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86章 太宗授意,科举改革初萌芽

长安的冬日总来得悄无声息,前一夜还飘着细碎的雪粒,清晨便已放晴,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瓦,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皇城深处的暖阁内,却比室外更显热闹 —— 铜制的炭火盆里燃着上好的银霜炭,火焰 “噼啪” 作响,暖意弥漫在整个房间;案几上摆着热腾腾的姜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案头那本摊开的《技艺局成果册》,册页上 “曲辕犁 2.0”“水力纺纱机”“简易温度计” 的字样,在火光下格外清晰。

唐太宗身着明黄色常服,坐在铺着貂皮垫子的御座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边缘,目光落在成果册上,眉头却微蹙。自上月技艺局呈递成果报告后,他便时常翻阅这本册子 —— 江南春耕因曲辕犁效率提升三成,农户们不用再熬夜赶耕;蜀地织坊因水力纺纱机,布匹产量翻番,连偏远州县的平民都能穿上厚实棉布;太医署用简易温度计,误诊率大降,百姓送来的感谢信堆满了户部…… 这些实打实的变化,让他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大唐要想持续繁荣,光靠通经史、善诗文的文人远远不够,还需要懂农桑、通技艺、晓实务的实干人才。

“陛下,李侍郎、魏大人、苏将军到了。” 内侍轻声禀报,打断了唐太宗的思绪。

“宣他们进来。” 唐太宗抬手合上成果册,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很快,李逸、魏徵、苏定方三人走进暖阁,躬身行礼。魏徵身着青色官袍,手持朝笏,神色沉稳;苏定方身披黑色铠甲,虽卸了头盔,仍透着武将的刚毅;李逸则穿着常服,步履轻快,眼中带着对议事的好奇 —— 退朝时太宗特意留他们三人,想必是有重要事宜。

“都坐吧。” 唐太宗指了指御座旁的三张椅子,待三人坐定,便开门见山:“今日留你们三人,是想与你们商议一件关乎大唐未来的大事。” 他拿起案上的成果册,递到三人面前,“你们看看,技艺局不过成立半年,便有如此多利民成果,靠的是什么?是周大牛这样懂农具的铁匠,是刘三娘这样通纺织的工匠,是孙医工这样晓医术的医人 —— 这些都是实干人才,可现行科举,却选不出这样的人。”

李逸心中一动,瞬间明白太宗的意图 —— 自技艺局研发成果落地后,他便隐约觉得太宗会关注 “人才选拔” 的问题,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魏徵接过成果册,仔细翻看,眉头也渐渐皱起:“陛下所言极是。臣此前参与户部核查江南税收,发现不少地方官员因不懂农时,将春耕赋税定在播种期,导致农户无力缴纳;还有些官员巡查工坊时,因不知器械运作原理,连工匠虚报物料都未能察觉。现行科举只考经史子集,选拔的官员多是‘纸上谈兵’之辈,面对百业发展的实务,常常束手无策,这正是现有人才体系的短板。”

“魏大人说得对!” 苏定方放下茶盏,声音洪亮,“军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去年军器监改良弩箭,因监造官员不懂锻造技术,只知按图纸施工,结果造出的弩箭射程不足,还容易断裂;粮草调度时,官员不懂不同地域的运输成本,导致北方粮草积压,南方却供应不足。若能有懂实务的人才加入,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唐太宗点点头,目光落在李逸身上,语气带着期许:“李逸,你提出的‘实用理念’,让技艺局焕发生机;你推动的盐铁改革、海上贸易,也靠的是实干。朕想在科举中增设‘技艺科’,考核农桑种植、工坊技艺、商旅经营相关知识,让更多像周大牛、刘三娘这样的实干人才,有机会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你觉得可行?”

