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51章 科举闹剧开端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51章 科举闹剧开端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初冬的长安,第一场雪刚过,青石板路上覆着一层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李府的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却掩不住空气中的几分紧张。

李老郎中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论语》,眼神却没落在书页上,而是频频看向站在对面的李逸。自上月 “逸品号” 从西域带回大批香料、珠宝,李治在朝堂上特意夸赞李父 “教出好儿子,为大唐海上贸易立大功” 后,李老郎中这几日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执念 —— 让李逸参加科举,挣个 “正途出身”。

“逸儿,你可知陛下前日召见我时,除了夸你,还说了什么?” 李老郎中放下书卷,语气带着几分郑重。

李逸刚从 “逸品轩” 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雪气,他接过侍女递来的热茶,轻声问道:“父亲,陛下还说了什么?”

“陛下说,你‘实干有余,功名不足’。” 李老郎中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期盼,“咱们李家虽是商户出身,可你如今已是户部郎中,又有学院、商船队的事业,若是能再考个科举功名,那便是‘文武双全’的体面人。日后在朝堂上,谁还敢说你是‘商人出身,难登大雅’?”

李逸手中的茶杯顿了顿。他穿越到唐朝两年,早已习惯了用实干证明自己,对科举这种 “死记硬背八股文” 的制度向来不感兴趣。更何况,他对八股文一窍不通,连《论语》《孟子》都是这两年为了和官员打交道才粗略翻了翻,哪有信心参加科举?

“父亲,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讲究‘代圣贤立言’,儿子连基本的格式都弄不明白,怕是考不上。” 李逸试图解释,“而且儿子如今的事业,无论是学院还是商船队,都能为大唐做实事,未必需要科举功名来证明自己。”

“你懂什么!” 李老郎中猛地一拍桌案,语气激动起来,“商人做得再大,挣的钱再多,在世人眼里也只是‘逐利之徒’。可科举出身就不一样了,那是‘天子门生’,是正途!你看苏将军、程将军,哪个不是有功名在身?就算你如今受陛下赏识,可没有科举出身,日后在朝堂上始终矮别人一截!”

李逸看着父亲激动的神情,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父亲的执念由来已久,李老郎中年轻时也曾参加过科举,可惜屡试不第,才转而从商。如今看到儿子有机会 “弥补” 自己的遗憾,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父亲,儿子明白您的心意,可科举真的不适合我。” 李逸还想再劝。

“没有适不适合,只有愿不愿意!” 李老郎中打断他,语气带着几分强硬,“我已经托人给你报了春闱,还有三个月时间,足够你好好备考。从今日起,你就闭门读书,‘逸品轩’和学院的事,暂且交给下属打理,等考完科举再说!”

看着父亲不容置疑的眼神,李逸知道再争辩也无用。他了解父亲的性格,一旦认定的事,绝不会轻易改变。更何况,父亲也是为了他好,希望他能在朝堂上 “更体面”。无奈之下,李逸只能点头答应:“好,儿子听父亲的,参加科举。”

李老郎中这才露出笑容,连忙从书架上搬下一堆书籍:“这些都是我当年备考时用的《四书章句集注》《八股范文》,你好好看,有不懂的就问我。我还请了前几年的科举状元,每周来家里为你讲解八股文的写法,定能让你有所收获。”

李逸看着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籍,只觉得头都大了。这些书全是晦涩难懂的古文,还有那些死板的八股格式,让他一个习惯了现代思维的人实在难以接受。

接下来的几日,李逸被迫开始了 “苦读” 生活。每日清晨,天不亮就被父亲叫起来背书;上午跟着前科举状元学习八股文的 “起承转合”;下午则要对着范文仿写,可写出来的文章总是被状元评价 “过于直白,无圣贤之风”。

“李公子,八股文讲究‘代圣贤立言’,要模仿孔子、孟子的语气,不可有太多‘个人之见’。” 状元先生拿着李逸写的文章,眉头皱得紧紧的,“你看你这篇《论民生》,通篇都在说‘如何种棉花、如何造农具’,虽实用,却少了‘圣贤之道’,不符合科举的要求啊。”

