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71章 河西告急,火药破局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71章 河西告急,火药破局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长安的初夏,本该是渭水两岸麦浪翻滚、农人忙着收割的时节。清晨的阳光本该洒在田埂上,映着农夫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伴着孩童们在田边追逐的笑声。可这日的长安,却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 —— 朱雀大街上,往日穿梭的商队少了大半,就连西市的早市,也没了往日的喧闹,摊主们多是面色凝重地交头接耳,话题总绕不开那封从河西走廊传来的八百里加急战报。

太极殿内,气氛更是凝重得近乎窒息。殿外的铜壶滴漏 “嘀嗒” 作响,每一声都像是敲在众臣的心尖上。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手中紧紧攥着那份染了些许尘土的战报,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脸色愈发沉郁。战报上的字迹潦草却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河西的危急:东突厥颉利可汗部趁唐军换防之际,率三万骑兵突袭河西,先是攻破了防守薄弱的瓜州,守将战死,城池被焚;紧接着又连夜奔袭沙州,沙州刺史率部抵抗三日,最终因粮尽援绝,城破被俘;如今突厥骑兵正沿着河西走廊劫掠,沿途的村庄被付之一炬,商队被尽数掳走,数万百姓流离失所,逃往凉州方向;更要命的是,河西商路彻底中断 —— 这条连接长安与西域的生命线,此刻已被突厥铁骑切断,沿途的驿站要么被焚毁,要么被占领,消息传递都变得困难。

“程处默呢?他率领的三万援军到了哪里?” 唐太宗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焦虑,指节因用力攥着战报而泛白。

兵部尚书连忙出列躬身回道:“陛下,程将军的援军五日前已抵达凉州,正往沙州方向推进。可突厥人在沙州城外筑了临时防御工事,且骑兵机动性极强,程将军几次试图攻城,都因突厥城墙坚固、骑兵袭扰而未能成功,至今已有三千将士伤亡。”

“三千伤亡……” 唐太宗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眉头皱得更紧。他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诸卿,河西乃西域门户,若不能尽快收复,商路断绝事小,一旦西域各国见大唐无力掌控河西,恐会倒向突厥,到那时,西北边境将永无宁日!谁有良策,能击退突厥,收复河西?”

话音刚落,保守派代表、礼部尚书崔玄龄便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增派兵力!从关中、河东调五万精锐驰援河西,以绝对兵力优势压制突厥骑兵,定能收复失地!”

“崔尚书此言差矣!” 不等唐太宗开口,英国公苏定方便大步出列,语气坚定地反驳,“河西地形复杂,多戈壁沙漠,五万兵力的粮草补给难以快速运送,等援军抵达,至少需一月之久,届时沙州、瓜州早已被突厥经营得固若金汤。况且突厥骑兵擅长奔袭,若他们避实击虚,绕开援军劫掠其他城镇,我军只会陷入被动,徒增伤亡!”

崔玄龄脸色一沉:“苏将军难道有更好的办法?总不能坐视河西沦陷!”

“我并非坐视,而是反对盲目增兵!” 苏定方语气更重,“突厥此次突袭,打的是‘速战速决’的主意,他们粮草有限,耗不起长久之战。我们需寻一良策,既能破其防御,又能遏制其骑兵机动性,方能事半功倍!”

两人各执一词,殿内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太子李治站在一侧,看着眼前的僵局,脸上满是担忧,忍不住开口道:“诸位卿家,若再争论下去,河西局势只会愈发危急。如今不仅商路断绝,据凉州传来的消息,流离失所的百姓已达五万之多,若不能及时接济,恐会引发民变。更严重的是,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国已派使者打探消息,若见我大唐久攻不下,难保不会与突厥暗中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李治的话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清楚,他说的是实情 —— 河西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外交与民生的关键,一旦失控,引发的连锁反应难以估量。可眼下,无论是增兵还是持久战,似乎都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朝堂上再次陷入沉默,只剩下铜壶滴漏的 “嘀嗒” 声,敲得人心烦意乱。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文官队列中沉默的李逸,缓缓向前迈出一步,躬身行礼:“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破突厥之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逸身上。他虽因改良农具、革新商路闻名,却从未涉足军事,此刻在满朝武将都无计可施时提出 “有策”,难免让人意外。

唐太宗看着李逸,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却还是点头道:“李逸,你且说说,是什么计策?”

“臣以为,可改良火药,制作新式武器,以破突厥的防御与骑兵。” 李逸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太极殿内。

“火药?”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

“李大人莫不是糊涂了?” 一名武将忍不住开口质疑,“火药历来多用于庆典烟花,燃放时虽有声光,却无甚杀伤力,怎能用于战场?”

另一名文官也附和道:“是啊,火药易燃易爆,若在战场使用,稍有不慎,恐会伤到自家将士,反而误事!”

