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83章 改良犁具,曲辕犁 2.0 问世

技艺局的研发工坊内,铁匠炉的火焰 “噼啪” 作响,火星溅落在地上,映得周大牛黝黑的脸庞格外明亮。他带领的农具改良团队,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 “曲辕犁” 的研发中 —— 桌上散落着拆解后的直辕犁零件,犁辕、犁铧、犁底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还堆着几张画满线条的草图,这是团队连日来讨论的成果。

“大家再仔细看看这旧犁,问题到底出在哪?” 周大牛拿起一根长约六尺的直辕,放在木工台上,语气严肃,“咱们长安周边的农户,用这直辕犁种了一辈子地,两牛牵引不说,遇到北边的硬土,深耕最多三寸,翻土还不均,一亩地耕下来,牛累得直喘气,农夫也腰酸背痛。”

铁匠王二蹲下身,敲了敲直辕犁的犁铧 —— 一块边缘磨损的熟铁,固定在犁底前端,角度无法调整:“周哥,我看这犁辕太长太直,转弯时得费大力气拽牛,牛都不愿意走;还有这犁铧,固定死了,想深耕就得把犁辕压得更低,牛更费劲。”

农夫出身的李老四,最懂耕田的难处,他接过话茬:“可不是嘛!去年我家种小麦,遇到硬地,两牛拉犁都走不动,最后只能浅耕,结果小麦扎根浅,秋天收成少了三成。要是能让犁铧能调深浅,牛也省力,就好了。”

周大牛点点头,将众人的意见记在纸上:“那咱们就从这两处下手 —— 先把直辕改成曲辕,缩短长度,让转弯更灵活;再给犁铧加个调节装置,能控制入土深度。”

接下来的十天,团队围着 “曲辕” 的设计反复试验。他们先将直辕锯断,按不同的弧度弯曲,试过十几种弧度后,终于确定了最佳曲线 —— 曲辕长约四尺,前端向上弯曲,末端向下倾斜,这样既缩短了长度,又能让牵引力更集中。

“光改曲辕还不够,得加个调节的部件。” 周大牛盯着曲辕末端与犁铧的连接处,突然有了想法,“咱们做一根可上下移动的木杆,一头连曲辕,一头连犁铧,木杆上刻上刻度,这就是‘犁评’!浅耕时把犁评往上提,犁铧入土浅;深耕时往下压,犁铧入土深,这样不就能调深浅了?”

李老四当场找来一根硬木,按周大牛的想法做成犁评,安装在曲辕上。众人推着改良后的犁具在工坊的空地上试验 —— 果然,转动曲辕比之前灵活多了,调节犁评时,犁铧的角度也能随之变化,入土深度从三寸到六寸可自由调整。

“成了!这样一来,一牛牵引应该就能拉动!” 周大牛兴奋地喊道,可没等高兴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试造第一台完整的曲辕犁时,团队用了普通的硬木制作曲辕。当他们让一头牛牵引犁具,在城外的空地上试验时,刚耕了半亩地,曲辕就出现了明显的弯曲 —— 硬木的强度不够,承受不住牛的牵引力。

“这可咋整?曲辕弯了,犁就没法用了!” 王二看着弯曲的曲辕,急得直跺脚,“要是用更硬的木头,比如檀木,又太重,牛拉不动;用铁做曲辕,更沉,成本也高,农户买不起。”

团队陷入了僵局,周大牛只能去找李逸求助。李逸听完情况,沉思片刻,突然眼前一亮:“周师傅,咱们可以用‘榆木 铁条加固’的方法试试!榆木韧性好,重量适中,在曲辕内侧挖出一道细槽,嵌入半寸粗的铁条,用铜钉固定,这样既增加了曲辕的强度,又不会太重,成本也可控。”

周大牛茅塞顿开,立刻带着团队改造。他们找来十年树龄的老榆木,按之前的弧度制成曲辕,用凿子在曲辕内侧凿出一道半寸深的槽,将锻打后的细铁条嵌入槽中,再用铜钉每隔五寸钉入一根,牢牢固定住铁条。

再次试验时,曲辕果然不再弯曲!一头牛牵引着犁具,在硬土地上轻松耕作,转动曲辕时灵活自如,调节犁评后,犁铧入土深浅可控,连李老四都忍不住称赞:“这方法太妙了!榆木轻便,铁条加固,又结实又好用!”

解决了曲辕的问题,团队又发现了新的优化空间 —— 耕完的土地,泥土常常堆积在犁前,需要农夫时不时停下来清理,影响耕作效率。“要是能让翻起来的泥土自动往一边倒,不堆积,就更省时间了。” 刘三娘路过工坊,看到试验场景,随口提了个建议。

这话提醒了周大牛,他盯着犁铧上方,突然想到:“咱们在犁铧后面加一块弧形铁板,犁铧翻土时,铁板能把泥土向一侧推,不就能避免堆积了?”

