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78章 长安开店,逸品糖坊引热潮

李逸带着第一批制作的五百斤白糖返回长安时,正值暮秋时节,西市的街头已添了几分凉意,却丝毫不减往来行人的热闹。他没有片刻停歇,第一时间便带着老张穿梭在西市的街巷中 —— 选址是开糖坊的第一步,必须选在人流密集、商业繁华的地段,才能让 “逸品糖” 尽快打开市场。

西市最核心的 “通济街”,两侧商铺林立,绸缎庄、酒楼、香料铺鳞次栉比,往来的不仅有平民百姓,还有不少西域商人与贵族子弟,是李逸心中的最佳选址。他看中了一间紧邻酒楼 “醉仙楼” 的铺面 —— 铺面宽三丈,深五丈,此前是一家绸缎庄,因老板回乡才对外出租。铺面的位置极佳,门前是宽敞的街道,便于行人驻足;后门连接着小巷,方便货物运输,租金虽比其他地段高两成,李逸却毫不犹豫地签了租约。

“这位置好就好在紧邻醉仙楼,醉仙楼的食客多是达官贵人,他们要是尝了咱们的白糖,肯定会成为常客。” 李逸站在铺面里,对老张解释道,“而且通济街人流量大,平民百姓也多,既能做贵族生意,又能做平民生意,两面兼顾。”

接下来的十天,糖坊的装修紧锣密鼓地展开。李逸亲自设计装修方案,力求 “精致典雅又不失烟火气”:

门面:用优质松木打造招牌,上面刻着 “逸品糖坊” 四个大字,字体选用圆润的楷书,再用金箔烫边,阳光下熠熠生辉;招牌两侧挂着两串红灯笼,灯笼上画着翠绿的甘蔗与雪白的白糖,格外醒目;门口铺设青石板,方便行人进出,石板两侧摆放两盆修剪整齐的绿萝,增添生机。

店内:正对着门的位置是柜台,柜台用红木打造,表面打磨得光滑发亮,柜台后砌着一排玻璃柜 —— 这些玻璃是用李逸从天竺带回的技术制作的第一批产品,虽不如西域玻璃通透,却也足够清晰,玻璃柜里整齐摆放着装满白糖的球形瓷罐,瓷罐上贴着 “逸品糖” 的红色标签,阳光透过玻璃,将白糖照得晶莹剔透,像一堆堆细碎的钻石。

内堂:柜台两侧是内堂,摆放着几张木质桌椅,供客人品尝新品;墙上挂着两幅画,一幅是江南甘蔗田的丰收景象,一幅是制糖作坊的流程图,既美化环境,又能让客人了解白糖的来源;角落处还设了一个 “试吃台”,铺着白色桌布,上面摆放着刚做好的白糖糕与冰糖葫芦,方便客人免费品尝。

装修期间,李逸还忙着研发两款白糖新品 —— 白糖糕与冰糖葫芦。白糖糕的配方经过了多次调整:最初用纯米粉加白糖蒸制,口感过于松软,容易散;后来加入少量糯米粉,增加黏性,又调整了白糖的比例(每斤米粉加二两白糖),蒸制时间控制在一炷香(约十五分钟),终于做出了 “松软香甜、入口即化” 的白糖糕。

冰糖葫芦的研发则更具巧思。李逸让人从城外的山楂园采购新鲜的山楂,挑选颗粒饱满、无虫蛀的,洗净后去核,用竹签串成串(每串七颗山楂);熬糖时,严格控制白糖与水的比例(白糖与水按 21 混合),用小火慢熬,待糖浆熬至 “拔丝” 状态(用筷子蘸取糖浆,能拉出细丝),再将山楂串放入糖浆中快速翻滚,让糖浆均匀裹在山楂上,最后放在涂了薄油的木板上冷却,形成一层晶莹的糖壳。

“这冰糖葫芦要做到‘外脆内酸’,糖壳不能太厚,不然会太甜腻;也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碎。” 李逸拿着刚做好的冰糖葫芦,对负责制作的厨师说道,“熬糖的火候是关键,每天开工前都要先试熬几次,确保糖浆的状态刚好。”

开业前一天,李逸还特意邀请了几位常去逸品轩的老顾客 —— 包括几位退休官员、富商与文人,来糖坊提前试吃。退休的王御史尝了一口白糖糕,眼中满是惊喜:“这糕比宫里的点心还好吃!甜而不齁,入口即化,老夫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精致的糕点。” 文人张先生则对冰糖葫芦赞不绝口:“酸甜可口,冬日里吃一串,既能开胃,又能解腻,真是妙极了!”

得到客人的认可,李逸更加信心十足。他让人准备了开业活动:白糖糕买二送一(每块白糖糕售价两文钱),冰糖葫芦免费试吃(每人限一串),购买白糖满一斤(售价五十文钱),赠送精美瓷勺一把。

开业当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逸品糖坊的伙计们就已到位,点燃门口的红灯笼,将试吃台摆好,玻璃柜里的白糖也擦拭得一尘不染。辰时三刻,随着伙计们响亮的吆喝声 ——“逸品糖坊开业啦!白糖糕买二送一,冰糖葫芦免费试吃咯!”—— 糖坊正式开门迎客。

吆喝声刚落,便有路人围了过来。一位提着菜篮的老妇人,好奇地走到试吃台前,拿起一串冰糖葫芦,咬了一口 —— 清脆的糖壳在口中裂开,酸甜的山楂果肉与甜美的糖壳交织在一起,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凉意。“这东西真好吃!又酸又甜,太开胃了!” 老妇人笑着说,又拿起一块白糖糕尝了尝,更是赞不绝口,“这糕怎么这么甜?还不齁嗓子,比红糖做的好吃多了!” 她当即掏出铜钱,买了十块白糖糕:“给我孙子带回去,他肯定爱吃!”

