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95章 贤良名声远播,商界助力显价值

江南的暮春,苏州府的市集上总是热闹非凡。布市街旁的茶馆里,几位茶客正围着一张桌子,兴致勃勃地议论着:“你们听说了吗?苏将军家的小姐苏瑶,开的那个逸品女红坊,可帮了不少穷苦女子!我家邻居林嫂,以前一天赚三十文都难,现在在女红坊做工,一个月能拿两千多文,不仅给她夫君治好了腿,还送孩子去私塾读书了!”

“可不是嘛!我家娘子前两天在逸品轩买了个刺绣香囊,绣的莲花跟真的一样,才五十文钱,比集市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好多了!听说这香囊都是女红坊的女子做的,买一个还能帮衬她们,咱们也乐意!”

茶客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传到路过的苏州府知府耳中,他笑着摇了摇头 —— 自逸品女红坊运营三个月来,这样的称赞他早已听了无数次。百姓们不仅口口相传,还有十余户受益的家庭,自发凑钱做了一块 “贤良淑德,为民谋福” 的木牌,送到了女红坊门口,苏瑶推辞不过,只能将木牌挂在院子的显眼处,每当女子们看到木牌,心中便多了几分干劲。

苏瑶的名声,不仅在江南民间传开,还传到了长安的朝堂之上。早朝后的议事中,户部尚书提及江南织造税收增长时,特意说道:“江南织造府能扭转乱象,逸品女红坊功不可没。苏瑶姑娘以女子之身,将商业与民生结合,既带动了布匹销售,又帮助百余女子增收,实为‘实用利民’的典范,这样的人才,值得朝廷鼓励。”

连此前对女子参与官营事务颇有微词的保守派,态度也悄然转变。张柬之的门生、吏部主事李大人,在一次私下议事中说道:“苏定方之女苏瑶,开设女红坊虽有违‘女子相夫教子’的传统,却切实解决了贫困女子的生计问题,让她们不再依赖救济,反而能为家庭、为朝廷创造价值。可见女子并非只能困于内宅,亦能为朝廷分忧,为民生出力。”

这番话传到张柬之耳中,他虽未公开表态,却也没有反驳 —— 此前他派去江南的亲信,传回的奏报中详细描述了女红坊的运营:女子们有序劳作,收入稳定,百姓好评如潮,并无半分乱象。张柬之看着奏报,沉默良久,最终只是叹了口气,将奏报放在案上,默认了这份认可。

面对纷至沓来的称赞,苏瑶却并未骄傲。一日午后,她带着随从去苏州府下辖的乡镇巡查,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看到一位名叫王婶的女子,正坐在自家门口缝补衣裳,身旁还躺着生病的老母亲,孩子则在一旁玩耍。苏瑶上前询问,得知王婶也擅长女红,却因要照顾母亲和孩子,无法去城里的女红坊做工,只能接些零散活计,收入微薄。

“这样的女子,江南还有不少吧?” 苏瑶问随行的乡镇里正。里正点头道:“回苏姑娘,像王婶这样的,每个村都有三四户,家里有老人或孩子要照顾,走不开,只能守着家做些针线活,日子过得苦啊。”

苏瑶心中一动,回到女红坊后,立刻给长安的李逸写信,提出新的构想:“李逸哥哥,我想在女红坊推出‘居家制作’模式 —— 让那些无法到坊做工的女子,在家中制作香囊或简单的棉布衣物,我们定期派人上门收取成品,按件付酬。这样既能帮助更多女子,也能扩大女红坊的产量,满足逸品轩的订单需求。”

李逸收到信后,当即回信支持,还附上了具体建议:“‘居家制作’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原料配送与成品回收,二是质量把控。可在江南各州县的乡镇便民处设立‘女红代收点’,由代收点统一发放原料、回收成品、检验质量,再由代收点将成品运往女红坊总部,这样既方便女子交送,也便于管理。”

苏瑶按此建议,立刻行动。她先在苏州府周边的五个乡镇试点,选择乡镇中心的杂货店或驿站作为代收点,与店主签订协议:代收点负责登记居家制作女子的信息、发放原料(按女子的产能定量发放,避免浪费)、回收成品并初步检验(检查针脚、图案是否合格),每协助完成一笔交易,给予店主五文钱的提成。

王婶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到代收点报名。代收点的店主给她发放了制作十个简易款香囊的布料与丝线,还附赠了一张针法示意图:“王婶,您做好后拿回来,我检查合格了,就给您两百文钱,要是做得好,下次还能给您发精致款的原料。”

王婶抱着原料回家,日夜赶工,只用五天就完成了十个香囊,针脚整齐,图案完整。店主检验合格后,当场给了她两百文钱。王婶拿着钱,激动得眼泪都掉了:“这下好了,我在家照顾母亲和孩子,也能赚钱了!多谢苏姑娘,多谢你们!”

