热闹的画面,出现杨晓英教厨师做火锅的场景,出现客人们吃得开心的笑容时,默罕默德激动得手都在抖。

节目播出后,也门的大街小巷都在讨论中国火锅。

很多人特意从其他城市赶到萨那,就为了尝一尝这“能让倒闭餐馆变身的神奇美食”。

杨晓英他们合作的火锅店,也随着节目的热播,一家接一家地开业,不到半年,就开了二十九家。

有一天,杨晓英接到了史国栋的电话。电话里,丈夫的声音带着笑意:“晓英,我在非洲这边都听说你在也门的事迹了,厉害啊!”

杨晓英笑着说:“还不是多亏了你给我出的主意,还有阿凡提和大家的帮忙。对了,非洲那边怎么样了?”

“这边啊,一言难尽,”史国栋叹了口气,“不过没关系,有你在也门打了个好头,我这边也有信心了。等我这边稳定了,就去也门找你,尝尝你亲手煮的火锅。”

挂了电话,杨晓英走到餐厅的窗边。窗外,萨那的夜空格外明亮,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她看着楼下排队的客人,看着餐厅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忽然觉得无比踏实。

转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了。史国栋在非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经实现了36家餐饮店的蜕变。

晓英站在“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直营总店二楼的露台上,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薄荷茶。

风里不再是刚来时的沙尘味,而是混着火锅的麻辣香、烤馕的麦香,还有客人们的说笑声,热闹得像重庆的解放碑夜市。

“杨总,这是今年最后一家店的验收报告,您看看。”阿凡提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脸上满是笑意,“萨那郊区的‘丝路餐馆’昨天正式开业,第一天营业额就突破了五千美元,比我们预期的还高!”

杨晓英接过文件夹,指尖拂过“第36家合作店”的字样,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一年前,她刚到萨那的时候,看着那些紧闭的店铺、店主们愁苦的脸,还在担心这个“倒闭餐饮店变身记”的计划能不能成。

可现在,仅仅一年时间,36家店像36颗星星,散落在也门的各个城市,点亮了无数也门人的生活。

“走,我们去清真寺旁边的阿里巴巴的加盟废店里去看看。”杨晓英合上文件夹,笑着对阿凡提说。

“丝路餐馆”的老板是个叫阿里巴巴的年轻人,以前在默罕默德的店里当服务员,看着“绿洲酒楼”从冷清变热闹,也动了合作的心思。

杨晓英他们到的时候,阿里巴巴正忙着给客人端火锅,看见他们来,赶紧擦了擦手上的油,激动地迎上来:“杨总!阿凡提先生!你们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这新店的生意。”杨晓英环顾四周,店里的装修融合了中国的红灯笼和也门的几何图案,墙上挂着一幅“中也友好”的刺绣画,是萨利姆特意请当地手艺人做的。

“托您的福,生意好得很!”阿里巴巴笑得眼睛都眯了,“昨天有个从亚丁来的客人,吃了咱们的鱼羊鲜火锅,说要把配方带回亚丁,还问能不能跟咱们合作开分店呢!”

杨晓英心里一喜:“那你怎么跟他说的?”

“我说得问您啊!”萨利姆挠了挠头,“不过我觉得,咱们的火锅肯定能火遍整个也门!”

正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门口走进来,是默罕默德。他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烤好的馕,笑着说:“杨总,我听说萨利姆开业,特意来送点馕,咱们中国火锅配也门馕,绝配!”

杨晓英看着默罕默德,一年不见,他像是年轻了好几岁,脸上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笑容。

现在默罕默德的“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加盟店,不仅是萨那最火的餐馆,还又开了两家分店,默罕默德还雇了十几个当地的年轻人,帮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默罕默德,你现在可是萨那的‘餐饮大亨’了。”杨晓英打趣道。

“什么大亨啊,都是杨总您的功劳。”默罕默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上个月我女儿考上了萨那最好的中学,学费都是店里赚的钱,我终于不用为钱发愁了。我现在还在帮助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交学费。”

杨晓英心里暖暖的。她想起第一次见默罕默德的时候,他连女儿的学费都快拿不出来,现在却能笑着说“不用为钱发愁”,还能帮助别人,这大概就是她来也门最大的意义。

就在这时,小陈拿着手机跑过来,兴奋地说:“杨总!也门电视台又来采访了!他们说要做一个‘一年蜕变’的专题节目,还要请您当嘉宾呢!”

