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68章 品鉴会下

宋神宗的新宋 第68章 品鉴会下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曾公亮作为计相,掌管国家财赋,立刻从另一个角度接话,他袖中手指微动,似乎仍在默算文书上的数字:

“韩相老成谋国,所虑深远,句句金石之言!然,臣掌财赋,统览国用,所见或稍有不同。”

他先肯定了韩琦的担忧,随即话锋一转:“陛下,娘娘,臣观此物,于军旅边事之大计,价值或远胜于市井之利。

我朝北境、西北,苦寒之地,边军将士戍守堡寨,每至隆冬,取暖所需柴炭巨万。采集艰难,运输耗费更是惊人,沿途民夫苦不堪言,国库为之虚耗。若以此物替代,其省下之巨额费用、所解放之运输民力、乃至因此提升之士气与战力,实不可估量!”

他向前微踏一步,声音提高,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突破口:

“故臣愚见,或可暂不涉足民间柴市这潭深水,而专注于军用之需。

一则可完美避开‘与民争利’之嫌,

二则能最快、最直接地强军固本!此乃扬长避短,以点破面之上策!民间之利,或可暂缓图之;强军之机,却刻不容缓!”

他将议题从危险的民生领域,巧妙地牵引至无人可以质疑的国防安全领域。

文彦博身为枢密使,掌管军事,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曾公亮的深意,捻须缓声道:

“明仲(曾公亮字)此议,深得枢要!河北、陕西诸路,边陲苦寒,烽燧戍堡,将士们冬夜苦寒尤甚。

若敕令河北、陕西诸路禁军及沿边戍军,优先换装此物与配套炉具,其利有三:

一则可极大缓解边军冻馁之苦,保士卒战力;

二则此二路本就煤源丰富而木柴相对匮乏,就地取材,事半功倍;

三则,其地远离汴京是非之地,柴薪行会势力鞭长莫及,推行阻力最小。此正合《孙子兵法》所言‘避实击虚’。

待军中广泛应用,见得大效,根基稳固之后,再徐图民间推广之法,则水到渠成矣。”

他将“以点破面”的战略具体化、地理化,选择了最优的突破口。

一直仔细检查炉灶、甚至用手指感受过炉温的章惇,此刻声音铿锵而起,带着他一贯的锐利与务实:

“文相公筹划得当!然既定策专供军用,则规制、标准、安全,绝不可如民间般松散!

既知有畏潮、易碎、浊气三弊,则必须以雷霆手段克之!

臣请奏:应立即于军器监下,特设‘煤炉作’,专司此事。召集工匠,研制防潮之法、改良配方增强煤饼韧性、设计减震之运输器具。

更需由枢密院行文,颁下严令:凡军中使用此炉,营帐取暖,必须预留通风口,违此令者,以军法论处,绝不姑息!非如此,不能取其大利而避其大害,更不能将此物真正转化为可靠的战力!”

他提出了具体的执行机构和平格的安全军令,展现了极强的执行力。

吕惠卿沉吟片刻,接口道,他的思维更倾向于制度设计:

“子厚(章惇字)兄所言极是,军器监改制,势在必行。然臣以为,全部官造,恐效率低下,亦易生弊。不若仿效茶盐之法,行‘煤引’特许之制。

可允曹家等合规商户,依朝廷定下的‘军需法式’专供禁军边军,朝廷则确保其销路,并给予相应钱粮、税收之利。

如此,朝廷未与民争利,反是授民以利(稳定的军需订单),强军之目标亦可达成,岂不两全?至于民间,可视其自愿,愿仿此规制者,朝廷可提供法式,但暂不强制,亦不承担主责,如此,则非‘与民争利’,乃‘与民便利’。”

他构思了一套官督商办、以契约和利益为驱动的供应体系,再次巧妙避开了政治风险。

始终关注技术细节的苏颂,立刻对“法式”二字表示高度赞同:

“吕学士所言‘法式’至关紧要!臣观此炉,其孔洞之深浅、疏密、排布,乃至炉壁之厚薄,绝不可任由工匠凭经验随意打造。

必须由工部、军器监牵头,详加测算实验,定下最优之规制,刊印成图谱、法式,严格颁行于所有承接军需之作坊。如此,则出产之物规整划一,效能最高,浪费最少,安全最有保障。”

冯京最后笑着总结,其考虑更为全面:

“诸公之论,已极为周详。然臣仍欲补充一点,即因地制宜。我大宋疆域万里,南北物产气候迥异。

河东、陕西北方之路,煤多而柴贵,天寒地燥,正可大力推行此物;而荆湖、川蜀、岭南等地,木柴丰饶,气候湿热,对此物需求本就不急迫,则可暂缓施行,

或仅于少量官衙试用。甚至于军中,北边戍军宜配此炉,南方驻军则仍可以柴灶为主。万不可追求急切,强求一律,反生扰攘,因地制宜,方为治国理政之道。”

帝座上的赵顼,静静聆听完麾下重臣这场从弊端到风险、从破局到执行的深入辩论,脸上最终露出了欣慰而决断的神色。殿内一时沉寂,只余炉火噼啪与殿外灶锅愈发沸腾的“咕嘟”声,那炖肉的浓香已浓郁到令人无法忽视。

“善!大善!”赵顼缓缓起身,黄色龙袍在幽蓝炉火的映照下,显得深沉而充满力量。

“皇后躬亲试用,明察其三弊;韩相公深谋远虑,警示其大险;然曾相公、文相公更高一筹,于危局中觅得‘专攻军用’之活棋!章惇、吕惠卿、苏颂、冯京诸卿,继而完善其法,补全其策!诸卿今日所论,层层递进,老成谋国,深得朕心!”

