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72章 火药革新,武器初成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72章 火药革新,武器初成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长安城外的工部工坊,连日来始终被一层淡淡的硫磺烟雾笼罩。工坊内的熔炉昼夜燃烧,火星溅落,与工匠们的敲打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紧张而热烈的劳作乐章。李逸领旨后的第二日,便将皇家科学院的二十余名核心工匠、十名工科毕业生,以及工部调配的五十名熟练铁匠集结于此,一场关乎河西战局的火药革新,就此拉开序幕。

“都围过来!先看清楚这组数据!” 李逸站在工坊中央的高台上,手中高举着一本泛黄的试验记录本,声音因连日熬夜而略带沙哑,却依旧中气十足。台下的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目光聚焦在记录本上 —— 上面用红笔标注着一行关键数据:“烟花用黑火药:硝石 60%、硫磺 20%、木炭 20%,爆炸威力:可炸开一尺厚土层,射程不足三十步。”

“这是咱们之前用在庆典烟花和矿山开采的火药配方,” 李逸将记录本递给身边的科学院院丞,语气严肃地说道,“如今要用于战场,对付突厥的临时城墙和重甲骑兵,这威力远远不够!我们的目标是:将爆炸威力提升三倍以上,射程突破百丈,同时确保稳定性 —— 不能在运输或装填时发生意外。”

一名白发工匠忍不住开口:“李大人,火药这东西,配比差一分,效果就天差地别。硝石多了容易吸潮,硫磺多了易燃易爆,木炭多了又会降低威力,要同时提升威力和稳定性,难啊!”

“难也要做!” 李逸语气坚定,“河西的将士们还在流血,百姓还在流离,我们多耽误一日,前线就多一分危险!从今日起,我们分五组进行配方试验,每组按不同比例混合硝石、硫磺、木炭,记录爆炸威力、燃烧速度、稳定性,务必在三日内找到最优配方!”

话音刚落,工匠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工坊内很快搭建起五个试验台,每个试验台都摆放着精确的称量工具 —— 用黄铜打造的砝码、刻有刻度的木勺,还有李逸特意改良的 “定量漏斗”,确保每种原料的用量分毫不差。李逸亲自坐镇第一组,戴着厚厚的麻布手套,将白色的硝石粉末、淡黄色的硫磺、黑色的木炭粉按 “硝石 70%、硫磺 15%、木炭 15%” 的比例倒入陶盆中,再用木杵反复搅拌,直至三种粉末完全混合均匀。

“第一组样品准备完毕,开始试验!” 李逸示意工匠将混合好的火药装入一个小陶罐,罐口插入一根浸过硫磺水的棉线引火绳,然后将陶罐放在五十步外的空地上 —— 那里早已用泥土堆出一个模拟的突厥临时城墙。

一名年轻工匠手持火把,小心翼翼地走近陶罐,点燃引火绳。“滋滋” 的燃烧声响起,众人纷纷后退,紧张地注视着陶罐。片刻后,“轰隆” 一声闷响,陶罐炸开,泥土城墙被炸开一个浅浅的坑,碎石飞溅范围不足两丈。

“威力还是不够,” 李逸皱眉记录,“硝石比例再提 5%,硫磺减 5%,重新调配!”

接下来的两天,工坊内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有时比例调整后,火药燃烧过快,引火绳刚点燃就炸开,差点伤到工匠;有时比例失衡,火药只冒烟不爆炸,成了 “哑弹”。第二日傍晚,当第五组按 “硝石 75%、硫磺 10%、木炭 15%” 的比例混合出火药时,奇迹终于出现 ——

陶罐被点燃后,引火绳燃烧了三息时间,随后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比之前的爆炸声响亮数倍。烟尘散去后,众人跑去查看,只见泥土城墙上被炸出一个半尺深、三尺宽的大坑,碎石飞溅到五丈之外,甚至有几块碎石嵌入了远处的树干中。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负责第五组的工匠激动地跳起来,手中的木杵都掉在了地上。李逸快步走上前,用手指摸了摸坑壁,感受着泥土的松散程度,又查看了周围的碎石分布,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就是这个比例!硝石 75%、硫磺 10%、木炭 15%—— 这就是我们要的‘黄金比例’!威力比之前提升了整整三倍,引火时间稳定在三息,既不会太快引发危险,也不会太慢给敌人反应时间!”

