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九月初十,北京皇宫太和殿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殿中铺就的红地毯上。王巢身着玄色龙纹朝服,端坐于临时搭建的摄政宝座上,下方两侧依次排列着文武百官——左侧是周道登、吴甡等明朝旧臣,右侧是李虎、张勇等北伐军将领,众人神色肃穆,目光齐聚殿中,等待着王巢对“明亡应变,北上复京”阶段的总结。
殿外传来三声钟鸣,王巢抬手示意,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自崇祯十七年三月先帝殉国,朕在济南誓师北伐,至今已近半年。这半年来,我们从山东起兵,克沧州、破保定、复北京、逐流寇,终是稳住了北方局势。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复盘这半年的得失,为后续对抗清军、统一全国定下根基。”
话音落下,王巢示意内侍展开一幅巨大的舆图,舆图上用红色标记着中华军已控制的区域——从山东全境,到北京及周边的永平、遵化、通州,再到河北南部的河间、大名,连成一片广袤的疆域,与关外的清军、西边的大顺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我们首先要论功。”王巢的目光落在李虎身上,“李虎,你率二十万北伐军,从德州出发,仅用半月便攻克沧州、保定,直逼北京,逼得李自成弃城而逃,光复京师之功,当属第一!”
李虎出列躬身,声音洪亮:“末将不敢居功!此乃监国大人调度有方,将士们奋勇杀敌之功,末将只是尽了分内之责。”
王巢点头,继续说道:“光复北京后,周道登大人主持先帝谥号与葬礼,追谥先帝为‘明思宗’,以天子之礼厚葬于十三陵。此举不仅告慰了先帝亡灵,更安抚了明朝旧臣与天下百姓之心,让无数曾对我们心存疑虑之人,彻底归心。”
周道登连忙出列致谢:“监国大人亲自护灵,才是此事成功的关键。臣只是按礼制行事,不敢邀功。”
随后,王巢又提及马世奇推行均田制、钱龙锡整顿吏治的功绩:“马世奇在京畿推行均田,收回被豪强霸占的十五万亩耕地,分配给三万余户百姓,让十五万黎民有地可种、有饭可吃;钱龙锡清查贪腐,查处官员三十余人,设立监察院与百姓举报箱,让北京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正是这些举措,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稳定了民心,巩固了统治。”
马世奇与钱龙锡一同出列,齐声说道:“皆是监国大人领导有方,臣等只是执行者。”
王巢摆了摆手,语气转为凝重:“论功之后,更要论过。我们虽光复北京,稳定了北方,但过程中并非毫无纰漏。沧州之战,我军因轻敌,未能及时截断马世耀的退路,让其残部逃往北京,延误了光复京师的时间;北京城内的房屋修缮,因工部官员效率低下,至今仍有数千百姓无家可归。这些问题,诸位需引以为戒,日后不可再犯。”
工部尚书宋应星闻言,当即出列请罪:“臣管理不力,导致房屋修缮延误,愿受责罚!”
王巢看着他,温声道:“责罚并非目的,改正才是关键。宋大人,你需即刻整顿工部,加快修缮进度,务必在十月之前让所有百姓住进新房。”宋应星连忙领命,心中暗自记下教训。
接下来,王巢开始梳理这半年来的核心成果,每一项都关乎后续的发展根基。他抬手示意内侍递上一份奏折,念道:“第一,疆域与民心。如今我们已控制山东、北京、河北南部共三十余府,人口约五百万。通过追谥先帝、均田、整顿吏治,百姓满意度从最初的不足两成,提升至如今的八成,明朝旧臣中有七成已愿意为我们效力,这是我们对抗清军的最大底气。”
众人纷纷点头,周道登补充道:“监国大人,如今北京城内的百姓,每日都在街头巷尾称赞您的功绩,不少人还自发为您祈福。民心所向,便是天意所向啊!”
王巢微微颔首,继续说道:“第二,军队与装备。北伐军从最初的二十万,扩至如今的三十万,加上山东调来的十万陆军、五万海军,总兵力已达四十五万。装备方面,我们拥有后膛炮两百门、坦克五千辆、蒸汽战船二十艘,还有刚从系统兑换的一百架‘飞鸢’(战斗机),武器装备远超清军与大顺军。”
李虎听到“飞鸢”,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监国大人,‘飞鸢’已训练完毕,若与清军开战,定能从空中压制他们的骑兵!”
“第三,经济与生产。”王巢又念道,“均田制推行后,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预计今年秋收可收获粮食五十万石,足够军队与百姓食用半年;山东的军工坊每月可生产后膛炮五十门、燧发枪两万支,基本能满足军队的装备需求;天津港的造船厂已开始建造新的蒸汽战船,预计年底可再添十艘。”
马世奇补充道:“监国大人,我们还从清军手中没收了五十余万两白银、十万石粮食,这些物资已存入国库,可作为对抗清军的储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