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77章 创新制糖,雪白晶体惊众人

甘蔗收割的第三天清晨,松江黄浦江边的空地上便响起了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 —— 李逸要在这里搭建一座临时制糖作坊,将刚收获的五万斤甘蔗,变成大唐从未有过的雪白白糖。

作坊选址经过了精心考量:紧邻甘蔗田,减少甘蔗运输的损耗;靠近黄浦江,取水方便(制糖需大量清水);地势稍高,避免雨水淹泡作坊。李逸带着老农们先用竹篱笆围出一亩地的范围,将作坊分成四个区域:压榨区、过滤区、熬煮区、结晶区,每个区域之间用木板隔开,既互不干扰,又方便流程衔接。

压榨区是整个作坊的核心,李逸从长安调来的两名铁匠 —— 周铁匠和刘铁匠,正围着一堆铁块忙碌。他们要打造的 “甘蔗压榨机”,是李逸根据现代榨糖机原理改良的,核心结构是 “硬木框架 双铁辊”,可大唐从未有过此类器械,打造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周师傅,铁辊的直径要控制在六寸,表面得打磨光滑,不然会粘甘蔗渣;但也不能太光,得有细微的纹路,才能更好地挤压蔗汁。” 李逸蹲在铁匠旁,拿着木炭在地上画出铁辊的草图,“框架要用百年老榆木,承重至少要能承受三个人同时推摇杆,连接处要用铜钉固定,防止松动。”

周铁匠皱着眉头,手里拿着铁锤敲打着铁坯:“郎君,这铁辊要做到又圆又光滑,得先将铁块烧红,用大锤锻打成型,再用细砂纸打磨,至少要三天才能做好一根;框架的榆木也得先烘干,不然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

“时间紧,咱们加把劲,白天打铁,晚上用炭火烘干木材,争取五天内做好压榨机。” 李逸拍了拍周铁匠的肩膀,“这压榨机要是成了,以后制糖就不用靠人工挤压了,能省不少力气。”

接下来的五天里,作坊里的打铁声从清晨响到深夜。周铁匠和刘铁匠轮流上阵,将铁块烧得通红,再用二十斤重的大锤锻打,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落在滚烫的铁块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老农们则忙着烘干榆木,用砂纸打磨框架零件,确保每个接口都严丝合缝。

第五天傍晚,甘蔗压榨机终于组装完成 —— 丈高的榆木框架稳稳立在地上,中间平行装着两根六寸粗的铁辊,铁辊两端用铜轴固定在框架上,一侧装有五尺长的木质摇杆,下方挖了一道凹槽,凹槽尽头放着一个半人高的木桶,用来承接蔗汁。

“试试!” 李逸招呼两名老农上前,一人站在摇杆两侧,用力推动。随着摇杆转动,铁辊缓缓相向滚动,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李逸拿起一根切好的甘蔗段,放进铁辊之间,只见铁辊轻轻一压,清甜的蔗汁便顺着铁辊的纹路流下来,滴进下方的木桶里,压榨后的甘蔗渣则从另一侧掉落,只剩下干瘪的纤维。

“成了!真的能榨出汁!” 周铁匠看着木桶里的蔗汁,激动地喊道。老农王大叔也上前试了试,推动摇杆毫不费力,他算了算:“以前咱们人工挤压甘蔗,一个人一天顶多榨二十斤,这机器,两个人推,一天至少能榨两百斤,快十倍!”

压榨机成功后,制糖流程正式启动。每天天不亮,老农们就推着装满甘蔗的独轮车来到作坊,将甘蔗切成一尺长的段(太长容易卡住铁辊,太短则浪费),整齐地堆放在压榨区的竹筐里。两名农夫负责推动压榨机,另外两人则负责喂料和清理甘蔗渣 —— 压榨后的甘蔗渣也不浪费,李逸让人收集起来,晒干后作为熬煮区的柴火,既环保又省钱。

“蔗汁要及时送到过滤区,不能放太久,不然会发酵变质。” 李逸一边指挥,一边将刚榨出的蔗汁舀进陶桶,送往过滤区。过滤区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十余个竹筐,每个竹筐底部铺着三层纱布:第一层是粗纱布,滤掉甘蔗渣和粗纤维;第二层是细纱布,滤掉细小的杂质;第三层是脱脂棉(李逸特意从长安带来的,用碱水脱脂后,过滤效果更好),滤掉蔗汁中的色素和细微颗粒。