李逸心中大喜,连忙躬身答道:“陛下此策,实乃大唐之幸!现行科举选拔的人才,多擅长政务文书,却缺乏实操能力;增设技艺科,正好能填补这一空白。臣以为,技艺科可细分为三类考核方向:

其一,农桑科:考农作物种植(如水稻、棉花、甘蔗的栽培技术)、农具改良、灾情应对(如洪涝、旱灾的防治),选拔出的人才可任地方‘农官’,驻乡指导百姓耕作,协助官府制定农业政策;

其二,工坊科:考器械制造(如犁具、纺纱机、兵器的锻造原理)、技艺研发(如玻璃制造、制糖工艺)、工坊管理(如工匠调度、物料核算),人才可入工部或军器监,助力技艺创新与器械改良;

其三,商旅科:考贸易规则(如国内市集管理、海外贸易流程)、税收核算(如商税征收标准、盐铁专卖制度)、物产流通(如不同地域的物产调配),人才可隶户部或市舶司,优化贸易管理与税收核查。”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此分类,既能让考核更精准,也能让选拔出的人才快速适配岗位,避免‘学非所用’。比如懂农桑者去指导耕作,通工坊者去研发技艺,晓商旅者去管理贸易,每一份才干都能落到实处,大唐的百业定能更兴旺。”

苏定方听后,眼前一亮,当即补充:“陛下,臣以为技艺科还可加入‘军务实务’相关内容!比如兵器锻造的质量验收、粮草储运的成本控制、军营器械的维护保养,这些都需要懂技术的人才。若能通过技艺科选拔此类人才入军,既能提升军器质量,又能优化粮草调度,对强军也大有裨益。”

“苏将军所言极是!” 魏徵也赞同道,“技艺科不仅要选拔基层实干人才,还需培养‘复合型’官员 —— 比如地方长官,若懂农桑,便能更好地制定劝农政策;若懂商旅,便能带动地方市集发展。未来可在技艺科中增设‘综合实务’考核,选拔能统筹多领域的人才,任地方要职或中央部门的协调岗位。”

唐太宗听着三人的讨论,脸上渐渐露出笑容:“你们的建议很周全!农桑、工坊、商旅、军务实务,这四类考核方向,既覆盖了百业需求,又能与现有官职体系适配。朕意已决,即刻下令翰林院草拟《科举增设技艺科实施方案》,明确考核内容、流程与录取标准,准备在明年开春的科举中,先在长安、洛阳、江南三地试点推行。”

他拿起案上的朱笔,在一张空白奏折上写下 “技艺科试点” 四字,递给内侍:“让翰林院按今日商议的方向,三日内拿出初稿,呈朕审阅。”

内侍躬身接过,快步退出暖阁。暖阁内,炭火依旧噼啪作响,三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 科举改革的萌芽,已在这暖意中悄然破土。

可李逸心中清楚,改革不会一帆风顺。现行科举已推行多年,朝堂上的保守派官员,多是通过传统科举入仕,对 “技艺科” 难免有抵触 —— 他们或许会认为 “技艺乃工匠之事,不应纳入科举”,或担忧技艺科冲击传统科举的地位,导致朝堂人才结构失衡。

果然,唐太宗似也想到了这一点,语气变得郑重:“科举改革,必然会触动旧有利益,朝堂上定会有争议。李逸,你熟悉技艺科的理念与实务,未来若有官员反对,还需你出面解释,打消他们的疑虑;魏徵,你德高望重,可协助朕安抚文臣,说明技艺科并非取代传统科举,而是补充;苏定方,你可在武将中宣传技艺科的好处,争取军中支持。”

三人齐声应道:“臣遵旨!”

议事结束时,夕阳已西斜,金色的余晖透过暖阁的窗棂,洒在案几上的《技艺局成果册》上。李逸走出暖阁,望着远处的长安城 —— 街道上行人往来,商贩的吆喝声隐约传来,他仿佛看到明年科举后,懂农桑的官员走进田间,通工坊的工匠穿上官服,晓商旅的人才入驻市舶司,每一个岗位都有适配的人才,每一份才干都能发光发热。

可他也知道,这美好的愿景背后,是即将到来的朝堂争议。保守派的反对、考核标准的细化、人才任用的衔接,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只要有太宗的支持,有魏徵、苏定方这样的盟友,有技艺局成果打下的基础,这场科举改革的萌芽,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回到家中,李逸立刻找出纸笔,开始整理技艺科的 “实操案例”—— 他要将曲辕犁的改良过程、水力纺纱机的研发细节、江南甘蔗种植的经验,都整理成 “考核参考案例”,交给翰林院,让技艺科的考核更贴合实际,也让反对者无话可说。

窗外,夜色渐浓,长安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李逸握着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知道,一场关乎大唐人才未来的变革,已从这个冬日的暖阁开始,而他,将是这场变革中最坚定的推动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