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四月十四日寅时,北京皇宫的晨雾还未散尽,一道八百里加急的谍报便冲破夜色,送到了武英殿的议事案前。王巢刚结束对京畿防务的巡查,尚未脱下沾着露水的铠甲,便被内侍急促的脚步声唤回殿内。当他展开那份带着汗渍与尘土的谍报,目光扫过“吴三桂降清”四字时,指节不自觉地攥紧了纸页,连呼吸都沉了几分。
“监国大人,山海关急报!”送报的谍探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喘息,“李自成率二十万大顺军出北京,于四月十二日抵达一片石,与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激战两日。吴三桂兵力不支,已派使者前往关外宁远,向多尔衮献降,愿以‘割让辽东’为条件,请清军入关助战!多尔衮已率十万清军主力,星夜向山海关驰援,预计三日内便会抵达!”
王巢将谍报重重拍在案上,案上的烛火被震得摇曳不止。他快步走到悬挂的北方舆图前,朱笔在山海关与宁远之间划出一道红线:“好一个吴三桂!为保一己之私,竟引狼入室!若清吴联军合流,山海关天险便形同虚设,清军骑兵一旦入关,中原腹地将无险可守!”
殿外的将领们听闻急报,已陆续赶来。李虎、张勇、吴甡等人身着戎装,快步进入殿内,见王巢神色凝重,皆知事态紧急,纷纷屏息静立。
“诸位都看看吧。”王巢将谍报递给李虎,语气沉重,“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十万清军驰援山海关。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而是关乎中原存亡的生死之战!若我们挡不住清军,之前复京、安民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李虎接过谍报,快速浏览后递给身旁的张勇,眉头紧锁:“监国大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只剩三万,但战力强悍,且熟悉山海关防务;多尔衮的十万清军,更是精锐骑兵,冲击力极强。若两军联手,山海关的防御力量将翻倍,我军若要强攻,怕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代价再大,也必须拿下!”王巢的声音斩钉截铁,“山海关是中原的门户,绝不能让清军从这里踏入半步!即刻召集所有核心将领,半个时辰后,武英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半个时辰后,武英殿内已挤满了将领。王巢站在舆图前,手指沿着山海关的防线缓缓移动:“当前局势紧迫,我们只有三日时间准备。首先,必须摸清山海关的具体情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现在部署在何处?李自成的大顺军是否仍在一片石与吴三桂对峙?多尔衮的清军行军路线如何?这些情报,必须在今日午时前查明!”
“末将愿率侦察小队,潜入山海关外围探查!”张勇主动请战,他麾下的侦察兵多是山东本地人,熟悉北方地形,擅长伪装侦察。
王巢点头:“好!张勇,你率五百精锐侦察兵,乔装成流民或商贩,务必在午时前传回情报。记住,不可暴露身份,若遇清军或大顺军巡逻队,以避让为主,安全第一。”张勇领命后,即刻转身出殿,召集部队准备出发。
与此同时,王巢开始部署兵力调动:“李虎,你麾下的十万北伐军主力,即刻从北京出发,向永平方向开进。永平距山海关仅一百余里,可作为我军的前沿阵地,若山海关战事吃紧,你部需在一日内抵达支援。”
“末将领命!”李虎躬身应道,随即问道,“监国大人,北京防务如何安排?若我率主力北上,京城空虚,恐生变故。”
“北京防务交由吴甡负责。”王巢看向吴甡,“你率五万陆军留守北京,加强永定河、卢沟桥一带的防御,同时严密监视京畿周边的大顺军残部,防止他们趁机偷袭。另外,从山东调遣的十万援军,已在德州集结,你需与他们保持联络,确保援军能按时抵达北京,接替部分防务。”
吴甡沉声领命:“请监国大人放心,末将定死守北京,绝不让任何乱匪靠近京城半步!”
部署完陆路兵力,王巢的目光转向舆图上的渤海海域:“郑和,你率五万海军、二十艘蒸汽战船,即刻从天津港出发,前往渤海湾东部海域巡逻。多尔衮的清军若要驰援山海关,除了陆路,或许会从海上运送粮草或兵力。你部的任务,一是拦截清军的海上补给船,二是监视辽东半岛的清军动向,若发现清军有从海上登陆的迹象,务必全力阻击!”
郑和躬身应道:“末将明白!蒸汽战船已检修完毕,粮草与弹药也已充足,即刻便可出发!”
就在众将领各司其职,准备出发时,内侍匆匆进入殿内,递上一份新的谍报:“监国大人,张勇将军的侦察小队传回急报!”
王巢接过谍报,快速浏览后,脸色愈发凝重:“诸位,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糟。吴三桂已将山海关的西罗城、北翼城交给清军驻守,自己则率关宁铁骑驻守东罗城,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对峙于一片石。多尔衮的清军主力,已在四月十四日清晨抵达山海关外的欢喜岭,与吴三桂举行了盟誓仪式,正式达成合作。现在,清吴联军总兵力已达十三万,且清军的后续部队仍在向山海关集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