“先将蔗汁加热到五十度左右,再过滤。” 李逸让人在过滤区架起几口小铜锅,将蔗汁倒入锅中,用小火加热,“加热能让蔗汁中的蛋白质凝固,更容易过滤掉,这样后续熬出的白糖会更白。”

老农们按李逸的要求,将加热后的蔗汁缓缓倒入竹筐,蔗汁透过三层过滤材料,滴进下方的陶盆里,原本浑浊的蔗汁,瞬间变得清澈透亮,像琥珀色的宝石。负责过滤的老农张婶看着滤出的蔗汁,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点尝了尝:“真甜!比蜂蜜水还甜!”

过滤后的蔗汁,被送往熬煮区 —— 这里是制糖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火候的地方。熬煮区架着四口直径三尺的大铜锅,锅下是用砖石砌成的灶台,灶里烧着晒干的甘蔗渣,火焰稳定而持久。

“熬煮的火候是关键,火太大会糊,煮出的糖会发苦;火太小则熬不出糖分,还会让蔗汁变质。” 李逸站在灶台旁,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木勺,不时搅拌着锅中的蔗汁,“刚开始用大火,将蔗汁煮沸,蒸发多余的水分;等蔗汁变得浓稠,再转小火,慢慢熬煮,让糖分浓缩。”

周铁匠负责控制火候,他不时用一根铁钎伸进灶里,调整甘蔗渣的摆放位置,确保火焰大小均匀:“郎君,这火候就像打铁,得随时盯着,差一点都不行。”

熬煮过程中,李逸会每隔半个时辰取样观察 —— 用木勺舀起少量蔗汁,滴在冷水中,若蔗汁立刻凝固成块,说明浓度不够;若凝固后用手指捏着能成型,且颜色呈深褐色,说明快熬好了。“大家注意,看到蔗汁表面起大泡,颜色变成深褐,就立刻喊我!” 李逸对众人说道。

熬煮进行到两个时辰时,意外发生了 —— 其中一口铜锅的蔗汁突然冒起黑烟,还带着焦糊味。“不好!糊锅了!” 负责搅拌的老农惊呼起来。李逸立刻冲过去,关掉灶台的风门,用木勺快速搅拌蔗汁,同时让人往锅里加少量冷水降温。

“是我没注意,火太大了。” 周铁匠有些愧疚地说。李逸摇摇头:“不怪你,第一次熬煮难免出错。这锅蔗汁虽然有点糊,但还能用来做红糖,不算浪费。” 他让人将这锅蔗汁舀出来,单独放在一边,“以后熬煮时,每刻钟都要搅拌一次,灶边要一直有人盯着,不能再出这样的问题。”

有了这次教训,众人更加谨慎。接下来的熬煮过程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有人搅拌,有人看火,有人取样,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当第三口锅的蔗汁熬煮到三个时辰时,李逸舀起少量蔗汁滴在冷水中,蔗汁瞬间凝固成黏稠的糖浆,用手指一捏,能拉出细丝,颜色呈深褐色,带着浓郁的甜香。

“停火!可以结晶了!” 李逸一声令下,众人立刻关掉灶台风门,用长柄木勺将锅中的糖浆舀进准备好的陶盆里。这些陶盆都是提前处理过的 —— 先用开水烫洗,去除油脂(油脂会影响晶体凝结),再用干净的棉布擦干,确保内壁光滑。

“结晶时要注意,陶盆不能晃动,要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温度控制在十五到二十度之间。” 李逸将陶盆一一摆放在结晶区的木架上,每个陶盆口都盖上一层湿润的细纱布,“纱布能保持环境湿度,让糖浆缓慢冷却,这样析出的晶体才会均匀细腻;要是湿度不够,晶体就会粗糙,颜色也会发黄。”

结晶区选在作坊的阁楼里,这里通风良好,又能避免阳光直射,温度正好符合要求。李逸还在阁楼里放了一个简易温度计,每天早晚都会查看温度,确保结晶环境稳定。

第一天过去,李逸爬上阁楼查看,发现糖浆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透明薄膜,用手指轻轻一碰,薄膜便裂开,露出下面黏稠的糖浆。“这是正常现象,说明糖浆开始冷却凝固了。” 李逸对跟上来的老农们解释道。

第二天清晨,薄膜下开始出现细小的白色颗粒,像撒了一层细盐。王大叔看着这些颗粒,眼中满是好奇:“郎君,这就是白糖的雏形吗?怎么这么小?”

