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52章 惊世骇俗的答卷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52章 惊世骇俗的答卷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午后的贡院,阳光透过考棚的小窗斜射进来,在试卷上投下细长的光斑。考场上的 “沙沙” 书写声渐渐稀疏,多数考生已开始反复修改卷面,试图让骈文辞藻更华丽、对仗更工整 —— 毕竟 “论治国安邦之道” 这道考题,历来是科举的 “显题”,考生们早已习惯用 “君仁臣忠”“礼义廉耻” 等圣贤语录堆砌文章,以迎合阅卷官的喜好。

李逸身旁的考生是个面容白净的书生,正对着试卷蹙眉斟酌,笔下写的是 “夫治国者,当法尧舜、效文武,以仁德化万民,以礼乐定天下……”,骈文句式对仗工整,却满是空泛的道理,看不到半点实际措施。李逸瞥了一眼,心中不禁摇头 —— 这便是科举的通病,看似文采斐然,实则脱离民生,对治国毫无助益。

他收回目光,再次看向自己的答卷。方才写下的 “为政不在言,而在行” 还墨迹未干,笔尖悬在纸上,李逸深吸一口气,索性彻底抛开八股格式的束缚。既然父亲的执念难以违背,既然科举本就是场 “应付”,那不如索性写下自己两年来的真实思考,哪怕最终落榜,也算是对 “治国安邦” 四个字有个交代。

提笔蘸墨时,海绵储墨槽的墨汁均匀地附在笔端,李逸手腕轻转,半白话文的文字便落在纸上:“臣以为,治国安邦非空谈圣贤之道,而在解百姓之困、补民生之缺。今论治国三策,皆从实践中来,不求辞藻华丽,但求务实可行。”

开篇便打破 “代圣贤立言” 的规矩,李逸却毫不在意。他接着写下第一策:“轻徭薄赋不如兴商”。

“世人皆言‘轻徭薄赋可安民心’,然臣以为,仅靠减免赋税,不过是‘输血’之举,唯有兴商富民,方能‘造血’。臣经营‘逸品轩’两载,从一店之微,至如今十家分店,带动织工、木匠、店员等两百余人就业。这些人先前或为流民,或为佃农,如今每月可得工钱三至五贯,不仅能养活家人,还能缴纳商税 —— 去年‘逸品轩’一家缴纳的商税,便超长安城外三乡农户的农业税总和。”

他特意在文中标注具体数字,这在讲究 “模糊写意” 的科举答卷中极为罕见。接着又补充:“商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库足。昔日关中多饥民,今因‘逸品轩’收购棉花、推广农具,农户收入增三成,流民渐少。可见商业非‘逐利之徒’所为,实乃治国安邦之重要支柱。”

写完第一策,李逸略作停顿,揉了揉发酸的手指。窗外传来几声鸟鸣,他抬头望见考棚外的老槐树,突然想起逸品学院里那些因家境贫寒、不识字而难以进阶的学生 —— 这便有了第二策:“兴办学校不如扫盲”。

“今朝廷虽设国子监、各州设学堂,然多为权贵子弟所享,平民子弟难窥门径。逸品学院虽招平民,然需三月学制,且仅限长安周边。臣以为,治国需先启民智,启民智不必兴大校,可先扫盲。”

他详细写下具体方案:“可在长安各平民巷设‘识字班’,每巷选一闲置民房,聘逸品学院毕业的识字学生任教。教材无需《四书五经》,只需画农具、棉花、丝绸、瓷器等百姓日常所见之物,旁注文字 —— 如画一犁,旁写‘犁,耕田用具’;画一棉桃,旁写‘棉,可织布’。如此‘看图识字’,成本低(一册教材仅需两文钱)、见效快(一月可识百字),百姓愿学、易学。”

为增强说服力,他还加入实例:“逸品学院曾在西街试办识字班,三十名平民中,二十人一月后可读写家书,十人可记账目。民能识字,则能懂律法、辨是非、学技艺,此乃启民智之根基,比兴办十所贵族学堂更有用。”

两策写完,李逸看着卷面还剩的空白,想起昨日从西市经过时,看到马车拥堵、行人难行的场景 —— 他起身走到考棚角落,拿起一块炭笔,在答卷末尾的空白处,画起了 “长安交通规划图”。

