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77章 思想碰撞下

宋神宗的新宋 第77章 思想碰撞下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司马光静听完毕,面容沉静,缓缓起身。他学识渊博,为人耿介,乃旧学之楷模。

“介甫兄所解《周礼》,字句不差,然其精神,光窃以为有商榷之处。”他开口便温和却坚定地切入分歧。

“《孟子》有云:‘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先王设泉府,或有其特定时节之用,然其本意在于方便民众,非为取利。更非令官府置身市井,与商贾争毫厘之利。”

他目光扫过王安石,语气转为凝重:“若依此例,令官府行借贷之事,收取利息,则官府即为放贷之主体,此非‘惠民’,实为‘与民争利’!”

他声音沉郁,掷地有声:“夫天子之责,在养源,不在敛财。养源者,在使百姓富足,藏富于民。

若人主弃天地之造化,争商贾之毫末,非唯失王者之体统,更将使天下之人,言必称利,仁义尽丧!此非治国之正道,实乃乱邦之先兆!”

王安石立刻反驳,言辞犀利:“君实兄(司马光字)岂不闻‘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国之用度不足,若非开源,莫非坐视困窘?泉府之法,正乃开源而不伤民之策!

官府借贷,取息轻微,远低于豪强之‘倍称之息’,此乃夺豪强之利以济国用、惠小民,何来‘争利’之说?莫非坐视百姓受高利贷盘剥,方为‘仁义’?”

司马光寸步不让:“理财之要,在于节流,在于汰冗,岂在锱铢必较于升斗小民?况官府行事,必有胥吏经手。

胥吏借此法,上下其手,必致强配抑勒(强行摊派勒索)!届时,良法美意,尽成害民恶政!恐贫者未必得贷,而中产以上必受其扰!此非臆测,乃历代吏治之痼疾也!与其兴利而启扰民之门,不若修德而省浮费之用!”

二人你来我往,引经据典。王安石援引《周礼》、《管子》,强调先王遗意与现实的财政需求;司马光则固守《孟子》、《论语》之教,坚守儒家“重义轻利”的王道理想,反复警示“与民争利”将导致的道德滑坡与行政**。

堂下太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心潮澎湃。有学子为王安石的锐意进取、寻求富国强兵之术而激动不已;亦有学子为司马光的坚守道统、忧国忧民之忱而深深折服。

双方各有拥趸,辩论至激烈处,台下亦不免低声议论,相互辩难。

这场原本局限于太学讲堂的学术辩论,因其议题直指国家困境的核心——“钱从哪里来?”——以及两位主讲人的崇高声望,迅速如野火般传遍汴京。

不过数日,酒肆茶馆、勾栏瓦舍,处处可闻士人乃至市井小民议论此事。

“王学士所言在理!官府若肯低息借贷,我等小民何须受那豪强盘剥?”

“非也非也!司马公才是老成谋国之言,官府放贷,成何体统?那帮胥吏岂是良善之辈?”

“说到底,还是朝廷用度不足……”

“是啊,若能寻得一条不加赋而足国用的路子……”

一场原本纯粹的经义辨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京师的关于国家出路的大讨论。

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位后世眼中的“旧党领袖”与“新党首领”,他们的思想碰撞,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预示着熙宁年间一场更大风暴的来临。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年轻的皇帝赵顼悄然布局、稳固朝堂的同时。思想的火花,已然先于政令,开始在帝国的肌理中迸发、蔓延。

数日后,王安石与司马光太学辩论的风声不可避免地传入宫中。赵顼在与几位近侍或前来探口风的温和派老臣谈话时,被问及对此事的态度。

近臣(小心翼翼地问):“陛下,近日汴京士林间,因王学士与司马学士一场经义辩论,颇有些议论纷纭之意……不知陛下……”

赵顼闻言,放下手中的奏章,脸上露出一丝淡然甚至有些赞许的笑意,他语气平和,仿佛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议论?议论得好啊。”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太学的方向,声音清晰而沉稳:

“王介甫据《周礼》言泉府赊贷,司马君实引《孟子》驳与民争利。

二人皆引经据典,皆是出于公心,为我大宋之国运民生而思辨。此乃士大夫之本分,亦是朝廷之福气。”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加重了几分,定下了调子:

“什么时候,我大宋的士大夫连切磋学问、探讨国策都不能畅所欲言了?只要秉持公心,对事不对人,言之有物,那便说得好!”

