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20章 欧美收官 亚洲序曲

柏林的雨夜总带着点葡萄酒桶发酵后的微醺,史国栋站在\"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欧洲总部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玻璃上的雨痕。

手机屏幕亮着,李秘书长刚拿来柏林店的最新报表——实施《开店管理30条》的第六周,那家曾因\"服务员听不懂德语投诉\"被约谈三次的门店,如今在本地美食网站的评分冲到了4.7星。

\"史总,东欧农场的视频会议准备好了。\"秘书小陈的声音带着点小心翼翼,她知道老板盯着报表时,连呼吸都得轻半拍。

史国栋转过身,西装袖口沾着点火锅红油——下午在里斯本直营店试新锅底时,被沸腾的\"藤椒牛油\"溅到的。

他没在意,反倒指着报表上的\"翻台率\"数据笑出声:\"你看这组数字,李秘书长把'分批次上锅底'改成'按预约时段排岗',硬是让柏林店的晚餐时段多接了两桌客人。\"

小陈递过平板,屏幕上是约瑟夫从纽约发来的视频。镜头里,曼哈顿店的店长正举着手机展示新上线的\"税费抵扣计算器\":\"按照欧洲版30条里的方案,我们把食材采购发票和员工餐补做了合并申报,这个月省了3万2千美元。\"

史国栋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自己把美国版《开店管理21条》发给李秘书长时的场景。

那天在洛杉矶的后厨,他捏着打印出来的纸页,被蒸腾的热气熏得直擦汗:\"你看这第17条,'高峰期每桌限点3份毛肚',到了欧洲得改。那边客人喜欢慢悠悠聊天,限量反而容易得罪人。\"

李秘书长当时在电话那头笑:\"我已经让巴黎店试了'按用餐时长推荐菜量',比如对说要聊两小时的客人,建议点'小份拼盘'。既不浪费,翻台率还没降。\"

此刻雨声渐大,史国栋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林薇从东帝汶发来的视频,背景音里满是鼎沸的人声。

镜头晃了晃,拍到店门口排队的人群,不少人举着手机对着招牌拍——那块写着\"川渝味道·火山岩锅底\"的招牌,特意用了东帝汶传统的木雕工艺。

\"史总你看!\"林薇的声音带着喘,像是刚跑了几步,\"我们把当地的火山岩磨成粉加到锅底里,客人说有种'吃了会喷火'的感觉。刚才还有个印尼游客,非要跟厨师合影,说要带配方回去给老婆看。\"

史国栋凑近屏幕,看见角落里摆着的\"智能点餐机\"——跟欧洲店用的是同一款,但界面多了\"印尼语\"和\" tetum语(东帝汶官方语言)\"选项。

他突然想起李秘书长在欧洲版30条里写的:\"多语言系统不是摆设,得让当地人觉得'这是我们能看懂的中国火锅'。\"

\"那边的食材采购怎么样?\"他问。

\"按你说的,跟当地农场签了直供协议。\"林薇转身对着镜头展示冰柜,\"你看这鲜鱼,就是东帝汶近海捕捞的,比从国内运过去省了三成运费。

就是有个问题——\"她突然压低声音,\"当地人不太能吃辣,我们试了'微辣'和'中辣',还是有人把眼泪辣出来了。\"

史国栋笑了,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慕尼黑店试菜时的情景。当时厨师长为了迎合本地口味,把牛油锅底换成了奶油汤底,结果被他当场倒进了垃圾桶:\"我们是川渝味道,不是'欧洲改良版火锅'。你让东帝汶店加个'辣度盲盒',客人选完辣度,上桌时附赠一小碗解辣的'椰子冰沙'。既保留特色,又让人有新鲜感。\"

挂了电话,史国栋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翻得卷边的笔记本。

里面夹着他在欧美各地考察时的随手记,某一页写着:\"巴黎店:客人嫌香菜太冲,可换成当地的'香芹';纽约店:华人食客抱怨'不够辣',需备'魔鬼椒蘸料';柏林店:素食者多,要开发'菌菇高汤锅底'...\"

这些零散的字迹,如今都变成了欧洲版30条里的具体条款。他突然意识到,所谓\"提质增效\",从来不是硬套规则,而是像熬火锅一样——底料是魂,但得根据食客的口味,加减调料。

