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76章 江南试种,甘蔗破土盼丰收

“逸品号” 商船队抵达长安渭水码头的第三天,李逸便带着从天竺带回的甘蔗种子,登上了南下江南的官船。他深知,大唐贵族对白糖的渴求早已到了 “一糖难求” 的地步 —— 去年除夕,皇宫设宴,御厨因白糖短缺,连最受宠的杨贵妃爱吃的 “白糖糕” 都无法制作,此事在贵族圈传为憾事;而普通百姓更是从未尝过白糖的滋味,调味全靠蜂蜜与红糖,红糖虽甜,却带着焦苦味,远不及白糖细腻。

此次带回的天竺甘蔗种子,是解决白糖短缺的关键。官府农技部门虽已收下种子,却表示需先进行 “多地试种评估”,至少要等到来年才能大规模推广。李逸不愿等 —— 他知道,抢占先机才能在未来的白糖市场占据主动,更何况,他想尽快让逸品轩推出白糖相关的新品,进一步提升酒楼的口碑。

官船顺着大运河南下,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最终抵达江南苏州府。李逸没有停留,直接前往松江 —— 此前他通过市舶司了解到,松江一带多为沙质土壤,松软肥沃,又临近黄浦江,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与天竺甘蔗产地的环境极为相似,是试种甘蔗的绝佳之地。

抵达松江后,李逸通过当地官府,租下了位于黄浦江边的百亩良田。这片田地此前种植水稻,因地势稍高,灌溉不便,收成一般,农户们正愁如何改良。当李逸提出要在此种植 “从天竺引进的甘蔗”,并承诺给予高于水稻种植两倍的租金时,农户们纷纷应允,还主动推荐了十余名经验丰富的老农,愿意受雇协助种植。

“这些甘蔗种子娇贵得很,第一步得先在温棚里育苗,可不能像种水稻那样直接撒在田里。” 开工第一天,李逸便带着老农们在田边搭建温棚。温棚用竹竿搭建框架,顶部覆盖着两层油纸,既能透光,又能挡风避雨;棚内地面铺着一层三寸厚的细沙土,沙土经过筛选,去除了碎石与杂草根,还拌入了少量腐熟的牛粪,增加肥力。

李逸蹲在温棚内,小心翼翼地将晒干的甘蔗种子均匀撒在沙土上,再用细沙土轻轻覆盖,厚度约一寸。“种子发芽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棚内温度要保持在二十度左右,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水要浇透,但不能积水。” 他一边示范,一边向老农们讲解,“等芽长到三寸长,长出两片嫩叶,再移栽到田里,这样成活率才高。”

老农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着李逸的动作,不时提出疑问。“郎君,这温棚里的温度怎么判断?要是天热了,会不会把芽烤死?” 老农王大叔问道,他种了一辈子水稻,从未见过这样育苗的方式。

“这个简单,” 李逸笑着从随身的木箱里取出一个简易温度计 —— 这是他根据技艺局研发的温度计改良的,用玻璃管装入酒精,标注了温度刻度,“你们看,当酒精柱升到这个红色刻度线,就是二十度左右;要是超过太多,就把棚顶的油纸掀开一角通风;温度低了,就多盖一层稻草保温。”

老农们看着温度计里随温度变化的酒精柱,眼中满是新奇,纷纷感叹:“还是郎君有办法,连温度都能测出来!”

接下来的十天里,李逸每天清晨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温棚,查看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五天清晨,当他掀开温棚的油纸时,惊喜地发现沙土表面冒出了细小的嫩芽,嫩绿色的芽尖像针尖一样,透着生机。“发芽了!终于发芽了!” 李逸兴奋地喊道,老农们也围拢过来,看着这些新奇的嫩芽,脸上满是期待。

又过了五天,甘蔗芽长到了三寸长,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叶子,像一个个小小的绿精灵。李逸决定开始移栽。移栽前,他带着老农们将大田翻耕平整,按照 “行距三尺、株距两尺” 的标准,用石灰在田里画出标记,确保每株甘蔗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移栽的时候,要小心把苗从温棚里挖出来,带着土坨,别伤了根。” 李逸示范着用小铲子将甘蔗苗连土挖出,轻轻放入田中的坑穴里,再用土压实,“栽好后要浇一次定根水,帮助幼苗适应新环境。”

老农们学得很快,两人一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挖苗,有的负责栽苗,有的负责浇水,不到两天便完成了百亩田的移栽。看着田里整齐排列的甘蔗苗,李逸心中满是期待,他在田边搭建了一间临时住处 —— 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面放着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一些农具与种子,这里便成了他接下来几个月的 “家”。

移栽后的半个月里,李逸每天都在田里忙碌。清晨,他会沿着田埂查看每一株甘蔗苗的长势,发现有枯萎的,便及时补种;上午,他会指导老农们浇水,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量 —— 土壤表面发白时就多浇,土壤湿润就少浇,避免积水;下午,他会带着老农们清除田间的杂草,防止杂草与甘蔗苗争夺养分。