质疑声此起彼伏,崔玄龄更是皱着眉说道:“李逸,此事关乎河西战局,数万将士性命,不可信口开河!你此前虽有革新实绩,可军事之事非同儿戏,仅凭火药,怎能击退突厥铁骑?”

李逸抬起头,目光扫过质疑的官员,语气依旧坚定:“诸位大人有所不知,臣研究火药已有五年之久。早年在皇家科学院时,便曾试验过火药的爆炸威力,只需优化配方 —— 调整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减少硫磺用量以降低不稳定性,增加硝石比例以提升爆炸力;再改进制作工艺,将火药封装于铁质容器中,控制引爆时机,便能将其变为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臣愿立下军令状:若半月内无法制成可用于战场的新式火药武器,甘受军法处置!”

他的话掷地有声,殿内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众人看着李逸坚定的眼神,想起他此前改良曲辕犁解决粮荒、革新飞钱疏通商路的实绩 —— 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他都一一做成了,或许这次,火药真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唐太宗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消散。他盯着李逸看了片刻,突然想起去年李逸曾呈上过一份《火药应用初探》的奏折,当时他以为只是匠人奇思,未曾重视,如今想来,李逸早已在暗中研究火药的军事用途。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郑重地说道:“好!朕准你所求!即日起,调工部所有熟练工匠、皇家科学院的器械与原料归你调配,朕再派三名军中工匠协助你,熟悉战场武器的使用需求。半月之内,朕要在太极殿看到能用于战场的火药武器!若能成功,朕必重赏;若失败……”

“臣明白!” 李逸不等唐太宗说完,便再次躬身,“臣定不辱使命!”

“退朝!” 唐太宗一声令下,率先转身走向后殿,走至殿门时,又回头看了李逸一眼,眼神中带着期许与重托。

朝会结束后,官员们三三两两地离开太极殿,不少人路过李逸身边时,都忍不住驻足叮嘱。苏定方拍了拍李逸的肩膀,语气诚恳地说道:“贤婿,河西战局全靠你了!军中工匠我已选好,都是随我征战多年、熟悉攻城与骑兵作战的老手,有任何需求,随时找我!”

太子李治也走到李逸面前,轻声道:“李逸,半月时间紧迫,若需宫中资源,尽管开口,我会全力协调。务必保重,切勿急于求成。”

李逸一一谢过,心中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没有耽搁,朝会一结束,便带着工部侍郎与皇家科学院的院丞,直奔位于长安城外的皇家科学院工坊 —— 那里有他此前研究火药的试验记录,还有一批初步改良的火药样品。

工坊内,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李逸推开一间上锁的库房,里面堆放着数十个陶罐,罐上贴着 “火药样品” 的标签,旁边还有厚厚的试验记录本。他拿起一本记录本,递给工部侍郎:“大人请看,这是近三年的试验数据。此前我们将火药用于矿山开采,炸开坚硬岩石时效果显着,如今只需将这种威力转移到战场 —— 对付突厥的临时城墙,用火药炸开缺口;对付骑兵,可制作小型爆炸装置,震慑马匹、杀伤骑兵。”

工部侍郎接过记录本,翻开一看,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试验的火药配方、用量、爆炸效果,甚至还有不同容器封装的对比数据,不禁惊叹道:“李大人竟已研究至此!有这些数据为基础,半月之内制成武器,并非不可能。”

说话间,三名军中工匠也赶到了工坊。为首的工匠名叫赵虎,曾参与过多次攻城战,看着库房里的火药样品,疑惑地问道:“李大人,这火药若用于攻城,如何确保能准确炸到城墙?若被突厥人察觉,提前破坏,岂不是白费功夫?”

李逸早有准备,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张图纸,铺在桌上:“赵师傅放心,我已设计了两种武器形制。第一种是‘轰城弹’,将火药封装在生铁铸造的球形外壳中,外壳上预留引火孔,用麻绳系在投石机上,投射到城墙后,引火绳燃烧引爆火药,足以炸开两丈宽的缺口。第二种是‘震马雷’,将火药封装在陶罐中,罐口插着短引火绳,作战时由士兵投掷到突厥骑兵阵中,爆炸产生的巨响与碎片,可惊散马匹、杀伤骑兵,为我军冲锋创造机会。”

赵虎凑到图纸前,仔细看着 “轰城弹” 与 “震马雷” 的结构,眼中渐渐露出认可:“这设计可行!投石机我们军中现成的有,只需按图纸铸造生铁外壳;陶罐更是易得,关键是引火绳的燃烧时间要精准 —— 太短会在投射途中爆炸,太长会给突厥人反应时间。”

