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城的备战已进入最后阶段,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铁锈混合的气息,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狄仁杰坐镇都督府,统筹全局;权善才日夜巡防城头,声嘶力竭;崔献甫则忙于安抚源源不断涌入城内的难民,焦头烂额。
而在这片混乱与紧张之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悄然从南门出发,绕开官道,沿着一条隐秘的小径,向西北方向疾行。
这支队伍人数不多,约三十人左右,却个个气息沉稳,眼神锐利,行动间悄无声息,显然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他们并未穿着制式军服,而是清一色的深色劲装,外罩便于伪装的杂色斗篷,马匹的蹄子也用厚布包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行进间的声响。
队伍的最前方,并辔而行着两人。
左侧的女子,一身玄色劲装,青丝高束,以一根简单的木簪固定,正是奉旨“协防”、受狄公托付的林薇。她并未佩戴显眼的郡王服饰,打扮得如同一位寻常的游侠首领,只是眉宇间那份沉静与决断,却非寻常江湖客所能拥有。
右侧的男子,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冷峻,目光如电,正是千牛卫中郎将李元芳。他依旧是那一身标志性的暗色劲装,腰悬幽兰剑,背后负着长弓,整个人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刃,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凛冽气息。
这便是狄仁杰与权善才商议后,派出的第一支主动出击的力量。他们的任务并非与突厥主力正面交锋,而是前出至突厥大军侧翼与后方,进行侦察、袭扰,尽可能地拖延敌军主力抵达崇州城下的时间,并寻找可能的破敌之机。
选择林薇与李元芳共同带队,是狄仁杰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林薇麾下的“凤影”精锐,擅长潜伏、刺探与特种作战;而李元芳武功高强,胆大心细,临阵经验丰富,更是狄仁杰最信任的护卫与利刃。两人一文一武,一明一暗(虽然此刻皆在暗中),相辅相成,是最佳的组合。
此刻,队伍在崎岖的山路上沉默地行进着。天色微明,林间弥漫着潮湿的雾气,打湿了众人的衣襟和发梢。
李元芳控着马缰,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环境,耳朵微动,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声响。他的坐骑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谨慎,步伐轻盈而稳定。
林薇同样在全神贯注地观察。她的现代军事知识让她对地形、方位、可能的伏击点有着更敏锐的直觉。她不时抬起手,做出一些简单的手势,身后的“凤影”成员便心领神会,迅速调整队形,或派出斥候前出探路。
两人之间,几乎没有言语交流。
行至一处三岔路口,李元芳勒住马,目光在两条小径上扫过。一条较为宽阔,但痕迹较新,显然近期有大队人马经过;另一条则狭窄隐蔽,掩在灌木丛中。
林薇也停了下来,她翻身下马,蹲在地上,仔细察看着两条路上的痕迹,又抓起一把泥土嗅了嗅。
李元芳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他知道,在追踪和潜行方面,她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片刻后,林薇站起身,指向那条狭窄的小径,低声道:“走这边。那条大路痕迹虽新,但马蹄印杂乱深浅不一,更像是突厥派出的小股游骑或斥候故意留下的幌子,意在迷惑我们。这条小路虽然难行,但植被覆盖完好,更利于隐蔽,而且……我闻到了一点淡淡的、属于突厥人常用的羊膻味和皮革味,虽然很淡,但方向是朝着这边。”
她的分析并非基于高深的内力或玄妙的感应,而是基于细致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这让李元芳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赞赏。他点了点头,没有任何质疑,简单干脆地应道:“好。”
队伍随即转向,钻入了那条隐蔽的小径。李元芳一马当先,手中幽兰剑不时挥出,斩断拦路的荆棘藤蔓,为后续队伍开路。他的动作精准而高效,没有丝毫多余。
林薇则负责断后,同时留意着队伍两侧的动静。她注意到李元芳开路的路线选择极佳,总能找到最省力、最不易留下痕迹的方式通过,心中也不禁暗赞。
途中,他们遇到了一处陡峭的斜坡,马匹难以通行。李元芳二话不说,率先下马,将缰绳递给身旁一名“凤影”队员,然后伸出右手,看向林薇。
林薇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他是要助自己下马并攀爬斜坡。她也没有矫情,将自己的手放入他宽厚温暖的掌心。李元芳稍一用力,便将她稳稳地带下马背,然后自然地松开手,转身开始徒手攀爬,并为后面的人留下借力点和绳索。
他的动作自然而体贴,没有言语,却已将守护之意表露无遗。
林薇看着他那坚实可靠的背影,心中微暖。她紧随其后,动作同样矫健。
翻过斜坡,前方是一条浅浅的溪流。李元芳蹲在溪边,仔细观察着水流和岸边的痕迹。林薇也走了过来,蹲在他身旁。
“有大约十人左右的小队在此歇脚,不超过两个时辰。”李元芳指着岸边几处被刻意掩盖,但仍能看出轮廓的坐痕,以及水中一丝尚未完全沉淀下去的浑浊,低声道,“是突厥的斥候,装备不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