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24章 走进老挝 因地制宜

史国栋站在万象凯旋门广场的露天咖啡座前,他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单薄。

他微微低着头,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半张被汗水浸湿的菜单,菜单的一角已经被揉得有些褶皱。

六月的湄公河平原,骄阳似火,仿佛是一口被烧得通红的铁锅。热浪滚滚,即使有偶尔吹过的穿堂风,也带着一股灼人的甜腥气,让人感到有些窒息。

然而,史国栋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这炎热的天气上,他的鼻尖似乎萦绕着一股来自千里之外的香气。

那是重庆巷子里特有的牛油翻滚的焦香,是他熟悉的味道,是他思念的味道。那股香气在他的记忆中萦绕不去,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火锅,想起了和朋友们一起围坐在火锅旁,大快朵颐的场景。

\"史总,老挝人连小米辣都要蘸鱼露吃。\"林薇把冰镇柠檬茶推过来,玻璃罐外壁的水珠在红木桌上洇出深色花痕,\"昨天直营店试营业,三十桌客人里,有十七桌把九宫格火锅改成了清汤锅底。\"

史国栋缓缓地抬起头,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广场,落在了对面那座充满异域风情的法式建筑上。

阳光洒在米白色的廊柱上,使得它们显得格外明亮,而那攀援其上的三角梅更是开得如火如荼,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

三个月前,当他签下租约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想象着川渝火锅那浓郁的香气和蒸腾的热气,将如何在这座东南亚小城中掀起一股热潮,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然而,此刻当他凝视着菜单上那“冬阴功汤底”几个字时,却突然感到一阵刺痛,仿佛这几个字是一把利剑,直直地刺进了他的眼睛。

史国栋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店里的锅底进行调整。他考虑到当地人口味的特点,认为麻辣锅底可能不太符合他们的喜好,于是决定减少麻辣锅底的供应。

与此同时,史国栋注意到北京风味的白味汤锅底在其他地方非常受欢迎,而且这种口味相对较为清淡,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因此,他决定增加北京风味的白味汤锅底,以满足当地顾客的需求。

果然不出所料,当新的锅底推出后,立即引起了顾客们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北京风味的白味汤锅底,以其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迅速成为了店里的招牌锅底之一。

相比之下,原本备受推崇的当地“冬阴功汤底”显得黯然失色。尽管“冬阴功汤底”有着独特的风味,但与京味白味汤锅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史国栋的这一举措不仅让店里的生意更加红火,也让顾客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他的创新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店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在直营店解决了锅底菜品问题后,加盟的六十余店的装修问题又摆在面前。

老挝直营店的装修图纸摊在酒店套房的茶几上,林薇用荧光笔圈出几个争执不下的角落。

原本精心设计的青砖黛瓦,却被法务部无情地驳回了。原因竟然是老挝文化部有一项规定,外籍商户外立面不得使用超过三种以上的本土建材。

这可让负责设计的史国栋有些犯难了,他原本对这个设计充满了信心,认为青砖黛瓦能够完美地展现出建筑的古朴与典雅。

然而,现在却因为这条规定而不得不重新考虑选材。

史国栋苦思冥想,突然灵机一动:“用红泥吧!”他兴奋地说道。

红泥是老挝当地一种常见的建材,不仅颜色鲜艳,而且质地坚硬,非常适合用于外立面的装饰。

\"清盛古镇的那种红泥墙,混着棕榈叶编的格栅。\"史国栋想起去年在泰北考察时,看见当地人家把红泥抹在竹墙上,太阳晒过之后会泛出温润的赭石色,倒像川南老宅里被岁月浸红的木梁。

林薇眼睛亮了:\"我让施工队试试把辣椒串和香茅捆在一起当装饰?\"她翻开手机相册,万象夜市里卖烤鳄鱼肉的摊位前,总挂着成串的青柠和红辣椒,倒有几分川渝人家晒秋的热闹。

两人蹲在建材市场的红泥堆前,正与摊主激烈地讨价还价着。

突然,一个操着福建口音的男人走了过来,他好奇地看着两人,然后主动搭话道:“你们要做火锅中餐啊?”

说话的正是老陈,他在老挝已经做了十年的木材生意,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

老陈一边说着,一边顺手往红泥里撒了一把糯米粉,仿佛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是啊,我们想在这里开一家火锅店。”其中一人回答道。

老陈听后,摇了摇头,笑着说:“去年也有几个四川人来这里开火锅店,结果不到三个月就改成米粉摊啦!”

