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77章 国子监提议,保守派发难

长安的冬日,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掠过国子监朱红色的大门。门前的石狮子覆着一层薄雪,却依旧透着威严,一如这座传承百年的最高学府 —— 自隋代设立以来,国子监便是大唐学子研习儒家经典、求取功名的圣地,四书五经的诵读声,每日清晨都会准时回荡在庭院中。

这日辰时,李逸身着青色官袍,抱着一摞装订整齐的《现代常识入门》书稿,缓步走进国子监。三个月的心血凝结于此,四卷书稿用深蓝色的布套包裹,封面上 “现代常识入门” 五个字,是他亲手用楷书题写,工整而有力。他此次前来,是为了向国子监提议,将这本书列为 “技艺科教材”—— 自皇家科学院设立技艺科以来,虽培养了不少工匠与技术人才,却始终缺乏系统的基础教材,《现代常识入门》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国子监祭酒郑修远,是位年近七旬的老儒,须发皆白,身着紫色官袍,平日里最看重儒家传统,对 “杂学” 向来持排斥态度。当他在书房见到李逸,接过书稿时,脸上的表情便有些冷淡。“李侍郎今日前来,不是为了技艺科的日常事务吧?” 郑修远将书稿放在桌上,并未立刻翻阅,语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祭酒大人明鉴,” 李逸躬身行礼,语气诚恳,“臣此次前来,是想向国子监提议,将这本《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此书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四卷,内容皆为实用知识,能帮助技艺科学子理解工具改良、工艺优化的原理,对大唐的手工业与军事发展,都有裨益。”

郑修远闻言,这才拿起书稿,缓缓翻开。当他看到开篇的白话文时,眉头瞬间皱了起来,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滑动,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李侍郎,我大唐的教材,自孔孟以来,历来用古文书写。古文凝练典雅,蕴含圣人之道;而这白话文,直白粗俗,如同市井之言,恐难登大雅之堂,更不适合作为国子监的教材。”

李逸连忙解释:“祭酒大人,技艺科的学子多为工匠出身,或是对技术感兴趣的平民子弟,古文晦涩难懂,许多学子虽识文字,却难以理解古文典籍。用白话文写作,是为了让更多学子看懂书中内容,真正学到实用知识,而非追求文字的典雅。”

郑修远不置可否,继续翻阅书稿。当他翻到天文卷 “地球是圆的” 部分,看到 “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描述时,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猛地合上书稿,语气严厉地说道:“李侍郎,你这书简直是离经叛道!我大唐历来信奉‘天圆地方’,《周易》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圣人留下的真理;而你书中却说‘地球是圆的’,还说地球绕太阳转动,这与孔孟经典相悖,与天道不符!若将此书列为教材,岂不是误导学子,败坏我大唐的学风?”

“祭酒大人,此言差矣!” 李逸连忙反驳,“书中的内容并非臣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实际观察与实验。比如‘地球是圆的’,可通过‘远行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身’验证;‘地球公转’可通过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佐证。这些都是可见可感的现象,并非‘离经叛道’,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自然规律?” 郑修远冷笑一声,“圣人之道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自然规律也需符合圣人之言。你这些‘异域杂学’,不过是蛮夷之地的粗浅认知,怎可与孔孟经典相提并论?此事休要再提,你请回吧!” 说完,他便端起茶杯,摆出送客的姿态。

李逸还想再争辩,却见郑修远态度坚决,知道多说无益,只能躬身行礼,抱着书稿离开国子监。他心中清楚,郑修远的反对,代表了一大批保守派官员的态度 —— 在他们眼中,只有儒家经典才是正统,任何与经典相悖的知识,都是 “异端邪说”。

果然,不出三日,“李逸编写白话文教材,内容违背经典” 的消息便传遍了朝堂。保守派官员纷纷借机发难,认为李逸此举是 “败坏文化传承”“误导学子”,要求唐太宗驳回李逸的提议,甚至有人提议销毁《现代常识入门》书稿。

早朝之上,太极殿内的气氛格外紧张。唐太宗刚宣布议事开始,礼部侍郎崔玄龄便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近日听闻,李逸侍郎编写了一本所谓的《现代常识入门》,不仅用白话文写作,内容更是荒诞不经 —— 说什么‘地球是圆的’‘燃烧需要助燃之气’,这些言论与孔孟经典相悖,与天道不符。若将此书列为国子监教材,恐会误导天下学子,让他们舍弃圣人之道,沉迷于杂学,长此以往,我大唐的文化传承恐将断绝,学风也会日渐败坏!臣恳请陛下驳回李逸的提议,禁止此书传播!”

