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84章 水力纺纱,效率倍增惠民生

当周大牛的农具团队在工坊内敲打曲辕犁时,技艺局后院的小河边,另一番忙碌景象也在同步上演 —— 刘三娘带领的纺织团队,正围着一座刚搭建好的小型水车,眉头紧锁地讨论着。水车叶片在河水中轻轻晃动,却始终无法稳定带动纺纱装置,纺出的纱线要么粗细不均,要么直接断裂,地上散落着一堆杂乱的纱线,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

“这水力看着有力,可怎么就不听话呢?” 刘三娘蹲在地上,捡起一根断纱,语气中满是沮丧。她在江南织坊做了二十年纺织,手工纺纱的辛苦她最清楚 —— 织女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纺纱,手指被纱线磨出厚厚的茧子,一天下来也只能纺半斤纱,遇到阴雨天,纱线受潮易断,多日辛苦都可能白费。原本以为水力能解放双手,可真正实操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

李逸正好路过,看到团队的窘境,便走上前蹲下,拿起断纱仔细查看:“纱线粗细不均,是因为纺纱锭转速不稳定;断纱则是因为转速突然加快,纱线被扯断。咱们得先解决‘动力转化’和‘转速控制’这两个问题。”

他指着水车的轴,对众人说:“水车的动力是圆周运动,纺纱需要的也是圆周运动,但两者的转速和力矩不同。咱们可以在水车轴上装一个大齿轮,再用一个小齿轮连接纺纱机的主轴,通过‘大小齿轮咬合’来调整转速 ——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五圈,这样既能传递动力,又能控制纺纱锭的转速。”

刘三娘眼前一亮,立刻让机械工匠吴师傅按此想法制作齿轮。吴师傅用硬木雕刻出两个齿轮:大齿轮直径一尺,有五十个齿;小齿轮直径三寸,有十五个齿。将大齿轮固定在水车轴上,小齿轮固定在纺纱机主轴上,两者相互咬合 —— 当水车转动时,大齿轮带动小齿轮,纺纱机主轴果然随之转动,八个纺纱锭也跟着旋转起来。

“动了!真的动了!” 团队成员们兴奋地喊道,可没高兴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河水流量时大时小,水车转速也跟着忽快忽慢 —— 水流大时,水车转得飞快,纺纱锭转速飙升,纱线被扯得又细又断;水流小时,水车转得慢吞吞,纺纱锭转速不足,纱线又粗又松,根本无法使用。

“这可咋整?水流又不能自己听话!” 吴师傅擦着额头的汗,看着时快时慢的水车,急得直跺脚。刘三娘也皱起眉头,原本燃起的希望又渐渐熄灭:“要是连转速都控制不了,这水力纺纱机再好,也没法用啊。”

李逸却没有放弃,他盯着水车轴,突然有了灵感:“咱们在水车轴上装个‘调速装置’—— 用一块弧形的硬木当刹车片,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用绳子连接一个踏板,踩下踏板,刹车片就贴紧水车轴,通过摩擦力减慢转速;松开踏板,刹车片离开,转速就恢复正常。这样就能手动调节转速,应对水流变化。”

吴师傅立刻动手制作刹车片,用桑木制成弧形木块,表面裹上一层粗糙的麻布,增加摩擦力。安装好后,李逸亲自踩下踏板 —— 刹车片贴紧水车轴,水车转速果然慢了下来;松开踏板,转速又恢复如初。“太好了!这样就能控制转速了!” 刘三娘激动地说道,立刻安排人守在踏板旁,根据水流变化调整转速。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遇到干旱天气,河水流量大幅减少,即使没有刹车片,水车也转得很慢,纺纱锭的转速根本达不到纺纱要求。“总不能等天降雨吧?” 李逸看着几乎停滞的水车,陷入沉思。他想起江南农户常用 “蓄水池” 灌溉农田,便提议:“咱们在水车上游修建一个蓄水池,用堤坝拦住河水,储存水量。水流小时,打开闸门放水,补充水量;水流大时,关闭闸门蓄水,这样就能保证水车始终有稳定的水量带动。”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在水车上游五十步处,用泥土和石块修建了一座小型蓄水池,堤坝高五尺,宽三尺,能储存约五十立方米的水。蓄水池底部装有一个木质闸门,闸门上系着粗绳,拉绳即可打开或关闭。当河水流量减少时,众人打开闸门,蓄水池的水顺着渠道流入水车下方,带动水车稳定转动;当河水流量增大时,关闭闸门,多余的水存入蓄水池,避免水车转速过快。

