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82章 招募贤才,技艺局初聚能人

工部西侧的闲置院落,经过五日的修缮已焕然一新 —— 原本斑驳的院墙被重新粉刷成灰白色,门口挂着一块新制的木牌,上面刻着 “工部技艺局” 五个墨字,字体遒劲有力;院内的五间库房被改造成功能明确的区域:最东侧的 “研发工坊” 里,铁匠炉、木工台、纺纱架等工具已整齐摆放;中间的 “绘图室” 铺着平整的木板,桌上放着纸笔、墨斗、直尺,墙上还挂着几张空白的大幅宣纸;西侧的 “物料库” 则堆满了木材、铁块、纱布等原材料,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李逸站在院内,看着这初具规模的技艺局,心中满是期待 —— 招募贤才,是技艺局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他早已让人在长安各城门、市集张贴招募告示,除了写明 “招募擅长农具改良的铁匠、通晓纺织的工匠、懂天文医术的学者”,还特意强调 “待遇从优:每月俸禄五贯钱(高于民间工匠三成),提供免费食宿,表现优异者还可获朝廷赏赐”,就是为了吸引真正有才干的人。

告示贴出的第一日清晨,技艺局的院门刚打开,便迎来了第一位应聘者。来人是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约莫四十岁,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肩上扛着一把锄头,腰间还别着一把铁锤,正是长安城外铁匠铺的铁匠周大牛。

“小人周大牛,听说技艺局招募农具改良工匠,特来应聘!” 周大牛放下锄头,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如钟,“小人打了二十年农具,长安周边的农户,大多用过我打的犁、锄头,大家都说我打的工具好用!”

李逸笑着请他进院,指着 “研发工坊” 的木工台:“周师傅,不妨展示一下你的手艺,或是说说你对农具改良的想法。”

周大牛眼睛一亮,拿起肩上的锄头,递到李逸面前:“郎君您看,这是小人前阵子改良的轻便锄头。原来的木柄是直的,握久了手疼,小人把它改成了弧形,贴合手掌弧度,握起来更省力;锄头刃也磨得比普通锄头薄三成,却用了更坚韧的熟铁,除草时既能铲得干净,又不容易卷刃。”

李逸接过锄头,试着握了握 —— 弧形木柄果然贴合手掌,重量也比普通锄头轻了不少,他走到院角的杂草丛旁,轻轻一锄,杂草便连根拔起,锄头刃锋利无比。“好!这改良确实实用!” 李逸心中大喜,当即说道,“周师傅,你被录用了!从今日起,你就负责农具改良,咱们第一步,先从改良直辕犁入手,目标是做出‘一牛可牵引、能调节深耕度’的曲辕犁。”

周大牛闻言,激动得连连点头,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多谢郎君信任!小人定不负所托,定要造出最好用的犁具,让农夫们少受累!”

次日午后,第二位应聘者如约而至。来人是位中年妇人,身着素色布裙,头发梳得整齐,手中捧着一个布包,正是从江南赶来的纺织工匠刘三娘。刘三娘在江南最大的织坊做了二十年纺织,从纺纱到织布,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去年因丈夫病逝,才带着女儿来长安投奔亲戚,听闻技艺局招募纺织工匠,便立刻赶来。

“郎君,民妇刘三娘,擅长纺纱织布,还曾琢磨过改良纺纱工具。” 刘三娘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小巧的纺纱轮模型,“现在农户纺纱,全靠手捻,一天最多纺半斤纱,遇上阴雨天,纱线还容易断。民妇曾想过,要是能用水力带动纺纱轮,肯定能快不少,这是民妇画的草图,您看看。”

李逸接过模型与草图 —— 模型是用木头制作的简易纺纱轮,草图上则画着一个更大的纺纱装置,通过齿轮连接水车,用水车的动力带动多个纺纱轮。“刘师傅,你这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李逸眼中满是惊喜,“我们技艺局正计划研发水力纺纱机,你来得正好!从今日起,你就带领团队负责这项研发,争取让纺纱效率提升五倍,解决百姓穿衣难题。”

刘三娘没想到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认可,眼眶微微泛红:“多谢郎君!民妇定尽全力,不让郎君失望!”

随着工匠的加入,学者也陆续前来。第三位应聘者是书生张文远,年约三十,身着青布长衫,背着一个装满书籍的行囊。他曾在国子监求学,精通天文历法,还自学了算术与绘图,能精准绘制各种器械图纸,却因不喜科举八股,一直未入仕途,听闻技艺局招募学者,便主动前来。

“学生张文远,愿为技艺局效力。” 张文远取出随身携带的《天文历法详解》与几张器械图纸,“学生曾观测星象,修正过民间历法的误差;这几张是水车、织布机的图纸,标注了详细尺寸与结构,可供研发参考。”

李逸翻看图纸,只见上面的线条清晰,尺寸精确到分毫,连齿轮的齿数、轮轴的直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不禁赞道:“张书生,你这绘图功底,正是我们需要的!绘图室就交给你负责,未来所有研发项目的图纸,都需经你审核,确保尺寸精准,便于工匠制作。”