崔玄龄的话音刚落,站在他身后的几名保守派官员便纷纷附和:

“崔侍郎所言极是!学子当以研读四书五经为要务,学习圣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钻研这些无用的‘异域杂学’!”

“白话文粗俗鄙陋,若是推广开来,我大唐的文人墨客,恐怕都会舍弃古文,改用白话文写作,到那时,千年文化传承便会毁于一旦!”

“李逸侍郎此前改良农具、兴商业,虽有功绩,却不该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违背传统!还请陛下严惩李逸,以正学风!”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少官员将目光投向李逸,眼神中带着指责与不满。太子李治坐在一侧,脸色有些凝重 —— 他虽认同《现代常识入门》的实用性,却也深知保守派势力庞大,若是贸然为李逸辩解,恐会引发更大的争议,只能暂时沉默,等待唐太宗的态度。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并未立刻表态。他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官员,又将目光转向始终沉默站立的李逸,语气平和地说道:“李逸,众卿对你编写的教材多有异议,认为白话文粗俗、内容荒诞,你有何说辞?”

李逸深吸一口气,稳步出列,躬身回应:“陛下,臣编写《现代常识入门》,并非为了标新立异,更非‘离经叛道’,而是为了传播实用知识,助力大唐发展。首先,关于白话文 —— 臣并非反对古文,只是技艺科的学子与民间工匠,大多难以理解古文,用白话文写作,是为了让知识惠及更多人,让工匠能改良工具、商户能便捷记账、农户能精准丈量土地,这与‘惠民利民’的初衷相符,并非‘粗俗鄙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次,关于书中内容 —— 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书中所载知识,皆可通过实验验证,绝非‘荒诞不经’。比如数学卷中的阿拉伯数字,比算筹更便捷,可当场演示运算效率;物理卷中的杠杆原理,可用撬石头、抬重物验证;天文卷中的‘地球是圆的’,可通过船只航行的现象佐证。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卿的面演示这些实验,以证明书中常识的实用性与真实性。”

李逸的话条理清晰,语气坚定,让朝堂上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不少中立派官员闻言,心中也泛起了好奇 —— 若是这些知识真能通过实验验证,那便不是 “异端邪说”,而是真正的实用之学。

唐太宗看着李逸自信的模样,又想起他此前改良火药武器、助唐军收复河西的功绩,心中已有了决断。他缓缓点头,语气郑重地说道:“好!朕便给你一个机会。明日辰时,在太极殿广场,你可准备所需器具,当着众卿的面演示实验。若你能说服众卿,证明此书的价值,朕便准你将《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若不能,此事便就此作罢,你也需认下‘误导学子’之过。”

“臣遵旨!谢陛下!” 李逸躬身行礼,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他知道,明日的演示至关重要 —— 不仅关乎《现代常识入门》能否推广,更关乎现代科学知识能否在大唐落地生根。

退朝后,李逸并未停歇,立刻返回皇家科学院,召集工匠与技艺科的学子,准备次日的演示器具。他亲自列出清单:算筹与阿拉伯数字的运算对比工具、杠杆原理演示用的木杆与石头、验证浮力的水盆与不同材质的物体、模拟船只航行的模型…… 每一件器具,他都亲自检查,确保演示时不出差错。

苏瑶得知消息后,也赶来帮忙。她看着李逸忙碌的身影,轻声说道:“逸哥哥,明日面对的是保守派官员,他们恐怕会故意刁难,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瑶儿放心,我早已做好准备。只要实验能成功,只要知识能证明其价值,即便他们想刁难,也找不到理由。我相信,陛下与中立派官员,会做出公正的判断。”