“再等等,明天就会变大了。” 李逸笑着说,他知道,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糖浆中的糖分就会慢慢析出,形成晶体。

第三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李逸便带着众人爬上阁楼 —— 这是约定好揭开纱布的日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与紧张。李逸走到最前面的一个陶盆前,轻轻揭开盖在上面的纱布,当看到陶盆里的景象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随即爆发出惊叹声。

陶盆底部,一层厚厚的雪白晶体凝结在深褐色的糖蜜上,像冬日里落在琥珀上的碎雪,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晶体大小均匀,颗粒细腻,在晨光的照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大唐常见的暗红色红糖形成鲜明对比。

“这…… 这就是白糖?也太好看了!” 张婶忍不住伸手想摸,又怕弄脏,手停在半空中,眼中满是惊喜。周铁匠凑上前,仔细观察着晶体:“真白啊,比冬天的雪还白,这要是拿到长安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逸笑着拿起一把干净的木铲,轻轻刮下一小块白糖晶体,放在手心 —— 晶体细腻光滑,没有丝毫杂质,他将白糖递到王大叔面前:“王大叔,您尝尝。”

王大叔小心翼翼地接过白糖,放进嘴里,轻轻一抿,晶体瞬间融化,清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没有一丝红糖的焦苦味,只有纯粹的甜,带着淡淡的蔗香。“甜!太甜了!比宫里的蜂蜜还甜!而且一点都不齁嗓子!” 王大叔激动地说道,又忍不住尝了一口。

众人纷纷上前品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惊喜与自豪 —— 这是他们亲手参与制作的白糖,是大唐从未有过的宝贝。李逸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满是成就感,他让人拿来早已准备好的球形瓷罐(从景德镇定制的,瓷质细腻,釉色均匀),将白糖晶体小心地刮进瓷罐里,罐口用软木塞密封,再贴上一张红色的标签,上面用朱砂写着 “逸品糖” 三个大字,旁边还画了一根翠绿的甘蔗图案。

“这些白糖,先装十罐,送到长安逸品轩,让苏瑶姑娘看看,剩下的暂时存放在作坊的阴凉处,等后续批量生产后,再统一运往长安。” 李逸对老张说道(老张特意从长安赶来,协助管理制糖作坊)。

老张接过瓷罐,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里:“郎君放心,我定会安全送到。这‘逸品糖’一到长安,肯定能轰动全城!”

当天下午,李逸让人将熬煮时糊锅的蔗汁重新熬煮,制成了暗红色的红糖,又将结晶后剩下的糖蜜收集起来 —— 糖蜜虽然不能做白糖,却能用来腌制肉类,让肉质更鲜嫩,还能用来喂牲畜,促进生长,真正做到了 “蔗尽其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制糖作坊上,作坊里的甜香飘出很远,吸引了附近的村民前来围观。当村民们看到雪白的白糖时,都纷纷惊叹不已,有人甚至提出想用粮食换一些白糖尝尝。李逸笑着答应,用一小包白糖换了村民的一篮新鲜蔬菜,既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为白糖的后续推广做了铺垫。

“接下来,咱们要扩大压榨机的数量,再增加两口熬煮锅,争取每天能制作两百斤白糖。” 李逸站在作坊中央,对众人说道,“等这批白糖在长安打开市场,咱们就在松江建一座永久性的制糖作坊,让更多人学会制糖技术,让大唐的百姓都能吃上白糖!”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干劲。周铁匠更是说道:“郎君,我回去后就琢磨改良压榨机,争取让它一天能榨三百斤蔗汁,帮咱们多做白糖!”

夜色渐深,制糖作坊的灯火依旧明亮,众人还在忙碌着清理工具、整理原料,为第二天的制糖做准备。李逸站在阁楼里,看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满是期待 —— 他知道,这雪白的白糖,不仅能改变大唐贵族对甜味的认知,更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制糖产业,为江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这,只是他推动大唐民生改革的又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