李逸心中无奈,他本就不懂什么 “圣贤之道”,满脑子都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实用方法。可科举考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些脱离实际的八股文,这让他实在提不起兴趣。

一日午后,李逸看着桌上的《论语》,越看越觉得枯燥。他突然想起现代的 “思维导图”,不如将《论语》《孟子》中的知识点按类别整理,这样记起来会更清晰。说做就做,李逸找来一张大白纸,在纸上画了三个大圈,分别标注 “治国”“民生”“商业”。

在 “治国” 圈里,他写下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还在旁边标注 “对应案例: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在 “民生” 圈里,他写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标注 “对应措施:推广棉花种植,改良农具”;在 “商业” 圈里,他写下 “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标注 “对应实践:‘逸品轩’明码标价,不欺客”。

这样一整理,原本杂乱的知识点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李逸还觉得不够,又根据每个知识点编了记忆口诀。比如 “民为贵,君为轻,百姓吃饱才太平”,对应《孟子》的民生思想;“为政要以德,徭役不能多,百姓才安乐”,对应《论语》的治国理念;“做生意要实,定价不能虚,客人才愿来”,对应商业相关的论述。

这些口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李逸念了几遍就记住了。就连前来授课的状元先生,看到他整理的思维导图,都忍不住赞叹:“李公子此法甚妙!将圣贤之言与实际案例结合,还编成口诀,比死记硬背有效多了。只是…… 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这般实用的方法,怕是难以应对考试啊。”

李逸笑着点头:“先生放心,儿子自有分寸。” 他知道,就算用现代方法整理知识点,也未必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八股文,但至少能让他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内容,不至于在考场上交白卷。

除了备考,李逸还琢磨起了考试用具。科举考试要考一整天,笔墨砚台携带不便,尤其是砚台,容易洒墨,换笔也麻烦。李逸灵机一动,找来工匠,设计了一款 “便携砚台”—— 实则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盒,盒内分为三层:上层是带海绵储墨槽的砚台,海绵吸满墨水后,写字时只需将毛笔在海绵上蘸一下,无需频繁研磨;中层是内置的三支毛笔,分别为狼毫、羊毫、兼毫,适合不同字体的书写;下层则用来放置宣纸和印章。

木盒的盖子上还刻着 “学以致用” 四个字,正是逸品学院的校训。李逸试用了几次,发现这款便携砚台不仅方便携带,还能节省研磨和换笔的时间,十分实用。

转眼间,春闱的日子到了。这日清晨,天还未亮,李逸便身着长衫,带着自制的便携砚台,前往贡院。贡院外早已挤满了考生,个个手捧笔墨纸砚,神色紧张。李逸的便携砚台外形独特,与其他考生的传统砚台截然不同,很快就引起了考官的注意。

“这位考生,你手中的木盒是什么东西?” 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考官走上前,眼神警惕地打量着李逸的便携砚台,“科举考场严禁携带作弊工具,你这木盒形状怪异,怕是藏了夹带吧?”

周围的考生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李逸的便携砚台,议论声此起彼伏:“这是什么砚台?怎么从没见过?”“说不定真藏了作弊的纸条,被考官发现了吧?”

李逸心中坦然,他知道考官是担心有人作弊,于是笑着说道:“大人误会了,这不是作弊工具,而是晚辈自制的便携砚台,专为考试设计,方便书写。”

“哦?便携砚台?” 考官眼中满是怀疑,“你且打开,让本官看看。”

李逸点点头,打开木盒的盖子,露出里面的海绵储墨槽、毛笔和宣纸:“大人您看,上层是海绵储墨槽,吸满墨水后无需研磨,随蘸随写;中层是三支不同类型的毛笔,方便书写不同字体;下层放置宣纸。晚辈设计这款砚台,只是为了节省考试时间,并非为了作弊。”

说着,李逸拿起一支狼毫笔,在海绵储墨槽上轻轻蘸了一下,然后在宣纸上写下 “学以致用” 四个字。字迹工整,墨色均匀,丝毫没有因为海绵储墨而影响书写质量。他又换了一支羊毫笔,同样蘸墨书写,流畅度依旧。

考官仔细看着李逸的演示,又拿起便携砚台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里面没有夹带任何作弊纸条,眼中的怀疑渐渐变成了赞赏:“不错!这款便携砚台设计巧妙,既能节省研磨时间,又方便换笔,确实是助考的好东西,并非作弊工具。你能有这般巧思,实属难得!”