当晚,皇家科学院的工坊内灯火通明,工匠们连夜赶制演示器具,李逸则反复演练演示步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他知道,明日的太极殿广场,不仅是一场实验演示,更是一场传统观念与新知识的交锋 —— 他必须赢,才能为大唐的科技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与此同时,国子监祭酒郑修远与崔玄龄等保守派官员,也在私下商议。“明日李逸若真能演示成功,该如何应对?” 郑修远眉头紧锁,语气担忧。崔玄龄冷笑一声:“他即便能演示一二,也不过是些粗浅的技巧,难登大雅之堂。明日我们只需抓住‘违背经典’这一点,无论他演示得多成功,都不能承认这些知识的价值。只要我们众人齐心反对,陛下也不会轻易违背传统。”

其他保守派官员纷纷点头,一致同意崔玄龄的计策。一场围绕《现代常识入门》的较量,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次日清晨,天刚亮,太极殿广场上便已布置妥当。广场中央,摆放着李逸准备的演示器具:左侧是算筹与写有阿拉伯数字的木板,中间是木杆、石头与水盆,右侧是模拟船只航行的水池与小船模型。文武百官按照品级依次站立,唐太宗则坐在广场北侧的高台上,神色平静地注视着下方。

辰时一到,唐太宗高声宣布:“演示开始!李逸,你可开始了。”

李逸走上前,对着众卿拱手行礼,随后拿起算筹与阿拉伯数字木板,声音洪亮地说道:“众卿请看,这是我大唐传统的算筹,这是西域传来的阿拉伯数字。我们来计算‘三百二十六加四百八十七’—— 用算筹,需摆出相应的筹码,运算过程繁琐,且易出错;而用阿拉伯数字,只需写下‘326 487’,从个位加起,个位 6 7=13,写 3 进 1,十位 2 8 1=11,写 1 进 1,百位 3 4 1=8,结果便是 813,既快捷又准确。”

说着,李逸当场演示运算过程,用算筹花费了近一盏茶的时间才得出结果,而用阿拉伯数字,仅用了几息时间。不少官员见状,眼中露出了惊讶之色 —— 尤其是负责财政、户籍的官员,深知算筹运算的繁琐,阿拉伯数字的便捷让他们心动不已。

崔玄龄却立刻反驳:“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算筹运算虽慢,却蕴含圣人的‘数之理’,阿拉伯数字即便快捷,也只是粗浅的计数工具,难登大雅之堂!”

李逸并未理会崔玄龄的质疑,继续演示杠杆原理。他让两名工匠抬来一块重五百斤的石头,说道:“众卿请看,此石重五百斤,单人无法搬动。若用这根长十尺的木杆,将支点放在离石头三尺处,只需一人在另一端用力,便可将石头撬起。” 说着,他亲自上前,握住木杆的一端,轻轻用力,石头果然缓缓抬起。

“这便是杠杆原理,” 李逸解释道,“工匠们修建房屋、搬运重物,若能运用此原理,可节省大量人力;军队制作投石机、攻城锤,也能借助此原理提升威力。这并非‘杂学’,而是能实实在在助力大唐发展的实用知识。”

广场上的官员们纷纷点头,连一些保守派官员,也无法否认杠杆原理的实用性。郑修远却依旧固执地说道:“此乃‘技巧’,非‘大道’。学子当学圣人之道,而非这些工匠的技巧!”

李逸并未争辩,转而演示浮力实验。他将一个铁块与一个木制小船放入水盆中,铁块迅速沉入水底,而小船却浮在水面。“众卿请看,铁块与小船重量相近,却一沉一浮,” 李逸说道,“这是因为小船排开水的体积更大,受到的浮力更强。造船师若能理解此原理,可将船体造得更宽大,提升载重量与稳定性,这对大唐的航海贸易与水军建设,都有极大益处。”

最后,李逸演示了 “地球是圆的” 的佐证实验。他在水池中放入一艘小船模型,让工匠推动小船远离岸边,官员们清晰地看到,小船渐渐远去时,首先消失的是船身,最后只剩下桅杆顶端,与书中描述的 “远行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完全一致。

“众卿,” 李逸走到广场中央,对着唐太宗与百官躬身行礼,“方才的实验,已证明书中知识的实用性与真实性。这些知识,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天文,都能助力大唐的手工业、商业、军事与航海发展,让百姓受益、国家强盛。臣恳请陛下与众卿,以大唐发展为重,准许《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让知识惠及更多人!”

广场上一片寂静,官员们神色各异 —— 保守派官员脸色难看,却无法反驳实验结果;中立派官员眼中满是认可,纷纷点头;唐太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已有了最终的决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