这时李秘书长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伦敦店的后厨。

他举着一份\"成本核算表\",兴奋地说:\"史总你看,跟东欧农场直签后,牛羊肉成本降了15%。我让采购部把这个方案发给了亚洲区的同事,他们说泰国的农场也能这么操作。\"

史国栋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东南亚的版图,从泰国清迈到越南胡志明市,从印尼雅加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他想起去年在曼谷考察时,街边摊的老板用中文跟他打招呼:\"中国人?爱吃辣?来份'冬阴功火锅'?\"

当时他就想,川渝火锅和东南亚的辣味,或许能碰撞出点什么。就像欧洲版30条里,把\"藤椒\"和\"迷迭香\"做了结合,意外成了巴黎店的爆款。

\"对了史总,\"李秘书长突然说,\"刚才收到新加坡加盟商的邮件,问能不能提前启动'亚洲版管理条例'的试点。他们说看到欧洲店的成效,想试试'按种族饮食禁忌备菜'——比如对马来族客人,提前备好'无猪肉汤底'。\"

史国栋望着窗外的雨幕,突然觉得这雨声里,藏着亚洲市场的热闹。他想起东帝汶店里那些举着手机拍照的食客,想起柏林店主动点\"特辣锅底\"的本地客人,想起纽约店用省下来的税费新增的\"华人留学生折扣\"。

这些碎片般的场景,突然在他脑海里拼成了一幅清晰的画面:所谓全球布局,从来不是把一家店复制到一百个国家,而是让每个国家的店,都带着自己的印记,却又始终沸腾着川渝火锅中餐的魂。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的新一页写下:\"亚洲篇开篇——从'火山岩锅底'到'冬阴功牛油',让每个辣椒都带着当地的阳光味。\"

雨声渐歇时,史国栋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约瑟夫,他在电话那头喊:\"史总,洛杉矶店刚才接到个预约,说是日本游客,专门来吃'川渝味道',说下个月要在东京开分店,想取经呢!\"

史国栋望着窗外透出的第一缕月光,突然觉得,那些飘过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火锅香,终于要往亚洲的方向,漫过去了。而这一次,沸腾的不只是锅底,还有更多等待被点燃的味蕾。

史国栋在柏林的晨光里收拾行李时,手机弹出一条推送——《纽约时报》美食版刚发了篇报道,标题是《从曼哈顿到里斯本:中国火锅如何征服西方味蕾》。

配图里,曼哈顿店的厨师正用长筷子夹着毛肚,对面的金发食客举着叉子跃跃欲试,背景里的电视屏幕,正播放着欧洲版《开店管理30条》的解读专题。

“史总,去曼谷的机票改到下午了。”小陈推着行李箱进来,看见老板正对着手机笑,“约瑟夫刚才又发消息,说洛杉矶店把‘辣度盲盒’改成了‘辣度挑战’,客人拍视频发社交平台能免单,这周流量涨了40%。”

史国栋把笔记本塞进包里,那本记满了欧美开店心得的本子,最新一页写着林薇的汇报:“东帝汶店的椰子冰沙成了爆款,客人宁愿多等20分钟也要点。建议亚洲店都备点‘解辣神器’,比如泰国的香茅茶、越南的柠檬草冻。”

飞机穿越马六甲海峡时,史国栋翻出李秘书长发来的“亚洲市场分析报告”。其中一页贴着东南亚各国的饮食偏好表:泰国人爱酸辣,马来西亚人忌猪肉,印尼人喜用椰浆,新加坡则是“中西融合”的口味天堂。

“有点意思。”他对着表格喃喃自语,突然想起在柏林店遇到的那位越南留学生。当时女孩对着“番茄牛尾锅底”流泪,说想起了奶奶做的“番茄椰浆汤”。后来厨师长试着往锅底加了椰浆,竟成了留学生圈里的网红款。

抵达曼谷时正值傍晚,史国栋直奔当地的“川渝味道”筹备处。

负责人老张正蹲在地上,对着一堆香料发愁:“史总您看看,这是当地的‘南姜’,比我们用的生姜辛辣,要不要加到锅底里呢?”