张文远躬身谢恩:“学生定不负郎君所托,为技艺局绘制最精准的图纸。”

第四位应聘者,是来自太医署的老医工孙老头。孙老头年近六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中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各种草药与诊脉的脉枕。他在太医署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望闻问切,却一直有个遗憾 —— 无法精准判断病人体温,只能靠手感触摸,常常出现误诊。

“郎君,老臣孙志远,愿加入技艺局,研发精准的测温工具。” 孙老头叹了口气,“此前有位孩童发烧,老臣凭手感判断体温不高,延误了治疗,最终孩童不幸夭折。自那以后,老臣便一直琢磨,若能有个工具,能准确测出体温,定能减少误诊,拯救更多性命。”

李逸心中一沉,连忙说道:“孙医工,您的想法仁心仁术!测温工具的研发,不仅能辅助医术诊断,还能为未来的防疫工作提供帮助。您就负责这项研发,我会派学者协助您,咱们一起攻克这个难题。”

孙老头激动得连连作揖:“多谢郎君!老臣定全力以赴,研发出精准的测温工具,不负医者使命!”

短短半个月,技艺局便汇聚了二十余名能人 —— 除了周大牛、刘三娘、张文远、孙老头,还有擅长铸造的铁匠王二、精通木工的张木匠、懂物理原理的学者李修文等。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却因同一个目标聚集在技艺局: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改良技艺,造福民生。

招募结束当日,李逸在 “研发工坊” 召开首次全员会议。二十余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放着茶水,气氛热烈而融洽。

“各位能加入技艺局,皆是大唐的才俊,也是推动技艺创新的核心力量。” 李逸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召开会议,是为了明确分工,让大家各司其职,高效推进研发工作。”

他拿出早已拟定好的分工方案,逐一安排:

农具改良组:由周大牛带领三名工匠(铁匠王二、木工张木匠、农夫出身的李老四),负责改良直辕犁,参考西域曲辕犁草图,重点解决 “一牛牵引” 与 “调节深耕度” 两大问题,要求一个月内做出首版模型,三个月内完成测试与优化;

纺织创新组:由刘三娘带领四名工匠(纺纱工陈大姐、织工赵大娘、机械工匠吴师傅、学者李修文),负责研发水力纺纱机,以刘三娘的草图为基础,李修文负责计算齿轮传动比例与水车动力,要求两个月内做出小型模型,四个月内完成实地测试;

绘图与理论组:由张文远带领两名学者,负责所有研发项目的图纸绘制与数据记录,确保每一个零件的尺寸精准,每一次试验的数据都有详细记录,为后续改良提供依据;

医术研发组:由孙老头带领一名医工与一名学者,负责研发测温工具,先研究不同体温下人体的症状表现,再尝试用玻璃、水银等材料制作测温仪器,要求三个月内做出初代样品。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或建议,都可以提出来。” 李逸说完,目光落在众人身上。

周大牛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郎君,改良犁具需要试验田,咱们技艺局没有田地,该如何测试?”

“这个问题我已考虑过。” 李逸笑着回应,“我已与长安城外的农户商议好,借用他们的田地进行测试,测试期间,我们会免费为农户提供改良后的犁具,还会派工匠协助耕田,农户们都很乐意。”

刘三娘也提出疑问:“郎君,研发水力纺纱机需要靠近河流,咱们技艺局在城内,用水不便,该如何解决?”

“我已向工部申请,在长安城外的灞河边租用一处闲置的磨坊,磨坊有水车,正好可用于水力纺纱机的测试。” 李逸答道,“等小型模型做好后,我们便转移到磨坊进行实地试验。”

众人的疑问一一得到解答,心中的顾虑也渐渐消散。周大牛握着拳头,语气坚定:“郎君放心,我定带领团队尽快做出曲辕犁,让农夫们早日用上省力的农具!”

刘三娘也点头道:“水力纺纱机若能成功,咱们大唐的布匹产量定能大幅提升,百姓们也能穿上更多更好的衣服!”

孙老头则摸着胡须,眼中满是期待:“老臣定努力研发测温工具,为医者诊断提供精准依据,拯救更多病患。”

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洒在众人身上,为每个人的脸上镀上了一层金色。李逸看着眼前充满干劲的团队,心中满是欣慰 —— 这些人,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工匠,有的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有的是心怀仁术的医工,他们或许出身不同、技艺不同,却都怀着一颗 “为民造福” 的心。

李逸举起茶杯,对众人说道:“今日起,咱们便是一家人,为了技艺创新,为了大唐民生,一起努力!我相信,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定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让技艺局做出成效,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也不辜负百姓的期待!”

“好!一起努力!” 众人纷纷举起茶杯,清脆的碰杯声在工坊内回荡,也为技艺局的未来,奏响了充满希望的序曲。

夜色渐深,技艺局的灯火依旧明亮 —— 周大牛与工匠们正在研究直辕犁的结构,张文远在绘图室绘制初步图纸,刘三娘则在与学者讨论水力纺纱机的齿轮设计。李逸站在院内,看着这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充满了信心 —— 他知道,技艺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些汇聚于此的能人,终将用智慧与汗水,为大唐的技艺创新,书写新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