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96章 洞察税制弊端,李逸深思改革路

春日的长安,总带着几分慵懒的繁华。朱雀大街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绸缎庄的伙计站在门口招揽客人,香料铺的香气飘出半条街,往来的行人穿着春衫,脸上带着闲适的笑容。可李逸漫步在这热闹的街市中,眉头却始终紧锁,目光掠过眼前的繁华,落在那些藏在街角、略显局促的身影上 —— 他要找的,不是锦衣玉食的贵族,而是被现行税制压得喘不过气的平民百姓。

走到西市南侧的小巷口,李逸看到了卖菜的王二。王二推着一辆破旧的独轮车,车上摆着几捆青菜、萝卜,他正一边给客人称菜,一边低声叹气。李逸走上前,假装买菜,随口问道:“王大哥,看您愁眉苦脸的,是生意不好做?”

王二称好菜,接过铜钱,无奈地摇了摇头:“生意还行,就是这税太重了。咱们按户缴税,不管赚多赚少,每月都得交五十文。我这菜摊,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三十文,差的时候才十几文,除去成本,每月能剩下一百文就不错了,一半都得缴税,日子紧巴巴的。”

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家酒楼,声音压低了几分:“你看那家‘醉仙楼’,老板是吏部李尚书的远亲,说是按户缴税,可人家一年缴的税,还没我半年多!咱们小老百姓,没靠山,只能老实交钱,哪敢跟他们比?”

李逸心中一沉,又走到巷尾的一家裁缝铺。铺主是位姓陈的老汉,正戴着老花镜缝补衣裳,铺子里冷冷清清。“陈老汉,您这铺子怎么没客人?” 李逸问道。

陈老汉放下针线,叹了口气:“客人少,缴完税更没剩多少了。我这铺子,每月营业额也就五百文,除去布料成本,利润不到两百文,可按户缴税,每月得交八十文,再加上房租,能不亏就不错了。前阵子隔壁的铁匠铺,就是因为缴不起税,关门了。”

离开西市,李逸又骑马去了长安城外的村落。农户张老汉的家,低矮的土坯房,院墙多处开裂,院子里晒着少量的谷子。张老汉正坐在门槛上,拿着算筹计算今年的收成,看到李逸,连忙起身迎接。

“李郎君,您怎么来了?快进屋坐。” 张老汉热情地招呼,却难掩脸上的愁容。

“张大叔,今年收成怎么样?” 李逸坐下,看着桌上的算筹。

“收成还行,一亩地收了两石谷子,可税也重啊!” 张老汉拿起算筹,算了起来,“我家有三亩地,按户缴税,每年得交两石谷子。今年收成六石,除去税,再留两石当种子,剩下的两石,够全家四口人吃半年,下半年还得靠种些杂粮度日。要是遇上灾年,收成都不够缴税,只能借钱,利滚利,更难还了。”

他指着村东头的一片田地:“那是户部王侍郎家的田,有一百多亩,说是按户缴税,可人家年年都以‘灾年减产’为由,申请减税,实际缴的税,还没我这三亩地多。咱们小农户,没文化,没靠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避税,自己苦熬。”

接连几日,李逸走遍了长安的市集、村落,还去了几家世家经营的产业 —— 尚书府的绸缎庄,账本上写着 “月营业额五千文”,实际却能卖到两万文;将军府的粮铺,靠着 “军粮储备” 的名义,常年免税;甚至有世家将商铺挂靠在 “寺庙产业” 名下,借着 “寺庙免税” 的政策,一分钱税都不用交。

回到府中,李逸将调研的情况整理成笔记,又从户部借来近五年的税收卷宗,在书房里翻看到深夜。卷宗上的数据,更直观地暴露了税制的弊端:

平民税负占比高:长安城内,占总户数 80% 的平民(小商贩、农户),缴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 60%,而他们的总收入,仅占全城总收入的 30%;

世家税负占比低:占总户数 20% 的世家、富商,缴纳的税收仅占总税收的 40%,他们的总收入却占全城总收入的 70%;

避税漏洞多:世家常用的避税手段有 “虚报营业额”“挂靠免税名义”“申请虚假减免” 等,仅去年一年,因避税流失的税收,就达五十万贯。

“按户征税,看似公平,实则最不公平。” 李逸合上卷宗,揉了揉疲惫的眼睛,心中满是忧虑。他想起之前推动的制糖改革、科举改革,都是为了 “实用利民”,而税制改革,关乎每一个百姓的生计,更是刻不容缓。

接下来的几日,李逸闭门不出,反复琢磨改革方案。他想起在天竺考察时,当地有 “按收入征税” 的做法;也想起苏瑶女红坊的账本管理,清晰记录营业额,便于核算。结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他渐渐有了思路:推行 “按资产征税”,根据商户、农户的实际资产与收入,制定不同的税率,兼顾公平与民生。

为了让方案更可行,李逸还特意找来老张商议。老张跟随李逸多年,熟悉商业与民生,听完李逸的想法,他有些担忧:“郎君,按资产征税是好,可世家肯定反对 —— 他们的产业多,按资产征税,得缴不少钱,肯定会找借口阻挠。而且如何核算资产,如何防止虚报,也是个难题。”

“这些我都考虑过。” 李逸点头道,“核算资产方面,商户需建立详细账本,记录每日营业额,官府定期抽查,若发现虚报,加倍处罚;农户则按‘土地亩数’与‘收成’核算,土地分等级(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收成按当年实际情况统计,由村里的里正与农户共同签字确认,确保真实。”

他顿了顿,补充道:“为了照顾贫困农户,还可以推行‘以工抵税’—— 农户若缴不起税,可申请去官府的工程项目(如修水渠、铺路、维护驿站)做工,按做工天数抵税,一天抵五文钱,既减轻农户经济压力,又能为国家基础建设出力。”

老张听后,点头赞同:“这样一来,既公平,又照顾了平民,还能增加官府的工程人力,确实可行。只是逸品轩作为大商户,按营业额征税,得缴不少钱,会不会影响利润?”