工坊内瞬间爆发出欢呼声,工匠们互相击掌、拥抱,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李逸却没有停下脚步,他立刻召集工匠们:“配方已定,现在开始批量制作火药!所有人分成十组,每组由一名科学院工匠带领,严格按照‘黄金比例’调配,每批火药都要抽样测试,确保威力与稳定性一致!”

批量制作火药的同时,武器的设计与制作也同步启动。李逸根据战场需求,将新式武器分为两类:用于攻城破防的 “火药炮”,以及用于杀伤骑兵的 “火药箭”。

“火药炮是关键,必须能击穿突厥的临时城墙!” 李逸在图纸上画出炮管的结构图,对铁匠们说道,“炮管要用双层铸铁打造,外层厚五分,内层厚三分,防止爆炸时炮管碎裂。炮管长三尺,内径五寸,这样能容纳十斤火药和一枚三十斤重的石弹 —— 石弹要用花岗岩打造,打磨成圆形,增强穿透力。炮尾要预留一个半寸宽的引火孔,孔内镶嵌铜套,避免火药燃烧时烧坏炮尾。”

铁匠们看着图纸,心中暗暗惊叹 —— 以往的投石机虽能投掷石弹,却依赖人力或畜力,射程有限且精准度低,而这火药炮靠火药推力发射,射程和威力都远胜投石机。一名经验丰富的铁匠接过图纸,仔细研究后说道:“李大人,双层铸铁炮管没问题,只是铸造时需要分段浇筑,再用铆钉连接,确保密封性,否则火药燃气泄漏,会影响射程。”

“说得对!” 李逸点头,“炮管铸造完成后,还要用热水浇灌测试密封性,若有漏水,必须重新修补。另外,炮架要做成可移动的木质结构,底部安装滚轮,方便在战场上调整角度。”

另一边,火药箭的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逸拿着一支普通的唐军箭矢,对负责制作箭矢的工匠们说道:“火药箭的关键在箭头 —— 我们要在普通铁箭头后方,加装一个三寸长、一寸粗的铁制药筒,药筒内装二两‘黄金比例’火药,药筒尾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浸油的棉线引火绳,引火绳要与箭杆平行,确保发射时能被弓弦摩擦点燃,或由士兵提前点燃。”

一名工匠疑惑地问:“李大人,火药装在箭头处,会不会影响箭矢的飞行轨迹?而且爆炸时,会不会伤到自己人?”

“这个问题我早考虑过,” 李逸笑着拿出一个样品药筒,“药筒是锥形的,与箭头连成一体,能减少空气阻力;火药装药量严格控制在二两,爆炸范围在一丈之内,只要士兵保持安全距离,就不会误伤。最重要的是,这火药箭能击穿突厥骑兵的皮甲甚至轻型铁甲,即便没直接命中,爆炸产生的碎片也能杀伤马匹,打乱骑兵阵型。”

为了加快制作进度,李逸将工匠们分成两大阵营:五十名铁匠负责铸造火药炮的炮管、炮架和石弹;三十名箭匠负责改造箭矢、制作铁制药筒;剩下的工匠则专注于火药的批量调配与封装。

就在工坊内一片忙碌时,苏瑶带着逸品女红坊的二十名绣娘,推着几辆马车来到工坊。马车上装满了用粗麻布缝制的袋子,还有大量浸过桐油的油纸。“逸哥哥,听说你们需要防潮的火药包装,我就带绣娘们过来帮忙了。” 苏瑶走到李逸身边,递给他一块麻布样品,“这麻布是双层的,中间夹了油纸,能防潮、防摩擦,装火药很安全。绣娘们都熟悉针线活,封装速度快,能帮你们节省不少时间。”

李逸接过麻布,摸了摸布料的厚度与密封性,心中满是温暖:“瑶儿,你来得太及时了!火药最怕受潮,有这些防潮袋,运输时就不用担心了。”

绣娘们很快融入了忙碌的节奏中。她们坐在工坊的角落,将调配好的火药按一斤一袋的标准装入麻布防潮袋,再用麻绳仔细封口,袋口还缝上标签,标注 “火药(攻城用)” 或 “火药(箭矢用)”。一名绣娘一边缝袋子,一边对身边的工匠说:“你们造的这些武器,能早点送到河西,就能早点打跑突厥人,让百姓们早点回家。”