团队立刻动手制作 “犁壁”—— 用薄铁板锻打成弧形,弧度与犁铧的角度匹配,将犁壁固定在犁铧上方,与犁铧形成一个 “V” 字形。试验时,犁铧翻起的泥土,顺着弧形犁壁自动向右侧翻倒,整齐地铺在田垄旁,再也不会堆积在犁前。

“这犁壁加得好!现在耕起地来,又快又顺,不用停手清理了!” 李老四推着犁具,一口气耕完一亩地,比之前又节省了一刻钟。

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试验、修改,“曲辕犁 2.0” 终于正式问世。这台新犁通体由榆木与熟铁制成,总重约三十斤,有三大核心改进:

曲辕灵活:曲辕长四尺,弧度适中,一牛即可牵引,转弯时无需费力拽牛,比直辕犁节省三成牵引力;

犁评调深:犁评刻有五档刻度,对应入土深度从三寸到六寸,浅耕适合播种蔬菜,深耕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满足不同作物需求;

犁壁翻土:弧形犁壁与犁铧配合,翻土时泥土自动向一侧倾倒,耕作效率比旧犁提升五成。

曲辕犁 2.0 制成的第二天,李逸便带着周大牛、李老四,将新犁运到长安城外的农田,邀请附近的农夫实地试用。消息传开,二十多位农夫早早来到田里,围着新犁议论纷纷,有的好奇地摸了摸曲辕,有的查看犁铧与犁壁的结构,眼中满是怀疑:“这新犁看着比旧犁小,真能比旧犁好用?”

“王老汉,您经验丰富,您先来试试!” 李逸笑着邀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王老汉今年六十岁,种了四十多年地,用过的犁具不计其数,他接过李逸递来的犁柄,深吸一口气,轻轻推动 —— 曲辕果然灵活,没费多大劲就带动了犁铧,犁铧轻松入土,留下一道三寸深的沟。

“再试试深耕!” 周大牛在一旁提醒。王老汉将犁评往下压了两档,再推动犁具,犁铧入土深度增加到五寸,牛拉着犁具依旧轻松,没有丝毫吃力的样子。他沿着田垄耕了一百步,停下来擦了擦汗,脸上满是惊喜:“这新犁真是好东西!以前两牛拉直辕犁,耕这一百步得歇两次,现在一牛拉,一口气就耕完了,还不费劲!”

说着,王老汉又耕了一亩地,计时的李老四喊道:“王老汉,用新犁耕一亩地,只用了一个时辰!比用旧犁快了半个时辰!”

农夫们见状,纷纷围上来,争先恐后地想试试新犁。张二婶平时很少耕地,这次也试着推了推新犁,没想到竟也能轻松推动,她笑着说:“这新犁太省力了,以后我家男人不在家,我也能耕地了!”

试用结束后,不少农夫拉着李逸的手,请求订购新犁:“李郎君,这新犁啥时候能买到?多少钱一具?我们都想要!”

李逸与周大牛商议后,决定将曲辕犁 2.0 的图纸交给工部,由官方工坊批量制作,定价为五十文钱一具 —— 比民间制作的直辕犁(八十文钱一具)还便宜三成,确保普通农户都能买得起。“咱们研发新犁,就是为了让农夫受益,不能卖太贵。” 李逸对众人说道,“工部批量制作后,会先供应长安周边的农户,再逐步推广到江南、岭南等地。”

消息传到皇宫,唐太宗特意派内侍前来查看曲辕犁 2.0 的实物与试用情况。内侍亲眼看到一牛牵引新犁轻松耕作,又听农夫们称赞不已,回宫后如实禀报。唐太宗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技艺局初战告捷,为民生立了大功!赏李逸黄金五十两,技艺局工匠各赏银十两,继续努力,研发更多利民技艺!”

赏赐送到技艺局时,周大牛与团队正在改进曲辕犁的细节 —— 他们计划在犁柄上加装防滑的麻布套,让农夫握得更稳。看着赏赐,周大牛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这都是咱们应该做的!有了陛下的赏赐,咱们更得好好干,研发出更多好用的农具!”

李逸站在工坊内,看着眼前的曲辕犁 2.0,心中满是欣慰。这台新犁,不仅是技艺局的第一个成果,更是大唐技艺创新的开端。他知道,未来还有水力纺纱机、测温工具等研发任务等着他们,但只要团队保持这份专注与用心,定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大唐的民生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夕阳下,长安城外的农田里,几台新制作的曲辕犁已开始投入使用。农夫们牵着牛,推着新犁,脸上洋溢着笑容,田垄间响起了欢快的吆喝声。这声音,与技艺局工坊里的打铁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属于大唐创新与民生的和谐乐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