“如今国用不足,强敌环伺,正是需要群策群力、共寻出路之时。或许王介甫说得对,或许司马君实说得对,或许……二人之言兼而取之,方能找到一条稳妥之道?”

他最后总结道,语气意味深长:

“朕的态度就是,让大家都想,让大家都说。道理不辩不明。朕,乐见其成。”

熙宁元年三月中,汴京的春意愈浓。太学辩论的余波未平,市井间关于“开源”与“节流”、“王道”与“霸道”的争论愈发火热。

这一日,赵顼并未在垂拱殿处理政务,而是独召王安石至御花园赏春。园内百花初绽,蜂蝶纷飞,一派闲适景象。二人身着常服,屏退左右,仿佛只是君臣二人偷闲漫步。

赵顼随手拂过一枝含苞的海棠,看似随意地开口,语气轻松:

“介甫,近日汴京内外,因你与君实一场辩论,可谓是满城争说《周礼》、《孟子》,都在议论这国用匮乏之策,如何‘生财’,如何‘取义’。朕闻之,倒是觉得颇有意思。”

王安石微微躬身:“臣与司马学士各执一见,惹得朝野议论,扰攘圣听,是臣之过。”

“诶,何过之有?”赵顼笑着摆手,

“朕说过,士大夫畅所欲言,是朝廷之福。大家都在想‘钱从哪里来’,这是好事,说明心系国事嘛。”

他话锋轻轻一转,如同闲聊般继续说道:“不过啊,朕这几日夜里思忖,忽然另有所感。”

他停下脚步,望向一池刚解冻的春水,语气变得深沉起来:“这‘财’之一字,固然紧要。然则,财由人理,事在人为。纵有良法美意,若无得力之臣去执行,终是画饼充饥,甚至可能徒增扰攘,反成祸端。”

他转过头,目光温和却极具穿透力地看着王安石:“介甫,你说,是与不是?朕如今最深切的感受,不是缺钱,而是缺人啊。缺那等真正能明悉时务、勇于任事、能将朝廷良法落到实处的干才。”

王安石是何等聪明之人,皇帝的话已点到这个份上,他心中瞬间如同电光石火,豁然开朗!他之前沉浸在如何设计“泉府”、“青苗”等具体法度,却未曾从更根本的“人”的角度去通盘思考。

他立刻接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和恍然:“陛下圣明!臣愚钝,竟未思及此!陛下所言,实乃擎画之本!确是如此!若所用非人,良法亦成苛政;若得人而治,弊政亦可徐徐图之而革除!”

赵顼见他已明白,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继续点拨道:“故而,朕以为,眼下之争,重在‘术’;而国之长远,重在‘本’。这‘本’在何处?朕思来想去,便在科举之上,在育才、选才之道上。”

他仿佛自言自语,又似在与王安石探讨:

“现行科考,诗赋华美,却于世务何益?若能在科考中,更加看重经义策论,引导天下读书人,不再只知皓首穷经、雕琢词句,而是去思考现实难题,去寻求解决之道……如此,十数年后,朝廷何愁无人可用?又何愁新政无继?”

“陛下!”王安石此刻已是心潮澎湃,赵顼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一个比纠结于单一法令更宏大、更根本的战略方向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他深深一揖:“陛下烛照万里,臣不及万一!此方是正本清源之论!若欲求富国强兵,必先改革取士之法,使天下英才之所学,皆与国用之所需相合!如此,方能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则何弊不可革,何难不可克?”

赵顼含笑点头,知道火候已到,便不再多言,复又前行赏花:“朕不过偶有所感,随口一说罢了。介甫乃经世之大才,于此道必有高论,可细细思之。”

“臣,遵旨!”王安石的回答铿锵有力。此刻,他心中的目标已不再仅仅是设计一两项法令,而是如何从根本上重塑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