这在科举史上堪称 “前无古人”。李逸先画了西市周边的街道轮廓,用粗线标注 “原街宽三丈,建议拓宽至五丈”,旁注 “西市每日车流量超千辆,拓宽后可减少拥堵,方便货物运输”;又在图上画了几个小亭子,标注 “公共驿站”,说明 “每两里设一驿站,供行人歇脚、饮水,兼传递民间消息(如农事通知、寻人启事)”;最后用虚线标出 “马车限行时段”:“辰时(早 7-9 点)、申时(下午 3-5 点)为西市人流高峰,禁止马车入内,可改用人力车。”

画图时,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引来隔壁考棚考生的侧目。李逸却浑然不觉,直到将规划图的细节标注清楚,才放下炭笔,重新拿起毛笔,在图旁写下:“长安乃大唐都城,交通拥堵不仅影响民生,更损大唐颜面。此规划图虽简,然可解燃眉之急,且造价低、易推行。”

夕阳西下时,考试结束的钟声终于敲响。考生们纷纷放下毛笔,神色各异 —— 有人面带自信,有人愁眉苦脸,还有人对着答卷反复检查,生怕遗漏了什么。李逸将答卷仔细叠好,放入随身的布袋中,拿起便携砚台,随着人流走出考棚。

贡院外,李老郎中早已等候在马车旁,看到李逸出来,连忙上前:“逸儿,考得如何?八股文写得还顺吗?有没有引用《论语》《孟子》的句子?”

李逸看着父亲期盼的眼神,不忍让他失望,只含糊道:“儿子都写了,具体如何,还要等放榜才知。”

李老郎中这才放下心来,拉着李逸上了马车:“回家!我让厨房炖了你最爱吃的羊肉汤,好好补补!”

马车驶离贡院,李逸掀起窗帘,看着渐渐远去的贡院大门,心中却无太多波澜 —— 他知道自己的答卷注定 “出格”,能否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出了想说的话。

三日后,贡院的阅卷工作正式开始。数十名阅卷官坐在国子监的大殿内,每人面前堆着厚厚一叠答卷。按照惯例,先由初阅官筛选出 “合格答卷”,再交由主考官复核,最后确定上榜名单。

负责初阅李逸答卷的,是位年近六十的老阅卷官,名叫王显,向来推崇 “正统文风”,最不喜标新立异的答卷。当他拿起李逸的答卷,刚看开篇 “臣以为,治国安邦非空谈圣贤之道”,便皱起了眉头 —— 这语气太过直白,毫无 “圣贤之风”。

继续往下看,当看到 “轻徭薄赋不如兴商” 时,王显的手指猛地一顿。他从事阅卷数十年,从未见过有人在科举答卷中提及 “商业”,更别说将 “兴商” 与 “治国” 挂钩。再看到 “‘逸品轩’缴纳的商税超三乡农业税” 时,王显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荒谬!商业乃末业,岂能与农业相提并论?此子简直是罔顾圣贤教诲!”

他强压怒火,接着看第二策 “兴办学校不如扫盲”。当看到 “教材无需《四书五经》,只需画农具、棉花” 时,王显再也忍不住,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茶杯都晃了晃:“离经叛道!启民智当以圣贤之书为根基,画些农具算什么?这与市井小贩识数何异?简直是对科举的亵渎!”

周围的阅卷官纷纷侧目,有人好奇地问道:“王大人,何事如此动怒?”

王显拿起李逸的答卷,怒气冲冲地说道:“你们看!这考生不仅用半白话文写答卷,还主张‘兴商优于轻徭薄赋’‘扫盲优于办学’,甚至在答卷上画些不伦不类的图!这般离经叛道的答卷,就该直接作废!”

就在王显准备在答卷上批 “作废” 二字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殿外传来:“王大人为何如此动怒?不妨让老夫看看这份答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紫色官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走进殿内 —— 正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户部尚书魏徵。魏徵以直言敢谏、思想开明闻名,虽年近七旬,却仍心系民生,对死板的科举制度早有不满。

王显见是魏徵,连忙收起怒容,躬身递上答卷:“魏大人,您看这份答卷,简直是胡闹!用半白话文也就罢了,观点更是荒谬,还在答卷上画图,实乃科举史上首例!”