解决了转速和水量的问题,团队开始优化纺纱锭的细节。刘三娘发现,人工纺纱时,织女会根据纱线的粗细随时调整力度,而纺纱机的纺纱锭力度固定,容易导致纱线松紧不一。她便在纺纱锭上加装了一个 “张力调节装置”—— 用一根弹簧连接纺纱锭的纱管,弹簧的弹力可通过旋钮调整,纱线过紧时,弹簧自动放松;纱线过松时,弹簧自动收紧,确保纱线始终保持均匀的张力。

经过十几次修改与调试,水力纺纱机终于在一个清晨迎来了成功的时刻 —— 河水流量中等,蓄水池闸门半开,水车以每分钟三十圈的速度稳定转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纺纱机主轴转速均匀,八个纺纱锭同时工作,纱线从棉条中被均匀抽出,缠绕在纱管上,粗细均匀,韧性十足。

刘三娘站在纺纱机旁,眼睛紧紧盯着纺出的纱线,直到第一根完整的纱线缠绕满纱管,她才颤抖着双手取下纱管,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成了!终于成了!以后织女们再也不用熬夜纺纱,再也不用被纱线磨破手指了!”

团队成员们纷纷围上来,看着纺好的纱线,脸上满是喜悦。吴师傅拿出秤,称量了一下上午四个时辰纺出的纱线 —— 足足有两斤!按此效率,一天八个时辰,可纺纱四斤,是人工纺纱(一天半斤)的八倍,远超最初 “效率提升五倍” 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纺出的纱线粗细均匀,韧性比人工纺的更好,织出的棉布也更平整、更耐用。

李逸看着成功的水力纺纱机,心中满是欣慰。他立刻将水力纺纱机的图纸整理成册,送到工部,建议在江南、蜀地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江南织坊密集,蜀地盛产棉花,两地都有充足的水源,非常适合使用水力纺纱机。推广后,既能提高纺纱效率,增加布匹产量,又能降低布料成本,让平民百姓都能穿上更厚实、更优质的棉布。”

工部尚书看完图纸,又亲自前来技艺局查看水力纺纱机的运作,对其效果赞不绝口,当即下令:“从工部工坊抽调工匠,批量制作水力纺纱机,优先供应江南、蜀地的织坊,每台纺纱机定价一贯钱,低于成本价,鼓励织坊采购。”

消息传到江南,织坊主们纷纷前来订购水力纺纱机。苏州府最大的织坊 “江南织锦坊” 率先引进两台,投入使用后,纺纱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需要二十名织女纺纱才能满足织布需求,如今只需两名工匠看管纺纱机即可,布匹产量较之前增加三倍。织坊主将节省的成本用于降低棉布价格,原本一尺棉布售价二十文钱,如今降至十五文钱,平民百姓纷纷购买,棉布销量比之前增加两倍。

“以前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厚实的棉布,现在咱们平民也能穿得起了!” 江南的百姓们拿着新买的棉布,脸上满是笑容,纷纷称赞水力纺纱机的好处。蜀地的织坊也纷纷效仿,棉花种植户们看到棉布销量大增,也扩大了种植面积,形成了 “棉花种植 — 水力纺纱 — 棉布织造” 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消息传回长安,唐太宗再次召见李逸,对水力纺纱机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你带领技艺局研发的水力纺纱机,既解放了民力,又降低了布料价格,惠及万千百姓,功不可没!朕再拨付三千贯钱给技艺局,作为研发经费,鼓励你们继续研发更多利民技艺!”

李逸接过拨款的文书,心中感慨万千 —— 技艺局的成功,不仅是团队成员们日夜钻研的结果,更离不开朝廷的支持与信任。从曲辕犁到水力纺纱机,每一项成果都在切实改变着百姓的生活,也让他更加坚信,建立皇家科学院的目标,终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夕阳下,技艺局后院的小河边,水力纺纱机仍在稳定运转,“嗡嗡” 的纺纱声与水车转动的 “吱呀” 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乐章。刘三娘带领团队成员,正在绘制改良版水力纺纱机的图纸 —— 他们计划增加纺纱锭的数量,从八个增加到十二个,进一步提升效率。李逸站在一旁,看着忙碌的团队,心中满是期待 —— 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技艺从这里诞生,为大唐的民生发展,为百姓的幸福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