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由决断转为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嘴角甚至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既已定策,便依此方略:暂不扰民,专注强军,以北促南,以点破面!着枢密院、三司、工部,即刻会同军器监、曹家,制定河北、陕西诸路边军及禁军专用之煤炉、煤饼‘军需法式’,严控质量,专供军用!

韩琦、曾公亮二卿总揽协调,文彦博督办军中推行事宜。务求今冬之内,便要让京城禁军将士,受此新暖之恩泽!”

“臣等遵旨!陛下圣明!”群臣肃然躬身领命,一场可能引发朝野震荡的变革,终于找到了稳妥的起点,所有人都暗自松了口气,殿内紧绷的气氛稍稍缓解。

正在此时,向皇后莞尔一笑,凤目流转,声音温婉地打破了这短暂的肃静:

“陛下,正事既已议定,诸相公们费心劳神半日,想必也饥了。殿外五口大灶,炖肉蒸饼,香气袭人已久,岂可白白烹煮?岂非辜负了这新灶初火之功?”

她侧首对赵顼轻声道,却又让周围臣子都能听见:“官家,不如便在此处,以此新炉新灶所出之食,犒赏一番诸卿?也正好让诸位相公,亲口品品这‘军国利器’之火候,究竟如何。”

赵顼闻言,朗声一笑:“皇后所言极是!是朕疏忽了。李宪!”

“奴婢在!”

“即刻将殿外灶上所炖之肉、所蒸之饼,并御膳房备下的几样小菜,悉数呈上!朕与皇后,今日便在此垂拱殿,与众卿共进午膳!”

“遵旨!”

皇帝命令一下,气氛顿时活络起来。内侍们迅速抬来一张张紫檀木小几,置于每位大臣面前。

旋即,宫人们鱼贯而入,将大碗酥烂喷香的炖羊肉、一盘盘暄软雪白的蒸饼、几样精致清爽的时蔬小菜,以及温好的御酒,井然有序地布于案上。肉香、面香、酒香瞬间充盈殿宇,与蜂窝煤炉散发的干暖气息混合在一起,竟生出一种奇异的、令人安心的人间烟火味。

韩琦看着案上肉食,不由又想起方才所言樵夫生计,摇头轻叹,却也不再多言,执箸尝了一口,缓缓点头:“嗯,火候确是透烂,非慢火不能为。”

欧阳修吃得甚是畅快,笑道:“稚圭兄,且安心享用。能省下砍柴运柴之力,充实边备,将士们能吃上这般热饭热食,亦是功德。”

曾公亮细嚼慢咽,心中默算着这一餐若推广至全军能省多少,口中道:“滋味甚好,关键是火力稳定,易于掌控,于军旅炊事大有益处。”

章惇吃得最快,风卷残云,一边吃一边仍不忘对吕惠卿道:“可见统一法式之要紧!若各处炉灶火候皆能如此,则军粮制备效率必大增!”

吕惠卿含笑应着,举止斯文,心中已在盘算“煤引”章程该如何与军需采购衔接。

苏颂对食物本身兴趣不大,反倒对盛肉的陶碗受热均匀与否多看了几眼。

冯京则笑着向帝后方向举杯:“陛下,娘娘,此宴别开生面,臣等有幸,既议国事,亦尝新炊,更感陛下体恤臣下之心。”

赵顼与向皇后亦含笑进了一些饮食。向皇后尤其细心,吩咐宫人为几位年迈的老臣多添了些软烂的肉食。

在这一片难得的、略显轻松的进食氛围中,刚才定下的军国大策,仿佛也随着这温暖的食物一同沉淀下来,变得更为具体和真切。

透过眼前的饭食,所有人都更直观地理解了那蓝色火焰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温暖和节省,更是效率、稳定与一种潜在的、足以改变后勤与边备格局的力量。

宴毕,众臣谢恩告退。走出垂拱殿,深秋的寒气再度袭来,却让人精神一振。回首望去,殿内那十二星蓝焰仿佛仍在安静燃烧,而殿外那五口大灶的余烬虽已渐冷,但其烹出的食物所带来的暖意与启示,已深深烙入每位重臣心中。

以军为先,以北为要,步步为营——这簇由帝后亲手点燃、经群臣精心谋划的“战略之火”,终于穿透了重重迷雾与险阻,找到了它的方向,即将向着北方辽阔而寒冷的疆域,稳定而有力地蔓延开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