“啊?为什么呢?”两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老陈解释道:“老挝人吃不得麻,他们的舌头对麻的味道特别敏感,稍微吃一点就会觉得舌头发麻,根本受不了。”

史国栋慢慢地弯下腰,伸出右手,仿佛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动作。他的手指轻轻地触摸着那堆红泥,感受着它的质地和温度。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抓起一小把,放在手心里,让红泥在他的指间缓缓地滚动。

红泥的颗粒非常细腻,就像面粉一样,它们在史国栋的指尖摩擦,发出微弱的沙沙声。随着他的搓揉,红泥逐渐变得柔软起来,原本坚硬的块状物逐渐被揉成了一团。

史国栋继续揉搓着红泥,他的手指在红泥中穿梭,将其不断地翻转、揉捏。渐渐地,红泥开始变得有些湿润,因为他手上的汗水渗透进了红泥之中。

汗水与红泥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触感,既滑腻又有一些黏糊。

随着史国栋的不断揉搓,红泥的颜色也变得更加鲜艳,原本略显暗淡的红色此刻变得明亮而夺目。

他突然想起了重庆解放碑那家老字号,那是一家以麻辣口味着称的餐厅。

在八十年代初,这家餐厅曾经尝试过将麻辣度降低三成,以迎合更多人的口味。然而,这个决定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街坊们纷纷提着空油桶来到店里,抗议老板的这个举动。他们认为老板忘记了餐厅的传统和根基,抛弃了原本的麻辣特色。

史国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些老街坊们激动的表情和言辞,仿佛还历历在目。他不禁感叹,有时候,传统和口味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即使是一点点的改变,也可能引发巨大的反响。

\"麻料减半,加柠檬叶。\"他对着电话那头的底料研发部说,\"让他们把青花椒泡在椰浆里试试。\"史国栋终于找到灵感。

直营店的厨房宛如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战场,各种食材和调料在这里交织碰撞,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左边的灶台上,一口来自重庆师傅的铸铁老锅静静地蹲着,仿佛在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故事。

这口老锅经过岁月的磨砺,锅底已经微微凸起,表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黑色光泽。

而在右边,一口铜锅正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散发出浓郁的番茄椰汁汤底的香气。

这是老挝厨师精心调配的独特汤底,将番茄的酸甜与椰汁的醇厚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林薇设计的餐桌则成为了这场味觉博弈的前沿阵地。餐桌的中央,巧妙地镶嵌着一个可升降的火锅,既方便顾客涮煮各种食材,又增添了用餐的趣味性。

火锅的四周,转盘上摆放着各种精心制作的菜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宫保鸡丁和香兰叶包鱼。

宫保鸡丁色泽红亮,鸡肉鲜嫩多汁,花生米香脆可口,再加上独特的辣味和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而香兰叶包鱼则是一道充满异国情调的菜肴,鲜嫩的鱼肉被包裹在翠绿的香兰叶中,蒸煮后,香兰叶的香气渗透到鱼肉中,使得整道菜都散发出一种清新的香气。

试菜那天,老挝商务部的官员宋萨带来了全家老小。当九宫格火锅端上桌时,穿筒裙的女主人阿莲突然捂住鼻子:\"这是......中国的'魔法'吗?\"她指着翻滚的红油,眼神里既有好奇又有警惕。

史国栋示意服务员端上改良版的毛肚:\"用香茅水焯过,没有那么重的腥味。\"他看着阿莲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在香油蒜泥里蘸了蘸,放进嘴里的瞬间,眼睛倏地睁大了。

\"像在嘴里放烟花。\"宋萨的小儿子阿明抢过话头,已经抓起第二片毛肚往锅里涮。这个在万象国际学校读书的少年,平时最爱的是汉堡,此刻却对着九宫格露出了痴迷的表情。

那天的试菜持续了三个小时,桌上的菜品换了三轮。当林薇把\"大真特卖\"的海报铺在桌上——每周三所有中餐菜品八折,火锅底料买二送一——宋萨突然拍了拍史国栋的肩膀:\"你们知道老挝人为什么爱吃生腌吗?因为以前没有冰箱,只能用鱼露防腐。\"他指了指沸腾的火锅,\"但现在,我们也想尝尝滚烫的味道。\"