史国栋拿起一块南姜闻了闻,突然笑了:“你还记得欧洲版30条里的‘本地食材试验条款’吗?明天让厨房试三种方案:纯牛油、牛油 南姜、牛油 南姜 椰浆。找50个本地人试吃,按投票结果定配方。”

这时筹备处的门被推开,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闯进来,手里举着手机喊:“张哥!东帝汶的林薇部长发来了‘火山岩锅底’的配方表,让我们试试用泰国的‘红宝石矿砂’代替,说颜色更漂亮!”

史国栋凑过去看,发现小伙子的手机屏保是纽约店的“自动智能点餐机器人”。“我去年在曼哈顿留学时吃过,”小伙子挠挠头,“当时就觉得这机器厉害,连‘少麻少辣’都能精确到百分比。现在咱们店也装这个?”

“不仅要装,还要加新功能。”史国栋打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李秘书长在欧洲做了‘宗教饮食禁忌库’,输入客人的宗教信仰,系统会自动屏蔽不合适的菜。到了亚洲,咱们得加个‘过敏原提示’——比如对虾过敏的客人,点任何含虾酱的锅底都会报警。”

深夜的曼谷街头飘着香茅的味道,史国栋在筹备处的白板上画起了思维导图。

左边写“欧美经验复用”:智能溯源系统、动态税费方案、UGc营销模式;右边写“亚洲专属调整”:小份菜比例提高至60%(适应家庭聚餐)、增加“堂食 外卖”双厨房(应对东南亚多雨天气)、与本地寺庙合作推出“素食锅底”(尊重宗教习俗)。

“对了,”他突然转身问老张,“东南亚人爱用现金,智能点餐机得加‘现金支付通道’。不像欧美客人,手机一扫就完事儿。”

老张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翻出一沓问卷:“这是我们在夜市做的调研,你看这条——70%的受访者希望‘能自己调锅底’。”

史国栋眼睛一亮,这让他想起洛杉矶店的“dIY蘸料台”。“那就做‘dIY锅底吧’!”他拿起笔在白板上重重一画,“客人选基础汤底(清汤\/牛油\/冬阴功),然后自己加香料台的调料,按重量收费。既满足新鲜感,又能控制成本。”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薇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镜头里,东帝汶店的厨师正教几个当地员工熬制“藤椒牛油”,姑娘们戴着头巾,小心翼翼地按电子秤上的数字加辣椒。

“史总你看,”林薇指着墙上的“员工培训表”,“按欧洲版30条里的‘阶梯式考核’,她们现在能独立完成80%的菜品了。等泰国店开业,我派两个最厉害的过来当师傅?”

史国栋望着窗外渐渐苏醒的曼谷,突然听见筹备处的厨房传来动静。老张正和厨师长争论着什么,凑近了才听清——原来他们在试“南姜牛油锅”,一个说“南姜放多了抢味”,一个说“就得这么辣才够劲”。

他突然觉得,这场景像极了半年前在巴黎后厨的争论。当时厨师长坚持要用“法国黄油”代替牛油,被他笑着否决:“咱们是川渝味道,不是法餐。但可以在蘸料里加黄油,让客人自己选。”

就在这一瞬间,锅铲与锅子相互碰撞所发出的清脆声响,如同美妙的交响乐一般,萦绕在史国栋的耳畔。

这声音不仅仅是简单的厨具碰撞,更像是亚洲市场上那热闹非凡的烟火气息在他耳边低语。

那些在欧美市场历经磨砺而形成的规则,就如同经过长时间熬煮的火锅底料一般,浓郁而醇厚。

然而,当这些规则来到亚洲这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地方时,它们就像是找到了新的舞台,只需要根据当地独特的口味和需求,适当地添加一些新鲜的食材和调料,就能熬制出另一番令人垂涎欲滴、沸腾不止的美妙滋味。

“让试吃的客人来评。”他对着争论的两人喊,然后掏出手机给李秘书长发消息,“欧洲版30条第22条‘员工激励方案’,到了亚洲得改——东南亚员工家庭观念重,把‘现金奖励’换成‘家人免费餐券’,效果可能更好。”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史国栋看见白板上的“亚洲版管理条例”已经写满了半页。阳光穿过窗户,在“第1条:尊重每双拿起筷子的手”那行字上,投下了一道温暖的光。

他知道,这场从欧美烧到亚洲的火锅盛宴,才刚刚添上第一把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