“逸品轩要率先垂范。” 李逸坚定地说,“我已让账房整理逸品轩的营业额,按 5% 的税率核算,每月主动缴税,公开账本,让其他商户看到,按资产征税并非苛政,而是公平合理的制度。只有我们带头,才能让改革推行得更顺利。”

又经过三日的完善,李逸终于完成了《税制改革建议书》,详细阐述了现行税制的弊端与改革方案:

一、现行税制三大弊端

税负不均:按户征税,不考虑收入差异,平民税负占比过高,世家税负占比过低,违背公平原则;

避税漏洞多:世家利用人脉、政策,通过虚报、挂靠、虚假减免等手段避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民生压力大:小商贩、农户收入微薄,却需缴纳固定税款,部分家庭因缴税陷入贫困,影响社会稳定。

二、“按资产征税” 改革方案

(一)商户征税细则

适用范围:所有商铺、作坊、酒楼、客栈等经营性商户;

税率标准:按每月实际营业额的 5% 缴纳税款,营业额低于五百文的小商户,税率降至 3%,减轻负担;

账本管理:商户需建立每日营业额账本,记录收支明细,每月初五前向当地税局申报,税局每月抽查 10% 的商户,发现虚报者,除补缴税款外,加倍处罚(虚报金额的三倍);

示范引领:以 “逸品轩”“逸品糖坊” 为示范,公开账本与缴税记录,引导其他商户主动合规缴税。

(二)农户征税细则

适用范围:所有拥有土地的农户;

税率标准:按土地等级与实际收成核算 —— 上等田(亩产三石以上),按收成的 10% 缴税;中等田(亩产两石至三石),按收成的 8% 缴税;下等田(亩产两石以下),按收成的 5% 缴税;

减免政策:灾年(旱灾、洪涝、蝗灾)时,根据受灾程度,减免 30%-80% 的税款;无劳动能力的孤寡农户,全额免税;

以工抵税:农户若因贫困缴不起税,可向当地官府申请 “以工抵税”,参与水渠修建、道路维护、驿站管理等工程项目,一天做工抵五文税款,每月最多可抵一百文。

三、改革推进步骤

试点阶段:先在长安、洛阳两地试点,为期三个月,完善方案细节;

推广阶段:试点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科举技艺科选拔的 “商旅类” 人才负责执行(如核查账本、统计收成);

监督机制:设立 “税制监督官”,由御史台官员与地方百姓代表共同担任,监督征税过程,防止官员贪腐、世家舞弊。

写完建议书,李逸仔细检查了三遍,确保每一项细则都切实可行,才将其装订成册,准备次日递交给户部。夜深人静,书房里的烛火摇曳,李逸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心中满是忐忑 —— 他深知,这份建议书触动了世家与保守派的核心利益,定会招来激烈的反对:世家会说 “按资产征税过于复杂,影响商业发展”,保守派会说 “祖宗之法不可变,改革会引发动荡”,甚至可能有人会借机弹劾他 “图谋不轨,离间朝堂”。

“郎君,夜深了,该休息了。” 老张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看着李逸疲惫的模样,心疼地说,“这改革难度太大,要不咱们再缓缓?”

李逸接过热茶,喝了一口,暖意传遍全身,心中的决心却愈发坚定:“老张,我知道难,但不能缓。你看王二、张老汉他们,每天辛苦劳作,却被重税压得喘不过气;而世家坐拥巨额财富,却缴很少的税,长此以往,百姓会寒心,国家也会失去根基。就算有再多反对,我也要试一试,为了那些受苦的平民,为了大唐的长远发展,值得!”

次日清晨,李逸带着建议书,前往户部。户部尚书接过建议书,翻看片刻,眉头渐渐皱起:“李侍郎,你这方案,改动太大了,怕是会引起轩然大波啊。世家那边,肯定不会同意,保守派也会借机发难。”

“尚书大人,税制弊端已积重难返,若不改革,百姓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国家税收也会越来越少。” 李逸恳切地说,“我已让逸品轩率先按营业额缴税,公开账本,为改革做示范;试点阶段也只在长安、洛阳推行,风险可控。还请大人将建议书呈给陛下,恳请陛下考虑。”

户部尚书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好吧,我会呈给陛下。但你要做好准备,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会平静。”

离开户部,李逸走在长安的街道上,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却驱不散他心中的压力。他知道,税制改革的路,比制糖改革、科举改革更难走,前方有无数的阻力等着他。但当他想起王二的愁容、张老汉的无奈,想起那些靠辛苦劳作却难以糊口的平民,他的脚步又变得坚定起来。

他抬头望向远方,心中默默说道:“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下去。为了大唐的民生,为了‘实用利民’的初心,就算面对再多反对,也绝不退缩。”

此时的长安城内,世家与保守派已隐约听到了税制改革的风声,开始暗中串联,准备阻挠;而市井中的平民百姓,还不知道一场关乎他们生计的改革即将到来,依旧在为每日的温饱奔波。李逸站在这繁华与困境交织的长安城中,深知自己已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一场新的博弈,即将拉开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