“郎君,这甘蔗苗长得倒是精神,可不知道能不能结出像您说的那样粗壮的甘蔗。” 一天傍晚,王大叔坐在田埂上,看着田里的甘蔗苗,有些担忧地说,“我们种水稻,到了季节就能收获,这甘蔗是外来的,要是不结果,咱们这几个月的功夫就白费了。”

李逸笑着递给王大叔一块从长安带来的红糖:“王大叔,您尝尝这个,这就是用甘蔗熬制的红糖。咱们种的这种甘蔗,糖分比做红糖的甘蔗高得多,到时候不仅能熬红糖,还能做出更甜更白的糖,比蜂蜜还好吃。”

王大叔接过红糖,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美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他点点头:“确实甜!要是能种出这样的甘蔗,咱们松江的百姓也能尝尝这甜味了!”

就在甘蔗苗长势良好,李逸以为一切顺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平静。那天午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紧接着倾盆大雨倾泻而下,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田地里,很快便在田间积起了水。

“不好!田里要积水了,甘蔗苗会烂根的!” 李逸看着越来越大的雨势,心中焦急万分,他立刻召集老农们,扛着锄头冲向田间。“大家快在田埂间挖深沟,把积水引到旁边的河道里!” 李逸一边挥舞着锄头挖沟,一边喊道,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老农们也深知积水的危害,纷纷拿起锄头,在田间挖出一条条深约一尺的排水沟。雨水顺着排水沟流向河道,田间的积水渐渐退去。可暴雨下了整整一个时辰,等雨停时,部分低洼处的甘蔗苗已经被淹得发黄,叶子也耷拉了下来。

“快!把发黄的苗扶正,再给每株苗浇一些草木灰水!” 李逸没有停歇,他让老农们从附近的农家收集草木灰,用清水调成糊状,逐株浇在甘蔗苗的根部。“草木灰能消毒,防止根部腐烂,还能补充养分,帮助幼苗恢复。”

接下来的三天,李逸与老农们日夜守护在田边,每隔几个时辰就查看一次甘蔗苗的情况。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大部分甘蔗苗都恢复了生机,叶子重新变得翠绿;只有少数低洼处的幼苗没能救活,李逸便带着老农们用温棚里预留的备用幼苗进行补种。

“种甘蔗就像做买卖,一步都不能出错,得用心照料,才能有好收成。” 补种完毕后,李逸坐在田埂上,对老农们说,“就像咱们逸品轩做买卖,食材要新鲜,服务要周到,才能留住客人;种甘蔗也是一样,浇水、施肥、防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老农们纷纷点头,经过这次暴雨,他们对李逸更加信服,也更加用心地照料甘蔗苗。

随着时间推移,甘蔗苗越长越高,半个月后长到了半人高,一个月后超过了一人高。李逸根据天竺老农夫传授的经验,结合江南的气候特点,调整了管理方法:甘蔗长到一人高时,用稻草将茎秆捆绑固定,防止被风吹倒;每半个月施一次肥,肥料以腐熟的粪肥为主,混合少量草木灰,既能促进生长,又能增加糖分;临近成熟的一个月,减少浇水量,让土壤保持适度干燥,促使甘蔗积累更多糖分。

为了防止病虫害,李逸还让老农们在田间种植了一些驱虫的草药,如薄荷、艾草等,这些草药散发的气味能驱赶害虫,避免使用农药影响甘蔗品质。

转眼五个月过去,松江的秋天悄然来临。此时的甘蔗田早已换了模样,田里的甘蔗长得比两人还高,翠绿的茎秆节节粗壮,直径约有两寸,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叶子随风摆动,发出 “沙沙” 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甜气息。

“可以收获了!” 李逸走到田间,选了一株粗壮的甘蔗,用弯刀从根部砍下,去掉叶子,露出翠绿的茎秆。他用力掰下一段,放进嘴里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立刻在口中散开,比他在天竺尝到的甘蔗还要甜,没有一丝涩味。

“甜!真是太甜了!” 老农们也纷纷砍下甘蔗品尝,脸上满是惊喜。王大叔拿着一段甘蔗,激动地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吃过这么甜的东西!咱们这百亩甘蔗,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逸看着田里丰收的景象,心中满是成就感。老农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收割甘蔗,他们用弯刀将甘蔗从根部砍下,去掉叶子,捆成捆,堆放在田边,很快便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李逸估算了一下,这百亩甘蔗,至少能收获五万斤,按每十斤甘蔗榨一斤蔗汁计算,能榨出五千斤蔗汁,足够制作第一批白糖了。

“接下来,咱们就该建制糖作坊,把这些甘蔗榨成蔗汁,熬制成白糖。” 李逸看着堆成小山的甘蔗,眼中满是期待,“等咱们做出白糖,不仅能让逸品轩的生意更火,还能让江南的百姓都尝尝白糖的甜味!”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甘蔗田里,照亮了老农们忙碌的身影与堆满田间的甘蔗。李逸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中盘算着制糖作坊的建设计划 —— 他知道,甘蔗的丰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制糖过程,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但他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制作出大唐第一批量产的白糖,开启大唐制糖业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