随着第一位客人的购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糖坊。平民百姓大多先试吃,再根据喜好购买 —— 有的买几块白糖糕当早餐,有的买一串冰糖葫芦解馋,还有的买一小包白糖(五文钱一两),回家给孩子泡水喝;商户们则更注重实用性,隔壁绸缎庄的老板一次性买了三斤白糖:“我家娘子喜欢做点心,这白糖看着就好,回去让她试试。”

不到一个时辰,糖坊里就挤满了人,试吃台的冰糖葫芦已经补了三次货,白糖糕也卖出了两百多块。就在这时,一群身着华服的贵族子弟走进了糖坊,为首的是吏部尚书家的公子李轩 —— 他是逸品轩的常客,早就听说李逸从江南带回了 “雪白的糖”,特意带着朋友们来尝鲜。

李轩径直走到柜台前,指着玻璃柜里的白糖,语气带着好奇:“李郎君,这就是你说的白糖?看着倒真像雪。这白糖怎么卖?给我装十斤!”

李逸笑着上前:“李公子,白糖一两售价五文钱,十斤便是五百文。今日开业有活动,若您再买十串冰糖葫芦(每串两文钱),我再送您一斤白糖,您看如何?”

“好!就按你说的来!” 李轩爽快地答应,又对身后的朋友们说,“你们也尝尝,这白糖做的点心,比咱们平时吃的蜂蜜点心还好吃。” 他的朋友们纷纷上前,有的买白糖,有的买白糖糕,不一会儿,就买走了二十多斤白糖,付款时,铜钱 “哗啦啦” 地倒进柜台的钱箱里,引得周围的客人阵阵惊叹。

贵族子弟的到来,让逸品糖坊的名气更快传开。当天下午,长安城里的不少官员家属、富商太太都闻讯而来,有的甚至派管家前来采购,糖坊的白糖销量节节攀升,到傍晚打烊时,五百斤白糖已经卖出了三百多斤,白糖糕与冰糖葫芦也销售一空。

除了零售,李逸还主动联系长安的酒楼,拓展批发业务。逸品轩自然是第一家 —— 苏瑶早就盼着白糖到货,李逸刚回长安,她就准备好了新品菜单。用白糖制作的 “白糖莲子羹”(莲子加白糖慢炖,清甜爽口)、“冰糖雪梨”(雪梨去核,填入白糖与川贝,蒸制而成,润肺止咳)一推出,便成了逸品轩的招牌菜品,每天都能卖出上百份,不少客人甚至专门为了这两道甜品来逸品轩吃饭。

长安最大的酒楼 “醉仙楼”,也在李逸的拜访后决定订购 —— 醉仙楼的掌柜尝了白糖制作的甜点后,当即与李逸签订协议:每月订购两百斤白糖,用于制作甜点与调味,价格按批发价(一两四文钱)计算。“用白糖做的糖醋鱼,比用红糖做的更鲜,甜味也更纯,客人们都很喜欢。” 醉仙楼的掌柜笑着说,“以后咱们就长期合作,你可不能断了我的货。”

接下来的一个月,逸品糖坊的生意愈发火爆。每天天还没亮,糖坊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队伍从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有的客人甚至提前一个时辰来排队;柜台后的白糖每天都要补货两次,玻璃柜里的瓷罐总是很快就空了;内堂的桌椅也从不空闲,客人吃完一波又来一波,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却个个脸上带着笑容。

月底盘点时,老张拿着账本,笑得合不拢嘴:“郎君,您看!这一个月,咱们卖了两千三百斤白糖(后续从江南又运来了两千斤),白糖糕卖了一万多块,冰糖葫芦卖了八千多串,净利润足足有五千贯钱!红糖一两卖三文钱,咱们的白糖一两五文钱,利润比红糖高两倍!照这个势头,不出半年,江南的制糖作坊就能回本了!”

李逸接过账本,仔细翻看,眼中也满是欣慰。但他并未满足,而是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发展:“老张,你安排人去洛阳、扬州考察,选好铺面,咱们在这两个地方也开设逸品糖坊分店 —— 洛阳是东都,贵族多;扬州是江南重镇,商贾云集,这两个地方的市场潜力都很大。”

他又召来制糖作坊的工匠,商议技术改良:“现在制糖还剩下不少糖蜜,咱们可以用糖蜜再熬制红糖,虽然品质不如直接用甘蔗熬的,但成本低,价格也能卖得亲民一些,既能做到‘蔗尽其用’,又能拓展低端市场,吸引更多平民购买。”

工匠们当即着手试验,用糖蜜熬制的红糖,颜色呈深褐色,口感虽略带焦味,却比市面上的劣质红糖好得多,李逸将其命名为 “逸品红糖”,定价为一两两文钱,比普通红糖便宜一文钱,很快便在平民中打开了市场。

初冬的长安,寒风渐起,逸品糖坊的门口却依旧热闹。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曳,玻璃柜里的白糖依旧晶莹剔透,伙计们的吆喝声与客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西市最热闹的景象。李逸站在糖坊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慨 —— 从江南试种甘蔗,到创新制糖技术,再到长安开店热销,这一路走来,虽有艰辛,却也收获满满。他知道,“逸品糖”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他还要将白糖带到更多地方,让大唐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尝到这份甜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