周围的考生也纷纷赞叹:“原来如此!这砚台也太方便了,若是我也有一个,考试时就能省不少事。”“李公子真是聪慧,竟能想出这样的好点子!”

考官将便携砚台还给李逸,笑着说道:“你这砚台虽与传统砚台不同,但确实实用,且无作弊之嫌,允许带入考场。希望你今日能好好发挥,考出好成绩。”

“多谢大人!” 李逸躬身行礼,心中松了一口气。他没想到,自己设计的便携砚台不仅没被当作作弊工具,还得到了考官的赞赏,这也算是科举前的一个小惊喜。

随着贡院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依次进入考场。李逸跟在队伍中,看着周围考生紧张又期待的神情,心中却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科举对他而言,更像是一场 “应付父亲” 的闹剧 —— 他不懂八股文,也不认同科举的死板制度,却不得不为了父亲的执念,站在这里。

进入考场后,李逸找到自己的考号对应的考棚。考棚狭小而简陋,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早已摆放好试卷和草稿纸。李逸将便携砚台放在桌上,看着砚台上 “学以致用” 四个字,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或许,他可以在试卷上写下自己的观点,哪怕不符合八股文的格式,也要说出自己对治国、民生、商业的真实看法。

很快,考官开始分发试卷。当李逸看到试卷上的题目时,不禁愣了一下 —— 题目是《论为政之本》,正好与他之前整理的 “治国” 类知识点相关。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毛笔,在海绵储墨槽上轻轻蘸了一下,开始在试卷上书写。

他没有按照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的死板格式,而是以 “民为贵,君为轻” 为核心,结合逸品学院的教学成果和 “逸品号” 的贸易实践,阐述 “为政之本在于民生,民生之本在于衣食,衣食之本在于实干” 的观点。他还在文中提到了推广棉花种植、改良农具、发展海上贸易等具体措施,认为这些才是 “为政之实”,而非空谈圣贤之道。

写着写着,李逸渐渐忘记了这是一场科举考试,更像是在阐述自己两年来的实践心得。他笔下的文字不再生硬,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每一个观点都有实际案例支撑,每一个措施都经过实践检验。

周围的考生都在埋头书写,考场上只听得见毛笔在纸上书写的 “沙沙” 声。李逸一边写,一边庆幸自己之前用思维导图整理了知识点,还用记忆口诀记住了圣贤之言,否则他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写出这么多内容。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李逸放下毛笔,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臂,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写的内容肯定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大概率不会考中,但他并不后悔 —— 至少,他在试卷上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为了迎合科举而说违心的话。

就在李逸准备检查试卷时,突然听到隔壁考棚传来一阵骚动。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考生正被考官带走,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我没有作弊!那只是我整理的知识点!”

李逸心中一紧,不知道那位考生发生了什么事。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试卷,又看了看桌上的便携砚台,突然意识到,这场科举闹剧,或许才刚刚开始。他不仅要应对死板的八股文,还要应对考场中的各种意外,更要面对父亲得知考试结果后的反应。

但李逸并不畏惧。他经历过被债主追债的狼狈,经历过张柬之的弹劾,经历过海上贸易的风险,早已不是两年前那个赌债缠身的纨绔。无论科举结果如何,他都会坚持自己的初心,用实干为大唐的百姓做实事,用自己的方式,证明 “商人也能有大作为”,证明 “学以致用” 比科举功名更重要。

他拿起毛笔,再次蘸墨,在试卷的末尾写下了一句话:“为政不在言,而在行;功名不在纸,而在民。” 写完后,他放下毛笔,静静地等待着考试结束。他知道,这场科举闹剧的结局或许并不完美,但他的人生,绝不会因为一场科举而被定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