“赵师傅说得正是关键。” 李逸点头道,“我们今日便分三组行动:第一组由工部工匠负责,按图纸铸造‘轰城弹’的生铁外壳,调整厚度与重量,确保能适配军中投石机;第二组由皇家科学院的人负责,优化火药配方,重点提升稳定性与爆炸力,同时制作标准化的引火绳,测试不同长度的燃烧时间;第三组由赵师傅等人负责,模拟战场环境,测试‘震马雷’的投掷距离、爆炸范围,确保在骑兵冲锋时能发挥作用。”

分工明确后,工坊瞬间忙碌起来。工匠们搬来熔炉,开始铸造生铁外壳;科学院的人则称量硝石、硫磺、木炭,按不同比例混合,进行小规模爆炸试验;赵虎等人则在工坊外的空地上,用泥土堆出模拟的骑兵阵型,测试陶罐的投掷角度。

李逸穿梭在各组之间,不时停下来指导:“生铁外壳的厚度控制在三分,太厚会影响爆炸威力,太薄容易在投射时碎裂。”“硝石比例再增加一成,上次试验中,硝石占比六成时,爆炸力最强,且稳定性尚可。”“引火绳用棉线浸泡硫磺水,燃烧速度更均匀,每寸燃烧时间约为十息,按投射距离计算,两丈长的引火绳,足够投石机将‘轰城弹’送到城墙下。”

夕阳西下时,第一枚 “轰城弹” 外壳铸造完成,第一份优化配方的火药也配制成功。众人迫不及待地在工坊外的空地上进行试验:将火药装入生铁外壳,插入引火绳,用小型投石机投射到五十步外的土坡上。

“点火!” 李逸一声令下,工匠点燃引火绳,投石机将 “轰城弹” 抛向空中。随着 “轰隆” 一声巨响,土坡上炸开一个三尺深的大坑,碎石飞溅,烟尘弥漫。

赵虎跑到坑边,俯身查看,激动地喊道:“成了!这威力,足以炸开突厥的临时城墙!”

工坊内一片欢呼,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李逸却没有放松,他看着坑边散落的生铁碎片,眉头微蹙:“外壳还是有些脆,下次铸造时加入少量锡,增加韧性。另外,引火绳的燃烧时间比预期快了两息,需再调整硫磺水的浓度。”

接下来的十日,工坊内灯火通明,工匠们日夜赶工。李逸几乎吃住都在工坊,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精神矍铄。期间,唐太宗曾两次派内侍前来打探进度,当得知 “轰城弹” 与 “震马雷” 已完成初步测试,威力符合预期时,龙颜大悦,当即下令调拨十万斤硝石、五万斤硫磺,确保原料充足。

第十三日,第一批实战用的火药武器终于制作完成:两百枚 “轰城弹”,五百枚 “震马雷”,整齐地堆放在工坊内。李逸让人将武器装上马车,亲自送往太极殿,请唐太宗查验。

太极殿外的空地上,唐太宗率领文武百官等候。赵虎指挥士兵,用投石机投射了一枚 “轰城弹”,目标是五十步外的土墙。“轰隆” 一声巨响,土墙被炸开一个两丈宽的缺口,烟尘散去后,缺口处的泥土与碎石堆积如山。紧接着,士兵又投掷了一枚 “震马雷”,爆炸产生的巨响让周围的马匹受惊嘶鸣,碎片飞溅范围达三丈,足以覆盖小规模骑兵阵型。

“好!好!好!” 唐太宗连说三个 “好”,走上前,看着 “轰城弹” 的残骸,眼中满是激动,“有此武器,何愁突厥不破!李逸,你立下大功了!”

李逸躬身道:“陛下谬赞,此乃工部、皇家科学院与军中工匠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武器已成,当尽快送往河西,交由程将军指挥,趁突厥尚未察觉,一举收复失地。”

唐太宗当即下令:“苏定方!你亲自率领五百精锐,护送火药武器前往河西,协助程处默制定作战计划。务必尽快收复瓜州、沙州,安抚百姓,恢复商路!”

“臣遵旨!” 苏定方抱拳领命,转身便去筹备。

看着苏定方带着武器车队疾驰而去,李逸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他知道,这只是破局的第一步,河西的战事能否顺利,还要看前线将士的配合,但至少,他们已经有了击败突厥的关键武器。

太极殿内,唐太宗看着李逸疲惫却坚定的脸庞,感慨道:“李逸,你总能在危难之际想出良策。改良农具解粮荒,革新商路促民生,如今又制火药破战事,你为大唐做的,朕都看在眼里。待河西收复,朕必对你重赏!”

李逸躬身回道:“陛下,臣所求并非赏赐,只求大唐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无虞。如今河西告急暂解,臣还需继续优化火药武器,为日后边防做准备。”

唐太宗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李逸的身影,也照亮了太极殿内的希望 —— 河西的危机,终于因这小小的火药,迎来了破局的曙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