试点成功后,苏瑶在江南十余个州县设立了三十余个代收点,共招募了两百余名居家制作的女子,其中既有像王婶这样的家庭主妇,也有手脚不便的残疾女子。为了保证质量,苏瑶还让女红坊的资深绣娘,每月到各个代收点巡查一次,现场指导居家制作的女子,纠正她们的针法问题,确保成品符合标准。

随着 “居家制作” 模式的推广,逸品女红坊的月产量较之前翻了一倍,刺绣香囊月产量达到九千个,棉布衣物月产量达到六百件,不仅满足了逸品轩江南分店的需求,还供应到了长安、洛阳的逸品轩总店,甚至有西域商人批量采购香囊,运往西域售卖。

看着女红坊的利润稳步增长,苏瑶又有了新的想法 —— 用部分利润开设 “女子技能培训班”,免费教授贫困女子刺绣、缝纫技艺。她在女红坊旁边租了一间闲置的院落,作为培训场地,购置了针线、布料等教具,还从女红坊挑选了五名技艺精湛的女子担任讲师,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每期招募三十名女子,优先录取无手艺、无收入的贫困女子。

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得十分细致:第一周教授基础针法(平针、回针、锁边针),第二周教授简单刺绣图案(花朵、叶子),第三周教授裁剪技巧,第四周进行实操练习(制作简易香囊或短衫)。学员结业时,需完成一件合格的作品,合格者可选择进入女红坊做工,或加入居家制作队伍,实现稳定就业。

培训班首期招募的三十名女子中,有一位名叫阿翠的姑娘,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从未接触过女红。入班后,阿翠格外刻苦,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讲师教的每一个针法,她都反复练习,手指被针扎破了,贴上布条继续练。结业时,她制作的一朵牡丹香囊,针脚细密,颜色鲜艳,被评为 “最佳作品”,顺利进入女红坊刺绣组做工。

“要是没有苏姑娘的培训班,我现在还在街头乞讨呢!” 阿翠拿着第一个月的薪水,给女红坊的院子里种了一株牡丹,“我要好好做工,以后也像苏姑娘一样,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

苏瑶的这些举措,再次传到了长安。唐太宗看着江南知府递上的奏报 —— 上面详细记录了 “居家制作” 帮助两百余名女子增收、“技能培训班” 让三十名贫困女子实现就业的事迹,心中十分欣慰,当即下旨:“苏瑶心系民生,以商业之法助女子增收,以技能培训赋女子谋生之力,显贤良之德,彰实用之智。特赐‘江南民生典范’匾额一方,黄金百两,锦缎二十匹;另允逸品女红坊享受江南各州府商税减免五年之优,以励其行。”

旨意送达江南的那天,苏州府的官员、女红坊的女子们,还有周边的百姓,都聚集在女红坊的院子里。当内侍展开那方烫金的 “江南民生典范” 匾额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苏瑶双手接过匾额,指尖微微颤抖,她看着眼前的众人,声音带着几分激动:“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所有靠双手努力生活的女子,属于支持女红坊的每一个人,更属于‘实用利民’的商业理念!”

站在人群中的苏定方,看着女儿从容自信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当晚,他特意邀请李逸(此时李逸因考察江南商路来到苏州)到府中饮酒,感慨道:“以前我总担心女子在外抛头露面,会遭人非议,误了终身。现在看来,只要能为百姓做实事,能创造价值,就能赢得尊重。苏瑶能有今日的成就,多亏了你平日里的启发,让她明白‘商业亦能助民生’的道理。”

李逸举起酒杯,笑着回应:“苏将军过誉了。苏瑶能有今日,靠的是她自身的才干与同理心 —— 她能看到贫困女子的困境,能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还能坚持落地执行,这才是最难得的。其实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只要秉持‘实用利民’的初心,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就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苏瑶的经历,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商界的力量 —— 商界不仅能盈利,还能成为助力民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江南的春风再次吹拂,逸品女红坊的院子里,牡丹花开得正艳,女子们依旧在忙碌着 —— 刺绣组的林嫂,正带着新学员练习莲花刺绣;缝纫组的王姑娘,在给棉布短衫绣上精致的兰花;居家制作的王婶,托人将做好的香囊送到代收点,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苏瑶站在院子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力量。她抬头望向远方,江南的田野里,新种下的水稻绿油油的,充满生机;市集上,百姓们提着刚买的布料、香囊,笑容满面。她知道,自己的 “商界助力” 之路才刚刚开始 —— 未来,她计划将女红坊的模式推广到岭南、蜀地,帮助更多地区的贫困女子;还想开发更多民生商品,如适合老人的柔软棉布、适合孩童的耐磨衣物,让 “逸品女红” 的招牌,不仅代表着精致的手艺,更代表着温暖的民生关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 “江南民生典范” 的匾额上,光芒温暖而坚定。苏瑶握紧双手,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愿每一个有手艺的女子,都能靠双手活出尊严;愿每一份商业力量,都能为大唐的民生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便是她作为 “商界助力者”,最坚定的追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