在琅勃拉邦的夜市考察时,史国栋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老挝人吃饭总爱围坐在矮脚桌旁,几双筷子伸进同一个餐盘,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接力。\"

这和川渝的坝坝宴多像啊。\"他跟林薇感叹,脚下踢到个空的啤酒瓶,发出清脆的响声。

林薇正在本子上画速写:\"我算过了,老挝全国人口七百多万,六十家店刚好覆盖主要城市和旅游线路。\"

她指着图纸上的红点,从万象到沙湾拿吉,从占巴塞到丰沙里,\"但得改改桌椅高度,符合当地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他们在一座百年寺庙旁的老茶馆里,遇见了想加盟的华侨周老板。这个在老挝开了二十年中餐馆的福建人,指着墙上泛黄的菜单说:\"我这里的鱼香肉丝,要放柠檬和鱼露才卖得动。\"

他端出自己调制的蘸料,小米辣里混着香茅碎,竟和重庆的蒜泥香油有异曲同工之妙。

史国栋突然明白,所谓的本土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口味妥协。

就像老挝人把法国长棍面包切开,夹上鱼露腌肉做成的三明治,他们的火锅也该在红汤里加些香茅的清爽,在宫保鸡丁里添点青柠的微酸。

签约仪式那天,周老板带来了自己酿的糯米酒。琥珀色的酒液盛在竹筒里,喝起来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我父亲四十年前从福州来老挝,背着一口铁锅走了三个月。\"周老板的眼睛亮闪闪的,\"现在好了,你们把整个川渝的味道都带来了。\"

各加盟店集中开业那天,湄公河上刚过雨季的第一个满月。

红泥墙上的辣椒串在晚风里轻轻摇晃,与隔壁寺庙传来的钟声撞个满怀。

林薇设计的灯笼亮起来了,印着川剧脸谱的绸布在暮色里格外醒目,却不突兀——老挝人原本就爱在佛龛前挂彩色灯笼。

史国栋站在门口,看着穿着筒裙的姑娘们挽着手走进来,熟练地用筷子夹起毛肚;看着法国游客举着手机对着九宫格拍个不停,嘴里念叨着\"incroyable\";看着华侨老人颤巍巍地舀起一勺红油,眼眶突然红了。

后厨里,重庆师傅正手把手教老挝学徒炒底料。

牛油在铁锅里化开时,飘出的香气混着院子里鸡蛋花的甜香,漫过红泥墙,漫过青石板路,漫过湄公河上的粼粼波光。

林薇脚步匆匆地跑过来,手中紧紧握着一台平板电脑,仿佛它是一件稀世珍宝。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显然有什么重要的消息要告诉史总。

“史总,您看!”林薇气喘吁吁地说道,同时将平板电脑递到史总的面前。屏幕上显示的是最新的营业数据,史总定睛一看,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开业首周上座率竟然超过了九成!”史总惊讶地说道,“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林薇连连点头,接着说道:“不仅如此,我们改良版的柠檬香油也大受欢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蘸料!”

史总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他深知这款蘸料的独特风味一定会受到顾客的喜爱。然而,正当他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林薇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

“史总,沙湾拿吉的加盟商刚才打电话来说,他们想在火锅里加入当地的淡水鱼。”林薇说道。她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是'鱼羊鲜',本来就该有鱼啊。\"

史国栋望着不远处的湄公河,夜色里的河水像条黑色的绸带,缓缓流向远方。他想起出发前父亲说的话:\"好味道是长脚的,能走到任何地方去。\"

此刻他才真正懂得,那些跟着脚步迁徙的,不只是锅里的红油和香料,还有人们对**生活的共同向往。

夜市的烟火气渐渐升起来了,和川渝味道火锅中餐店的蒸汽缠绕在一起。

有老挝小伙子抱着吉他坐在红泥墙下,弹起了改编版的《成都》,歌词里混着老挝语和四川话,竟也唱得有滋有味。

史国栋突然觉得,这六十家店的蓝图,早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等待被烟火填满的坐标。

或许 someday,当人们提起老挝的味道,除了柠檬草和鱼露,还会想起红泥墙下那口沸腾的火锅——那是川渝火锅的魂。

中国的中餐火锅,必将在东南亚的土地上,开出了一朵朵新鲜的花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