杨晓英愣了愣,随即笑了。她想起一年前,也门电视台第一次来采访的时候,她还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现在却能从容地跟记者分享这一年的故事。

电视台的采访在“丝路餐馆”的大厅里进行。记者是个年轻的姑娘,叫娜吉娃,去年也采访过“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

她看着满座的客人,对杨晓英说:“杨总,一年前您说要让36家倒闭的餐饮店变身,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您现在做到了,能跟我们说说您的感受吗?”

杨晓英看了看身边的默罕默德、萨利姆,又看了看那些吃得开心的客人,缓缓说道:“其实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把中国的美食带过来,和也门的朋友们一起努力。我记得第一次跟默罕默德先生谈合作的时候,他担心口味不适应,担心没钱装修。可后来我们发现,美食是没有国界的,只要用心做,大家就会喜欢。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我们的慈善事业,让许多上不起学的,也没孩子。能够在我们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资助下有学上。”

她顿了顿,继续说:“这一年里,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沙尘暴延误了食材运输,装修的时候跟邻居起了争执,厨师们一开始不会用中国的调料……可每次遇到困难,都有也门的朋友们帮忙。阿凡提先生帮我们协调当地的关系,默罕默德先生帮我们说服其他店主,还有很多客人,会给我们提建议,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什么口味。所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是我们大家一起的成功。”

娜吉娃点了点头,又问:“那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还会在也门开更多的店吗?”

杨晓英笑了笑:“当然!我们已经收到了很多来自也门其他城市的合作申请,比如亚丁、塔伊兹。而且,我们还想把也门的美食带到中国去,比如你们的烤全羊、蜂蜜馕,让中国的朋友们也尝尝也门的味道。”

采访结束后,娜吉娃握着杨晓英的手说:“杨总,谢谢您。您不仅给也门带来了好吃的火锅,还带来了希望。很多年轻人因为您的项目找到了工作,很多家庭因为餐馆的盈利改善了生活,许多孩子因为你们重新背起书包。你们中国人是我们也门人的真正的朋友。”

杨晓英心里一热,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刚到也门的时候,史国栋跟她说:“阿英,做生意不光是为了赚钱,还要跟当地人交朋友,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现在她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夜色渐深,“丝路餐馆”里依旧热闹。萨利姆正在给客人表演中国的变脸,彩色的脸谱在灯光下变幻,引来阵阵掌声。默罕默德和几个老顾客围坐在一桌,一边吃火锅,一边聊着天。阿凡提拿着手机,正在跟沙特的供应中心联系,商量下个月的食材订单。

杨晓英走到露台,拿出手机给史国栋打了个电话。电话很快就通了,史国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很开心:“晓英,我刚看了也门电视台的预告,知道你要上节目了,并全程观看了节目,我的老婆厉害啊!”

“你怎么知道的?”杨晓英惊讶地问。

“我在非洲也能收到也门的电视台啊。”史国栋笑着说,“对了,我这边的事情差不多稳定了,下个月就去也门找你,尝尝你说的鱼羊鲜火锅,还有也门的馕。”

“好啊,我等你。”杨晓英笑着说,风里的麻辣香似乎更浓了。

她挂了电话,抬头看着夜空。萨那的星星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她想起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在默罕默德的店里喝到苦涩的薄荷茶,第一次在试吃会上看到店主们惊喜的表情,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故事,第一次听到客人说“喜欢中国火锅”……

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每一个都那么清晰,那么温暖。她知道,这只是她在也门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还有更多的朋友要交。

风轻轻吹过,带着火锅的香气,也带着希望的味道。杨晓英握紧了拳头,心里充满了力量。

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中国的美食会在也门生根发芽,中也两国的友谊,也会像这火锅一样,越来越浓,越来越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