魏徵接过答卷,没有立刻评判,而是走到窗边的书桌旁,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细读起来。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阅卷官都屏息等待着魏徵的评价 —— 毕竟魏徵的意见,直接决定这份答卷的命运。

魏徵先是眉头微蹙,显然也对 “半白话文” 的形式有些意外。但当他看到 “‘逸品轩’带动两百人就业”“商税超三乡农业税” 时,眉头渐渐舒展,还拿起笔在旁边做了标记。看到 “看图识字” 的具体方案时,魏徵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轻声自语:“此法倒是新颖,成本低、见效快,平民确实易接受。”

最后,当他翻到答卷末尾的 “长安交通规划图” 时,魏徵停下了脚步,仔细看着图上的街道拓宽方案、公共驿站和限行时段,手指还在图上轻轻比划着。过了许久,他才抬起头,脸上不仅没有怒意,反而带着几分赞赏。

“王大人,这份答卷何来‘离经叛道’?” 魏徵看向王显,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老夫看,这是一份最务实、最有民生温度的答卷。”

王显愣住了,其他阅卷官也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魏徵指着答卷,继续说道:“你们看,他说‘轻徭薄赋不如兴商’,并非否定农业,而是指出商业能带动就业、增加税收 —— 去年长安商税确实因‘逸品轩’等商铺的兴起而增两成,这是事实。他说‘兴办学校不如扫盲’,是因为平民子弟多需谋生,一月扫盲能让他们先识文字、学技艺,这比让他们读三年《四书》更有用。还有这份交通规划图,西市拥堵之事老夫早有耳闻,他提出的拓宽街道、设公共驿站,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比那些‘以礼乐治交通’的空谈强百倍!”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科举考‘治国安邦’,目的是选拔能为百姓做事的人才,而非选拔只会堆砌辞藻的书生。这份答卷虽形式出格,却句句不离民生,字字皆是实践所得 —— 这样的答卷,不仅不能作废,还该列为优等,呈给陛下御览!”

王显脸色涨红,还想争辩:“可…… 可他用半白话文,还画图,不符合科举格式啊!”

“格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治国更是活的。” 魏徵摆了摆手,语气坚定,“老夫做主,这份答卷破格进入复核,明日便送往宫中,让陛下看看,咱们大唐还有这样敢说真话、会做实事的考生!”

说完,魏徵小心翼翼地将李逸的答卷折好,放入专门的锦盒中,亲自交给身旁的内侍:“务必妥善保管,明日一早送入宫中,呈给陛下。”

内侍躬身应道:“是,魏大人。”

看着内侍捧着锦盒离去的背影,殿内的阅卷官们议论纷纷。有人认同魏徵的看法,觉得这份答卷确实务实;有人则仍觉得过于出格,担心陛下会不满。王显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却不敢再反驳 —— 魏徵不仅是主考官,更是陛下信任的老臣,他的决定,无人敢轻易更改。

而此时的李逸,正在 “逸品轩” 查看新到的香料。周海从广州港传回消息,第二批 “逸品号” 商船已顺利抵达真腊国,带回的香料比上次还多三成。李逸正和账房先生核算利润,丝毫不知道自己的答卷已在贡院引起轩然大波,更不知道这份 “惊世骇俗” 的答卷,即将被送到唐太宗李治的面前。

苏瑶提着食盒走进来,笑着说道:“李公子,今日我做了些绿豆糕,你尝尝。对了,科举的答卷应该已经开始阅卷了,你有没有想过,若是真的考中了,该怎么办?”

李逸拿起一块绿豆糕,放入口中,笑着摇头:“我那答卷,能不被当作作弊卷就不错了,哪敢想考中。再说,就算考中了,我也还是会继续办学院、做贸易 —— 科举功名于我而言,不过是父亲的执念,真正能让我安心的,还是看着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看着‘逸品’能帮到更多人。”

苏瑶眼中满是欣赏:“你能这样想,真好。不管你考没考中,我都会支持你。”

李逸看着苏瑶温柔的笑容,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无论科举结果如何,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只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走下去。

而宫中,李治刚处理完政务,便接到内侍送来的锦盒。当他打开锦盒,看到那份用半白话文写就、还画着图的答卷时,先是一愣,随即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烛火下,李治的表情从惊讶到好奇,再到赞赏。当看到 “为政不在言,而在行;功名不在纸,而在民” 这句话时,他不禁拍案叫好:“好一个‘功名不在纸,而在民’!这考生是谁?竟有如此见识!”

内侍连忙回道:“回陛下,这份答卷的考生名叫李逸,是户部郎中李老郎中之子,也是逸品学院的院正、‘逸品号’商船队的负责人。”

“李逸?”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原来是他!朕就说,能写出这般务实答卷的人,定非寻常书生。明日早朝,朕要让百官都看看这份答卷,让他们也学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治国安邦’!”

烛火摇曳,照亮了答卷上 “学以致用” 四个小字,也照亮了李治眼中对未来的期待。李逸或许从未想过,他那份 “应付” 父亲的答卷,不仅没有落榜,反而即将在朝堂上引发一场关于 “治国理念” 的讨论 —— 这场科举闹剧,正朝着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