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武器制作进度远超预期。第十日,第一门火药炮铸造完成;第十二日,第一批火药箭改造完毕;第十四日,二十门火药炮、五百支火药箭,以及配套的两千斤火药、两百枚石弹,全部准备就绪。

试射定在第十五日清晨,地点选在长安城外的演武场。唐太宗亲自率文武百官前来视察,苏定方、程处默的父亲程咬金等老将也一同前来,想要亲眼见证这新式武器的威力。

演武场上,二十门火药炮整齐地排列在东侧,炮口对准西侧百丈外的土墙 —— 这面土墙是按突厥临时城墙的规格建造的,厚三尺,高五丈。五百支火药箭则由五十名弓箭手手持,箭靶设在五十步外,靶心处叠放着三层厚皮甲,模拟突厥骑兵的铠甲。

“陛下,诸位大人,试射开始!” 李逸走到唐太宗面前躬身行礼,随后下令:“第一组,火药炮试射!”

负责操作火药炮的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一名工匠将十斤火药倒入炮管,另一名工匠小心翼翼地将石弹推入炮管,第三名工匠则将引火绳插入炮尾的引火孔,点燃引火绳。

“滋滋 —— 轰隆!”

一声巨响震得地面微微颤抖,炮口喷出一团浓烟,三十斤重的石弹如流星般飞向土墙。众人屏息凝视,只见石弹精准地击中土墙中部,瞬间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 —— 土墙坍塌了近两丈宽,碎石飞溅,烟尘弥漫,连演武场边缘的树木都被震得叶子簌簌掉落。

“好!好威力!” 程咬金忍不住拍着大腿叫好,“这炮比投石机厉害十倍!突厥那点临时城墙,根本经不起几炮轰!”

唐太宗也站起身,眼中满是激动,对身边的官员说:“有此炮,何愁沙州、瓜州不破!”

接下来是火药箭试射。五十名弓箭手同时点燃引火绳,拉弓搭箭,对准箭靶。“放!” 随着李逸一声令下,五十支火药箭呼啸着飞向靶心。大部分箭矢射中靶心后,立刻发生爆炸,三层厚皮甲被炸开一个个破洞,有的甚至被碎片穿透,钉在后面的木架上。

“太好了!” 苏定方激动地说道,“突厥骑兵的铠甲,最多也就两层皮甲,这火药箭一射一个准!有了这两样武器,程处默在河西就能扭转战局!”

唐太宗走到李逸面前,语气郑重地说道:“李逸,你如期完成任务,还超额制作了武器,功不可没!程处默在河西急盼援军,朕现在任命你为随军参谋,率领百名工匠、五十名弓箭手,携带所有武器驰援河西!你要协助程处默制定作战计划,确保新式武器能发挥最大威力,尽快收复失地!”

“臣遵旨!” 李逸躬身领命,声音坚定,“臣定不辱使命,早日击退突厥,平定河西!”

当日午时,李逸便率领队伍出发。车队从长安西门出城,二十门火药炮用马车装载,炮身裹着厚麻布;火药箭和火药分装在数十辆马车上,由骑兵护送;百名工匠和五十名弓箭手身着戎装,骑马随行。苏瑶站在城门口,看着车队渐渐远去,眼中虽有不舍,却更多的是期许 —— 她知道,李逸此行,不仅是为了河西的百姓,更是为了大唐的边境安稳。

车队一路向西,朝着河西的方向疾驰。李逸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与村庄,心中思绪万千。他摸了摸身边的火药炮图纸,仿佛看到了河西战场上,火药炮炸开突厥城墙、火药箭击退骑兵的场景。他深知,这新式武器只是破局的工具,真正能赢得胜利的,是大唐将士的勇气与百姓的期盼。

夕阳西下,车队抵达长安以西的第一个驿站。李逸下令短暂休整,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凉州,通知程处默新式武器即将抵达,让他提前做好作战准备。驿站的灯火亮起,映照着车队的身影,也照亮了河西战局的希望 —— 一场由火药引发的军事革新,即将在河西走廊的战场上,绽放出改变战局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